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神话故事中,神农尝百草,以茶解百毒,留下了茶文化起源的传说。若论“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最早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雅士饮茶之时,往往以诗词吟咏,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精美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之不绝,唱之不断。
形式特别的“宝塔诗”
若说在当代流传最广的茶诗,当属唐代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这首诗形式非常特别,首句一字,而后每句增加一字,直至末句七字,落在纸面非常像一座文字构成的宝塔,因此这种诗体也叫“宝塔诗”。
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元稹这首诗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特别的形体外,内容与词句也颇值得品赏。从“塔尖”看起,诗人从茶的外形特色落笔,明其香,重其嫩,一叶一芽间透露出茶的不凡。如此不凡之物,自然被诗客倾慕,为僧家喜爱。“塔身”上诸般色彩,白玉、红纱、黄蕊色,为不凡的绿意增添璀璨之光彩。这般美好神奇之物,自然是令人爱不释手,从早到晚,从古至今,妙用无穷,愉悦精神。
直入心扉的“体验诗”
人云:“茶亦醉人何必酒。”简单七字道尽爱茶人之心声。诗坛纵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也不乏爱茶人留下的掌故。无数爱茶人在品得一盏好茶后,也A然长叹,留下不少茶诗佳作。
一盏好茶除了茶好,水也是极有讲究的,煎煮到什么程度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爱茶人那灵敏的味觉感受。苏轼有首《试院煎茶》说的便是烹水一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诗人于试院中煎茶,谛听瓶中沸腾的水声,凝视瓯中飞雪般的茶末,浮想联翩。
古人饮茶,有着极为繁复的流程,可谓“仪式感”十足。茶饼先碾碎成末,方能人水,待煮的茶汤,仅是汤沸声便如风过松林,让人不觉醉了。这种茶醉,非得爱茶之人才能体味。正如黄庭坚在《品令·茶词》中写道:“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其实寻常人家喝茶也不必这么讲究,茶之一道就是这么包容,便是大碗喝茶也不必自嘲牛饮,只要能喝出自得其乐,便是绝佳的体验。唐代卢全可谓最有发言权,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是把大碗喝茶的豪气一笔写尽。
无独有偶,唐代的皎然也有类似体验,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不同于酒的消愁,茶给人带来的是洗涤乏困、神清气爽,是提醒醒脑、神思捋顺,是得道全真、烦恼全无。
禅意盎然的“茶道诗”
由于茶中体现出的“静”与“净”,慢慢就由茶生道,衍发出“茶道”。在中國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逐渐融人了茶道精神之中,产生了不少颇有意趣的道家茶词。
水调歌头·咏茶
[南宋]白玉蟾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澳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首词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上片赞美茶叶,以雄放的词调,豪壮的风格,说茶像旗帜,茗似银枪,争锋展勇,建溪茶在春色占了先魁。下片煮茶品茶,品的是茶,唤醒的是对生活的追求。词中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的追求。特别是最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恨不能喝上一口仙茶就腾云驾雾去那美好的地方。这两句也自带禅意,精神境界的升华,达到“天人合一”的臻境。
随着儒释道的发展与交融,茶道也慢慢与禅宗融合渗透,并流传辐射周边国家。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村田珠光曾说:“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不仅如此,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著名僧人泽庵宗彭在《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写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人生如茶,有起伏才有淡定,有苦痛才有馨香。古往今来,诗客僧家们把对生活的体悟融人茶中,写人诗中,便将这满纸灵与韵,寄与爱茶人。
编辑/徐展
形式特别的“宝塔诗”
若说在当代流传最广的茶诗,当属唐代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这首诗形式非常特别,首句一字,而后每句增加一字,直至末句七字,落在纸面非常像一座文字构成的宝塔,因此这种诗体也叫“宝塔诗”。
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元稹这首诗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特别的形体外,内容与词句也颇值得品赏。从“塔尖”看起,诗人从茶的外形特色落笔,明其香,重其嫩,一叶一芽间透露出茶的不凡。如此不凡之物,自然被诗客倾慕,为僧家喜爱。“塔身”上诸般色彩,白玉、红纱、黄蕊色,为不凡的绿意增添璀璨之光彩。这般美好神奇之物,自然是令人爱不释手,从早到晚,从古至今,妙用无穷,愉悦精神。
直入心扉的“体验诗”
人云:“茶亦醉人何必酒。”简单七字道尽爱茶人之心声。诗坛纵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也不乏爱茶人留下的掌故。无数爱茶人在品得一盏好茶后,也A然长叹,留下不少茶诗佳作。
一盏好茶除了茶好,水也是极有讲究的,煎煮到什么程度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爱茶人那灵敏的味觉感受。苏轼有首《试院煎茶》说的便是烹水一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诗人于试院中煎茶,谛听瓶中沸腾的水声,凝视瓯中飞雪般的茶末,浮想联翩。
古人饮茶,有着极为繁复的流程,可谓“仪式感”十足。茶饼先碾碎成末,方能人水,待煮的茶汤,仅是汤沸声便如风过松林,让人不觉醉了。这种茶醉,非得爱茶之人才能体味。正如黄庭坚在《品令·茶词》中写道:“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其实寻常人家喝茶也不必这么讲究,茶之一道就是这么包容,便是大碗喝茶也不必自嘲牛饮,只要能喝出自得其乐,便是绝佳的体验。唐代卢全可谓最有发言权,他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是把大碗喝茶的豪气一笔写尽。
无独有偶,唐代的皎然也有类似体验,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不同于酒的消愁,茶给人带来的是洗涤乏困、神清气爽,是提醒醒脑、神思捋顺,是得道全真、烦恼全无。
禅意盎然的“茶道诗”
由于茶中体现出的“静”与“净”,慢慢就由茶生道,衍发出“茶道”。在中國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逐渐融人了茶道精神之中,产生了不少颇有意趣的道家茶词。
水调歌头·咏茶
[南宋]白玉蟾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澳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这首词文笔犀利,诙谐耐人寻味。上片赞美茶叶,以雄放的词调,豪壮的风格,说茶像旗帜,茗似银枪,争锋展勇,建溪茶在春色占了先魁。下片煮茶品茶,品的是茶,唤醒的是对生活的追求。词中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的追求。特别是最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恨不能喝上一口仙茶就腾云驾雾去那美好的地方。这两句也自带禅意,精神境界的升华,达到“天人合一”的臻境。
随着儒释道的发展与交融,茶道也慢慢与禅宗融合渗透,并流传辐射周边国家。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村田珠光曾说:“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知此。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太平。”不仅如此,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著名僧人泽庵宗彭在《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写到:“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人生如茶,有起伏才有淡定,有苦痛才有馨香。古往今来,诗客僧家们把对生活的体悟融人茶中,写人诗中,便将这满纸灵与韵,寄与爱茶人。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