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误差与遗漏”项作为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后的平衡项目,其设置目的是人为地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最终余额。笔者结合当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强硬走势、国际游资大幅流入的实际状况,探析了误差与遗漏与国际游资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我们可以从误差与遗漏的波动窥视出国际游资在我国境内的规模状况。由此,必须警惕国际游资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潜在风险,针对此笔者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
[关键词] 误差与遗漏 国际游资 实证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中的“误差与遗漏”(Errors & Omissions)项是人为地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贷两方发生额而产生的轧差。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含义,但实际上此项目却反映了一国在国际收支监管方面的漏洞,因此该项目的变动对经济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
一、文献回顾
1997年~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引发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引致国内资本的大量流出,因此学者多从资本外逃角度上分析其与误差与遗漏之间的关系。针对在此期间我国误差与遗漏数据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过大,管于华(1999)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来阐述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张海兵(2001)则利用在此期间的误差与遗漏数据与杨海珍、陈金贤对资本外逃的测算结果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二者相关性很显著,于是得出结论误差与遗漏的波动反映资本外逃的规模的变动。但笔者认为此实证研究过程值得商榷,我们首先应从杨海珍、陈金贤的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谈起,杨海珍、陈金贤(2000)在测算资本外逃规模时采用的是凯特的“游资法”,考虑到我国的实际状况,二位学者对“游资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其公式如下:①游资1=-[其他部门的其他项目+误差与遗漏];②游资2=-[其他部门的其他短期资本项目+误差与遗漏];③游资3=-[“游资2”+债券和股权方面的组合投资]。张海兵直接利用误差与遗漏与游资3进行回归,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游资3就是在误差与遗漏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回归结果自然有很强的相关性。肖鹞飞(2004)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误差与遗漏的历年波动状况,认为我国的误差与遗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认为此特点反映了我国在外贸、资本外逃和游资存在的问题,但此分析仅从理论角度上加以阐述,缺乏实证研究。余文建、于宏凯(2004)结合各个不同时期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完善的进展程度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原因对误差与遗漏的变动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将误差与遗漏等同于资本外逃或“热钱”流入的观点有些偏颇。针对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误差遗漏的变动可以反映我国资本外逃的波动状况的观点,管涛(2003,2006)对我国的误差与遗漏占贸易比重的变化与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型市场国家的误差与遗漏占贸易比重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误差与遗漏仅反映了国际收支的统计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有关误差与遗漏与资本外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分为三派: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即误差与遗漏的波动说明不了资本外逃规模的变动;第二种观点则直接将二者视为等同。此部分学者认为:由1990年~2001年误差与遗漏项则均出现在借方说明在此期间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本外逃;2002年我国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此部分学者便认为资本外逃规模有所下降;2005年~2006年度再次出现在借方,资本外逃再次出现;第三种则为一种比较折中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误差与遗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外逃的状况,但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自2003年以来,迫于国际政治和国内市场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愈来愈大,有关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开始不断升温。自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币值一路“攀升”,国际资本大幅涌入。有关国际游资涌入中国境内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力图在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实证角度来分析误差与遗漏与国际游资之间的关系。
二、从国际游资角度上分析产生“误差与遗漏”项的原因
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过程中,“误差与遗漏”(Errors & Omissions)项是由于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不同货币间换算差额而使得国际收支的借贷两方总额往往不相等,为了遵循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簿记原则人为设置的项目。因此误差与遗漏是由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产生的,本文仅从国际游资角度来论述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
国际游资(Hot Money)又称为“国际热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盈利机会的国际短期资本的一部分,其最大特点是短期性、套利性和投机性。国际游资的流入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项目 国际游资往往利用我国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采取各种方式流入我国境内。在人民币升值的稳固预期下,一些企业通过增大预收款、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高报出口价或低报进口价、转移定价、母子公司之间代垫工资等方式使“假资本”进驻我国境内;(2)资本和金融项目 在此项目下,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借贷资本、货币互换等方式进入我国境内。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此项目会逐步成为国际游资进出我国境内的主要渠道;(3)地下钱庄 地下钱庄由于其高保密、无记录及匿名性的特点,常被走私、腐败、毒品犯罪分子作为洗钱的最重要途径。通过以上三个途径的资本流动通常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不能得到反映,其结果往往会体现在误差与遗漏项中。
三、误差与遗漏与国际游资相关性实证分析
由于国际游资的高流动性、低透明性和吸附效应,想要对其准确计量是很困难的,只能借助一些官方统计数据对其进行大致估计。在此笔者采用如下公式对我国境内的国际游资进行测算:国际游资估量值=外汇储备增量-海关统计贸易顺差-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者走势具有一定趋同性,1990年~2001年我国的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借方,相对应境内的国际游资大幅流出,即此阶段存在着严重的资本外逃;2002年~2004年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图示中显示出国际游资的大幅流入。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误差与遗漏的波动幅度远远小于国际游资的变动幅度,二者之间的变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因此,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但误差与遗漏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游资的规模及流向的变化。
