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流转要协调好国家、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只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时间在承包期限内可长可短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是从农村开始的。30年来,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村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本期论坛特稿栏目,记者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专访了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人民论坛记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确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将具体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孙政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30年来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总结,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同时要看到,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提高物质技术装备的紧要关头,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最需要解决。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深入研究、着力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拥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所以,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五年丰收,但作为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不仅需求压力持续增大,增加供给面临的约束也不断增强。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等现实情况,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始终很大。
确保粮食安全,关键是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的分担机制;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提升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加强粮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作出贡献。油料、棉花、生猪等其它主要农产品,也要针对其产业特点和供求变化,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加大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推动农业各产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
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域生态资源养护,开展增殖放流;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理解土地流转政策
人民论坛记者:农村土地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问题,保障“长久不变”、实现“两个转变”?
孙政才: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改革30年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稳定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才能维护农村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只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给广大农民吃长效“定心丸”,才能更好地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预期。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这是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实际出发,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集约化的现实途径。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
在长久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多地关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登记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采用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需要强调的是,对土地流转政策要全面理解。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偿,形式可以多样,时间只要在承包期限内可长可短,但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总之,土地流转要协调好国家、农民和經营者的利益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还要保证经营者效益。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人民论坛记者: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农户退出传统农业生产领域。针对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如何应对?
孙政才: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据我部调查显示,2007年农民转移就业达到2.26亿人。农民外出就业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机制逐步成为现实,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加快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是大势所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包括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增加了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又导致一些农户退出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农业经营方面,随着从事二三产业的机会增加,农业兼业化现象日益普遍。这一方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普遍增加,一方面也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一些地方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如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面临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
今年以来农民外出就业又出现了新情况,值得关注。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重大挑战,欧美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出各方面的预料,严重冲击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造成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凸显,等等。部分企业困难甚至倒闭,造成农民工返乡。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力争明年农业有个好收成,首先保持粮食不出问题;同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据农业部最近对安徽、广东等11个劳务输出、输入大省120个村的典型调查,今年10月底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工人总数比上年减少6.5%,实际减少的主要是外来工。对这种形势变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跟踪关注,尽早谋划对策。因此,要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服务,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积极围绕农民转移就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培训;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广泛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加快推进扩大内需、加强农业的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还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返乡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
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相比,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形势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人民论坛记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国农产品如何做到让大家吃得完全放心、踏实?
孙政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这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很快,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也是放心的。但是,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发展阶段,加强市场秩序、道德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还比较多。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相比,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形势相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全国有2亿多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环节多,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不利于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监管难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如何既确保农产品总量供给和结构平衡,又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需要积极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协调统一。必须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加快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業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各环节监管责任,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加强质量安全认证;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提高监管水平。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
人民论坛记者: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始终保持一定增速,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一问题将如何解决?
孙政才:农民增收在农村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农民收入能够保持年均超过6%的增速并不容易,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实际增长9.5%,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进一步扩大到3.33∶1。一方面,这是目前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是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逐步解决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方面要推动农业向深度、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矛盾。关键是要建立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今后促进农民增收需要付出多方面努力。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除了稳粮增收、结构调整增收以外,要努力促使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要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除了要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入大中城市就业,更重要的是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补贴收入。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人民论坛记者 康 培)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是从农村开始的。30年来,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村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本期论坛特稿栏目,记者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专访了国家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人民论坛记者: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确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将具体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孙政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30年来的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总结,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同时要看到,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提高物质技术装备的紧要关头,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口,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是最大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最需要解决。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深入研究、着力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一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拥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所以,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近年来,我国粮食连续五年丰收,但作为一个正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不仅需求压力持续增大,增加供给面临的约束也不断增强。考虑到未来一个时期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国际市场调节空间有限等现实情况,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始终很大。
确保粮食安全,关键是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的分担机制;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提升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加强粮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作出贡献。油料、棉花、生猪等其它主要农产品,也要针对其产业特点和供求变化,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加大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推动农业各产业协调发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
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域生态资源养护,开展增殖放流;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理解土地流转政策
人民论坛记者:农村土地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问题,保障“长久不变”、实现“两个转变”?
孙政才: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改革30年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土地是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稳定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才能维护农村乃至社会稳定的大局;只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给广大农民吃长效“定心丸”,才能更好地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预期。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这是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实际出发,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集约化的现实途径。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
在长久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多地关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登记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采用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需要强调的是,对土地流转政策要全面理解。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偿,形式可以多样,时间只要在承包期限内可长可短,但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总之,土地流转要协调好国家、农民和經营者的利益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还要保证经营者效益。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人民论坛记者: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农户退出传统农业生产领域。针对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如何应对?
孙政才: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据我部调查显示,2007年农民转移就业达到2.26亿人。农民外出就业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域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机制逐步成为现实,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加快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是大势所趋,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包括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增加了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又导致一些农户退出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农业经营方面,随着从事二三产业的机会增加,农业兼业化现象日益普遍。这一方面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普遍增加,一方面也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一些地方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如何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面临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
今年以来农民外出就业又出现了新情况,值得关注。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重大挑战,欧美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出各方面的预料,严重冲击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造成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凸显,等等。部分企业困难甚至倒闭,造成农民工返乡。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力争明年农业有个好收成,首先保持粮食不出问题;同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据农业部最近对安徽、广东等11个劳务输出、输入大省120个村的典型调查,今年10月底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工人总数比上年减少6.5%,实际减少的主要是外来工。对这种形势变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跟踪关注,尽早谋划对策。因此,要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服务,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积极围绕农民转移就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培训;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广泛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加快推进扩大内需、加强农业的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还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返乡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
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相比,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形势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人民论坛记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国农产品如何做到让大家吃得完全放心、踏实?
孙政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这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很快,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也是放心的。但是,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发展阶段,加强市场秩序、道德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还比较多。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相比,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形势相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全国有2亿多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环节多,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不利于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监管难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如何既确保农产品总量供给和结构平衡,又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需要积极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协调统一。必须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加快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業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各环节监管责任,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加强质量安全认证;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提高监管水平。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
人民论坛记者: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始终保持一定增速,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一问题将如何解决?
孙政才:农民增收在农村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农民收入能够保持年均超过6%的增速并不容易,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实际增长9.5%,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进一步扩大到3.33∶1。一方面,这是目前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是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体现;另一方面,这也是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逐步解决的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方面要推动农业向深度、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矛盾。关键是要建立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今后促进农民增收需要付出多方面努力。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除了稳粮增收、结构调整增收以外,要努力促使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要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除了要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入大中城市就业,更重要的是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补贴收入。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人民论坛记者 康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