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宝贝泥土”主题课程审议研讨活动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研究,我园逐渐创立了“游戏取向”的园本课程,该课程的实践特征是:(1)强调游戏精神的课程理念;(2)重视与主题呼应的生活实习场;(3)关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4)重视贯穿于课程始终的课程审议。课程审议,是我园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中的问题得以解决、课程决策得以形成的过程。在审议过程中,教师能对自身的工作和思想做进一步总结,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我园的课程审议主要以主题活动实施前的准备性审议、主题实施中的研究性审议和主题实施后的归纳性审议为主。课程审议。既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又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现以小班“宝贝泥土”主题开展为例,展示教师在课程审议研讨活动中的成长轨迹。
  小班“宝贝泥土”的主题马上要开展了,教师们在研究了主题目标后,针对是否开这个主题产生了分歧。
  1 第一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前审议,讨论要不要开展“宝贝泥土”主题
  钟老师:我的想法是虽然书上有这个主题,可是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挖泥、和泥,常规一定乱。
  石教师:哎,是的,而且现在的家长特别爱干净,让小朋友玩泥,家长肯定会说“你们老师怎么会想出来玩泥的,脏哦。”
  年级组长: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趣,小朋友肯定喜欢泥,这个主题是从孩子出发的,贴近他们的生活。
  石教师:就算好,我们这里地上的泥杂质多,黏性不足,要小朋友做出造型来是否太难,可行吗?
  年级组长:这个倒是问题。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和泥、造型?
  李教师:我们以前在幼师学习的时候用白泥做过造型,蛮好的。
  司马教师:不行,白泥太硬了,要用很大力气捏,小朋友捏不起来,除非请家长帮忙。而且白泥很贵,让家长买合适吗?
  舒教师:让家长买不行。
  谈教师:用面粉倒是可以和,不过不是泥呀,泥的特性不能感受了。这个主题不要开了吧,问题多得来。
  石教师:我也感觉不要开了。
  2 第二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前审议。决定要不要开展“宝贝泥土”主题
  孟园长:大家都觉得“宝贝泥土”不要开展了。现在。大家都闭上眼睛想一想,小时候有没有玩过泥?有没有印象了。
  司马教师:小时候玩过的,感觉特别有劲。
  教师们纷纷说、小时候,玩泥的确是很有趣的。
  孟园长:我记得小时候玩泥,也是在幼儿园,到现在还是印象深刻。非常好玩。我们对一个主题取舍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应该把这个权利交给幼儿。
  舒老师:那泥怎么办呢?就用地上的泥。还是买白泥?
  孟园长: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小二班有个家长不是承包搞种植的嘛,让他帮忙到山上运点黄泥,杂质少,黏性足,干了以后比较容易上色,肯定行的。
  年级组长:我们先开主题的第一个活动“泥土里的秘密”,看看孩子的情况,再决定主题的取舍吧。
  3 幼儿寻找泥土里的秘密
  年级组审议后,各班开始了实施,首先组织幼儿到运河公园挖泥。每个幼儿都带了一把小铲子和一个小桶。孩子们在草丛间、大树底下快乐地挖着。
  幼1:老师,老师,泥里有蚂蚁,好多、好多哦!在搬家,妈妈说蚂蚁搬家要下雨了。
  幼2:我也看见了。我也来挖。
  幼3:老师,救命啊!这里有蛤蟆。哇,跳走了!(吓一跳的样子)
  幼4:老师,我挖到西瓜虫了,你看。我能把西瓜虫和泥带回幼儿园吗?
  幼5:老师,我挖到小草了,你看,长吗?
  幼6:这里还有蚯蚓,你们快点过来看,好玩得来!
  幼7:老师,你看,这是什么?是不是种子啊?
  孩子们发现泥土里藏着很多有趣的动物和植物,就像挖到宝藏一样兴奋,这一幕让教师们感觉到原来开展这个主题对幼儿来说是多么的快乐,是多么有价值啊!主题被保留了下来,继续开展。可是就在教师们刚有了点喜悦时,为了第二个活动“和泥”,教师之间又产生了分歧。
  4 第三次年级组审议:主题开展中,讨论“和泥”活动在哪里开展。和泥方法要不要教给幼儿
  谈老师:“和泥”很有趣的,就是容易弄脏教室,在户外草地上上,效果好。
  石老师:在外面上啊,指导幼儿不方便,听不清楚哇,干扰太大。在教室里上嘛,桌子上铺好报纸、泥工板,一点都不脏。
  谈老师:我觉得应该让小朋友充分体验和泥的乐趣,了解泥的性质和特点,多和一会儿,在户外做幼儿更放得开,不会缩手缩脚。
  舒老师、司马老师:我们赞成谈老师的想法,在幼儿园草地上上好了,这样幼儿和泥放得开。
  司马老师:你们觉得是教给小朋友和泥的方法,还是让他们自己在操作中探索。
  石老师:肯定要事先教的,他们毕竟是小班孩子,不教怎么会。到时候肯定乱。水和泥的比例一团糟。
  薛老师:不教行不行,让小朋友自己试试。至于水倒起来没数,可不可以每人准备一个饮料瓶,瓶上开个小洞,这样不会一失手倒许多,而且可以逐渐加水。
  谈老师:你们觉得呢?