笔者以1985年~2006年误差与遗漏为因变量Y、国际游资为自变量X进行实证分析,以测算误差与遗漏反映国际游资变动的程度。
1.平稳性检验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者的走势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此借助Eviews3.1软件,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对二变量再次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检验结果可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变量与因变量均是平稳的,由此可以直接对自变量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比较敏感,因此滞后期的选择宁多勿少。在检验过程中发现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越来越明晰地体现出国际游资的变动是引起误差与遗漏变动的原因(见表)。由此可见,将国际游资作为自变量、误差与遗漏作为因变量是合理的。
3.回归模型
借助Eviews3.1软件,建立回归模型为:从回归结果来加以分析,误差与遗漏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笔者使用上述指标进行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为,从整体角度上讲此拟合程度已经是比较高的,即可以解释为误差与遗漏的变动中有61%是由国际游资的变动引起的。
四、结论及对策
由实证分析可见,国际游资变动是引起误差与遗漏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误差与遗漏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大大降低,说明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国际收支监管方面的巨大进步。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前诸多通过“黑道”而流入或流出的国际游资开始浮出水面,误差与遗漏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但并不能说明我国国际游资规模变动就减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2005年~2006年误差与遗漏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比比较低,但人民币强硬的升值预期和我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吸引国际资本的大幅流入,国家货币当局不断地出台紧缩性措施,但股市、房地产市场依然极为火爆。众所周知,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其会导致一国的货币政策失灵,诱发经济泡沫,增大国内通胀压力,增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金融当局应当采取谨慎态度和有力措施应对国际游资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应对国际游资潜在风险的根本出路是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稳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消除其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采取疏堵结合策略。其主要措施如下:首先,应当使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使人民币汇率波动切实具有双向波动性,以改变投机者对人民币单边强硬升值的预期;其次,金融当局应对资本账户开放采取审慎的态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做好各项配套完善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再次,应强化对贸易和投资的监管,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的非法交易,加强对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海关、税务等各部门应加强合作,时时监控短期外资的流向,坚决打击其炒作、投机套利行为,以确保金融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海兵:中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J].华南金融研究,2001,(6)
[2]肖鹞飞:对我国“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J].2004(5)
[3]余文建于宏凯:我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探究[J].福建金融.2004,(7)
[4]管涛:净误差与遗漏的负值是否意味着资金流向发生变化[J].中国外汇,2006,(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误差与遗漏 国际游资 实证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 Statement)中的“误差与遗漏”(Errors & Omissions)项是人为地轧平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贷两方发生额而产生的轧差。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含义,但实际上此项目却反映了一国在国际收支监管方面的漏洞,因此该项目的变动对经济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
一、文献回顾
1997年~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引发了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引致国内资本的大量流出,因此学者多从资本外逃角度上分析其与误差与遗漏之间的关系。针对在此期间我国误差与遗漏数据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过大,管于华(1999)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个方面来阐述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张海兵(2001)则利用在此期间的误差与遗漏数据与杨海珍、陈金贤对资本外逃的测算结果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二者相关性很显著,于是得出结论误差与遗漏的波动反映资本外逃的规模的变动。但笔者认为此实证研究过程值得商榷,我们首先应从杨海珍、陈金贤的资本外逃的测算方法谈起,杨海珍、陈金贤(2000)在测算资本外逃规模时采用的是凯特的“游资法”,考虑到我国的实际状况,二位学者对“游资法”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其公式如下:①游资1=-[其他部门的其他项目+误差与遗漏];②游资2=-[其他部门的其他短期资本项目+误差与遗漏];③游资3=-[“游资2”+债券和股权方面的组合投资]。张海兵直接利用误差与遗漏与游资3进行回归,显然是缺乏科学性的,因为游资3就是在误差与遗漏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回归结果自然有很强的相关性。肖鹞飞(2004)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误差与遗漏的历年波动状况,认为我国的误差与遗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认为此特点反映了我国在外贸、资本外逃和游资存在的问题,但此分析仅从理论角度上加以阐述,缺乏实证研究。余文建、于宏凯(2004)结合各个不同时期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完善的进展程度以及其他经济方面的原因对误差与遗漏的变动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将误差与遗漏等同于资本外逃或“热钱”流入的观点有些偏颇。针对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误差遗漏的变动可以反映我国资本外逃的波动状况的观点,管涛(2003,2006)对我国的误差与遗漏占贸易比重的变化与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型市场国家的误差与遗漏占贸易比重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误差与遗漏仅反映了国际收支的统计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有关误差与遗漏与资本外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分为三派:第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没有直接关系,即误差与遗漏的波动说明不了资本外逃规模的变动;第二种观点则直接将二者视为等同。此部分学者认为:由1990年~2001年误差与遗漏项则均出现在借方说明在此期间我国存在着严重的资本外逃;2002年我国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此部分学者便认为资本外逃规模有所下降;2005年~2006年度再次出现在借方,资本外逃再次出现;第三种则为一种比较折中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误差与遗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外逃的状况,但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自2003年以来,迫于国际政治和国内市场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愈来愈大,有关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开始不断升温。自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币值一路“攀升”,国际资本大幅涌入。有关国际游资涌入中国境内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力图在以上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实证角度来分析误差与遗漏与国际游资之间的关系。