  年级组长:要么,我们两个班级做个实验,一个班级老师教和泥方法,一个班级让孩子自己尝试,到时拍录像记录一下。
  5 两个班和泥(略)
  6 第四次年级组审议:教师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和泥方法可以让幼儿自己探索
  许老师:我们班是在圆形草地上“和泥”的。草地边上有一排石头长凳,正好被利用成幼儿的操作台。
  钟老师:我们也是在草地上和泥的。
  年级组长:我是让孩子自己先探索在泥里加水会怎么样,他们说会化开来,变小了,像下雨天的泥浆。然后我让他们探索能否用水和泥,把泥变成团。我没教,只让他们注意不弄脏衣服。活动开始6分钟后,第一个小朋友成功了,我请他介绍经验,小朋友再操作,结果基本上全部成功了。
  石老师:我是教的,不过我发现他们根本就不是照我说的去做,都急吼吼地想去和泥。根本听不进去。我们班级第一个成功的小朋友是在活动开始后的5分钟。我们玩的时间短,没有像你们那样每个人都成功。
  谈老师:成功的时间差不多哦,看来不教,让小朋友自己试是可以的。
  舒老师:小班孩子也可以自己探索学习。
  石老师:嗯,是呀。看来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试试。
  我们发现教师因实践的结果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认识到教师应该退一步,把幼儿推到前面。教师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
  主题仍在继续中,和泥之后是做造型,然后给泥塑“穿花衣”(涂色)。在这次“穿花衣”活动中教师们按自己的想法给孩子提供了不同的绘画操作材料。
  7 给泥塑穿花衣
  场景1:小(2)班教室里(用油画笔)
  幼儿在认真使用油画笔给自己的作品涂色。
  幼1:老师,这个缝缝里不能画颜色。
  幼2:老师,老师,我只能涂红色,我没有地方涂其他颜色。
  幼3:老师,××和××小朋友把颜色弄到我身上了……
  教师观察到,幼4、5已经完成作品,开始捣乱了。
  场景2:小(1)班教室里(用棉签)
  幼儿在认真使用棉签给自己的作品涂色。在细心地刷着不同色彩,刷好的幼儿还在用点的方法继续装饰花衣上的花纹。
  两个班级的小朋友同样在给自己的泥塑作品穿花衣,但由于选择的绘画工具不同结果却不一样,再来看看教师是怎样反思的。
  8 第五次年级组审议:讨论达成共识,幼儿泥塑涂色选用的工具为棉签。
  年级组长:这节课教材上给出的操作工具是棉签。有的班级老师用的是棉签,有的是用油画笔。小(2)班的老师,你怎么会想着用油画笔的呢?
  石教师:在上课之前我想过。如果此次依旧是在平面的物体上着色,用棉签效果肯定不错。但,此次的物品有别于以往:一它是立体的;二用土捏制的物品表面肯定不光滑。再加上晒干,一定会有裂缝出现。我选择油画笔,因为油画笔的前端是用毛制成的,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进入裂缝中,将其涂上颜色;而且油画笔接触物体的面远远要比棉签来得大,操作起来比较省力,我想尝试一下不同的操作材料,看看操作下来的效果和其他班级是否存在差异。
  谈老师:石老师认为在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上着色,油画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觉得我们班级用棉签效果很好。之前幼儿虽然用过棉签,但是都是在平面上画。今天在立体造型上面涂色,有的幼儿采用了平涂的方法,涂好后有的幼儿还想出用点画的方法继续装饰。棉签较小,上色面积小,可以换不同颜色上,真正体现了穿花衣。
  石老师:今天用油画笔实施下来没有我自己预期想的那样好。油画笔大,刷色容易,加上小朋友的泥塑小,三下五除二就刷好了,没事干就捣乱。而且笔大,细缝中也不能刷到。很多孩子只能刷一、二种颜色,从作品看也没有隔壁班穿的花衣漂亮,我把這些记录在我的教学活动后面的反思里了。“泥土宝贝”主题活动还在进行,孩子们和教师还继续沉浸在这个主题中。在一次次的审议,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之后,教师实现了专业的不断成长。
其他文献
异乡求学的日子里,我最想念的,是你做的一粥一饭,清淡可口,每每思及,总觉唇齿留香,于是盼望着,盼望着球鞋亲吻故土芬芳的日子。  妈妈说我每次去外婆家只干了一件事——吃饭。这话似乎一点没错,我总是满头大汗地姗姗来迟,又酒足饭饱地早早离开,与外婆,竟只有席间匆匆打了个照面。  然而我确是深深爱着那一顿顿家常菜的情意的。  无论是饭前的瓜果蔬菜,还是餐桌上“红肥绿瘦”,都亲切得可爱。入缸没几天的酸菜捞出
品著一小碗有些苦涩的淡棕色的枇杷水,丝丝苦涩过后,我竟在枇杷水中喝到了甜味儿。  这碗枇杷水并不是从甜品店买回来的,而是由年逾花甲的外婆亲手从枇杷树上摘下叶儿熬成的。  从我和妹妹小时候起,外婆就开始帮我们熬枇杷水。每当我们咳嗽的时候,外婆总会及时递过两碗枇杷水让我们喝掉。妹妹总是摇头拒绝,我却十分喜欢,觉得里面宛如加了一些蜂蜜,有淡淡的清甜香味。  每逢外婆熬枇杷水时,我们就能看到那墨绿的叶和清
自评、他评两结合  季旭萍    作为一名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年轻园长,我深知幼儿教师工作的辛苦和压力。如何将教育评价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感悟着……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尤为重要。因此,我园通过学习、讨论等方式让教师明确,评价的目的绝不是挑剔教师,给教师施加压力,而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自身现状,发现问题和不足,促使教师在反思中得以成长。  西
推荐书目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由美国学者格温·斯奈德·科特曼(Gwen Snyder Kaltman)所撰。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还兼任全美幼教协会的早教项目审核员。她把自己在工作、学习中与幼儿及其家长交往的美丽故事,结合教育家、心理学家诸如布鲁纳、杜威、福禄贝尔、皮亚杰等理论和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与幼儿教师分享。2010年
尴尬的现状——是谁割裂了教与研    【我的一节教研课】我要上教研课了!一个星期之前,我就开始想着:上什么既能显示我的教学水平,又具有研究的价值呢?为此,上网、查书,忙乎了好几天。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内容。接着,我开始用心地备课。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绞尽了脑汁。多媒体课件用上了,操作材料准备了,活动高潮设计了,师幼互动也穿插了。反正,我所知道的先进理念都派上了用场。上课了,由
一、幼儿进餐时能说话吗?    “吃饭时不许说话。”这是我们幼儿园老师在幼儿用餐时对孩子们讲得最多的话。而且,为确保幼儿安静进餐,老师还不停地变换方法。如“谁吃饭的时候在讲话呀?”“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谁吃饭的时候再大声说话,老师可要生气了。”“比一比,谁吃饭的时候最安静。”于是乎,安静进餐成了孩子们用餐时必须遵守的常规和法则。而当有人提出“幼儿园的孩子用餐时是否可以聊一聊?”这一问题时,不少
提起儿童绘画,人们一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了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幼儿美术技能、美术审美的发展。然而,却忽视了儿童画——作为一种幼儿内心世界宣泄与表达的工具,它对于幼儿的个案观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一张画纸,其实代表了幼儿的内心世界与氛围,任何有无主题的绘画活动,幼儿都会在美术作品中,通过绘画的前后顺字、形象的大小、用色、布局比例、细部处理等等各种手法倾注自己内心的想法、需要与愿望,而且很多的绘画细节往往能
给孩子别样的爱  孙星星    一天上午入园时,毛锚的妈妈一看到我就对儿子说:“说呀,对老师说呀!把昨天在家里的话对老师说。”而毛锚拉着妈妈的手左摇右晃:“你说,你说呀。”我则在一旁愣愣地看着他们母子,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在妈妈的一再坚持下,毛锚看着我,怯生生地对我说:“孙老师,你做我的姐姐好不好?”  “好啊,好啊,我正好缺个弟弟呢!”我高兴地应道。  说实话,毛锚想做我的弟弟,我真的不敢相信。这
科学类图画书是幼儿早期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适宜的科学类图画书进行集体教学,既能扩充幼儿的阅读素材,又能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在科学类图画书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运用了“加法”和“减法”两种手段。    一、“加法”手段    1 增加辅助手段,吸引幼儿参与科学类图画书的阅读  大部分科学类图画书语言比较平实,以说明性文字为主,有时会出现较难的生词或专用词汇。这些潜在因素往往会影响幼儿主动阅读的
案例一: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先出示一个魔盒,告诉幼儿里面有个小精灵,并告知小精灵在魔盒里的位置。幼儿的操作任务是通过打孔看到小精灵。由于对神秘的小精灵特别感兴趣,整个活动气氛相当热烈。活动最后,教师把幼儿集中在一起,进行了简单的评价:今天小朋友们都玩得特别高兴,而且也都通过打孔找到了小精灵。  案例二:在《漂亮的窗帘》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三种材料:纸、布、塑料袋子,让幼儿自由分为三组操作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