二、从国际游资角度上分析产生“误差与遗漏”项的原因
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过程中,“误差与遗漏”(Errors & Omissions)项是由于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不同货币间换算差额而使得国际收支的借贷两方总额往往不相等,为了遵循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复式簿记原则人为设置的项目。因此误差与遗漏是由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产生的,本文仅从国际游资角度来论述产生“误差与遗漏”的原因。
国际游资(Hot Money)又称为“国际热钱”,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盈利机会的国际短期资本的一部分,其最大特点是短期性、套利性和投机性。国际游资的流入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常项目 国际游资往往利用我国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采取各种方式流入我国境内。在人民币升值的稳固预期下,一些企业通过增大预收款、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高报出口价或低报进口价、转移定价、母子公司之间代垫工资等方式使“假资本”进驻我国境内;(2)资本和金融项目 在此项目下,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借贷资本、货币互换等方式进入我国境内。随着我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此项目会逐步成为国际游资进出我国境内的主要渠道;(3)地下钱庄 地下钱庄由于其高保密、无记录及匿名性的特点,常被走私、腐败、毒品犯罪分子作为洗钱的最重要途径。通过以上三个途径的资本流动通常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不能得到反映,其结果往往会体现在误差与遗漏项中。
三、误差与遗漏与国际游资相关性实证分析
由于国际游资的高流动性、低透明性和吸附效应,想要对其准确计量是很困难的,只能借助一些官方统计数据对其进行大致估计。在此笔者采用如下公式对我国境内的国际游资进行测算:国际游资估量值=外汇储备增量-海关统计贸易顺差-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者走势具有一定趋同性,1990年~2001年我国的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借方,相对应境内的国际游资大幅流出,即此阶段存在着严重的资本外逃;2002年~2004年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图示中显示出国际游资的大幅流入。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误差与遗漏的波动幅度远远小于国际游资的变动幅度,二者之间的变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因此,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但误差与遗漏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游资的规模及流向的变化。
笔者以1985年~2006年误差与遗漏为因变量Y、国际游资为自变量X进行实证分析,以测算误差与遗漏反映国际游资变动的程度。
1.平稳性检验
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二者的走势具有一定的平稳性,在此借助Eviews3.1软件,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对二变量再次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由检验结果可见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自变量与因变量均是平稳的,由此可以直接对自变量与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比较敏感,因此滞后期的选择宁多勿少。在检验过程中发现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越来越明晰地体现出国际游资的变动是引起误差与遗漏变动的原因(见表)。由此可见,将国际游资作为自变量、误差与遗漏作为因变量是合理的。
3.回归模型
借助Eviews3.1软件,建立回归模型为:从回归结果来加以分析,误差与遗漏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笔者使用上述指标进行回归结果的可决系数为,从整体角度上讲此拟合程度已经是比较高的,即可以解释为误差与遗漏的变动中有61%是由国际游资的变动引起的。
四、结论及对策
由实证分析可见,国际游资变动是引起误差与遗漏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自2000年以来,误差与遗漏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大大降低,说明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日趋完善和国际收支监管方面的巨大进步。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前诸多通过“黑道”而流入或流出的国际游资开始浮出水面,误差与遗漏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会进一步降低,但并不能说明我国国际游资规模变动就减少。结合当前实际情况,2005年~2006年误差与遗漏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比比较低,但人民币强硬的升值预期和我国稳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吸引国际资本的大幅流入,国家货币当局不断地出台紧缩性措施,但股市、房地产市场依然极为火爆。众所周知,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其会导致一国的货币政策失灵,诱发经济泡沫,增大国内通胀压力,增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因此,金融当局应当采取谨慎态度和有力措施应对国际游资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应对国际游资潜在风险的根本出路是保持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稳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消除其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采取疏堵结合策略。其主要措施如下:首先,应当使人民币汇率波动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使人民币汇率波动切实具有双向波动性,以改变投机者对人民币单边强硬升值的预期;其次,金融当局应对资本账户开放采取审慎的态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做好各项配套完善措施,循序渐进地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再次,应强化对贸易和投资的监管,严厉打击地下钱庄的非法交易,加强对各类外汇流入的真实性审查。海关、税务等各部门应加强合作,时时监控短期外资的流向,坚决打击其炒作、投机套利行为,以确保金融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海兵:中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分析[J].华南金融研究,2001,(6)
[2]肖鹞飞:对我国“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分析.国际金融研究[J].2004(5)
[3]余文建于宏凯:我国国际收支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探究[J].福建金融.2004,(7)
[4]管涛:净误差与遗漏的负值是否意味着资金流向发生变化[J].中国外汇,2006,(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