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胜利完成“造人运动”与尚未升级做父母者的区别之一是:每天晚上,前者不但要为自己催眠,还要给孩子催眠,而后者只需要给自己催眠就行了。鄙人不幸已为人父,偶尔代其母行使催眠之责,苦乐参半。
“臭比比”李雨宁似乎比我见过的所有孩子都更活跃、更淘气,当然,也更聪明、更可爱。才22个月大,她就已经精通了诸多娱乐自己、折磨父母的办法,而且许多办法并没有人教过她,大概非自天生,即属顿悟。她精力充沛,创意叠出,无论在家、在外,除了睡觉时,别想她一刻得闲,撕书、踢球、摔茶杯、脱袜子、扯纸巾、摆弄玩具、揪狗尾巴、按门铃或电梯、趴在地板上练蛤蟆功、在墙上画气球或波浪线……同时嘴里喃喃有词,仿佛和尚念经,又好像神父布道,间或如摇滚歌星撕心裂肺的一嚎。总之,当你看到她时,她基本上都是在错误的时间、于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做错误的事情。所以,大人们在忙自己的事情之余,必须分心出来看顾她,以免她拿到剪刀、吃到蜡笔或喝到沐浴露。俗语说“操心不见老”,但父母对孩子的操心似乎是个例外。
臭比比活泼过分、聪明过头,从来都不按世俗规矩或普遍真理办事。我猜想她如果生活在19世纪早期,一定会最先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如果生活在20世纪初,一定会最早发明飞机和彩色胶片;如果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定会第一个提出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好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泽被青藏高原。对于这样一个从来不走寻常路的孩子,想让她在特定的时间入睡简直比林黛玉不咳嗽、政治家不说谎话、葛朗台放弃家产还要难。根据我不多几次哄她睡觉的经验可以推知,她的御用催眠人妈妈和外婆一定吃了不少苦头,在此谨献上我最真诚的同情和最深挚的敬意。
很长一段时间里,臭比比都要人抱着才肯入睡,睡熟了再放下。她睡前一定要向家里所有人道个“晚安”。“妈咪晚安!”“爸爸晚安!”“外婆晚安!”有时已经抱着她晃了半个多小时,感觉她的体重像我们伟大祖国的GDP一样,不知不觉已经翻了一番、两番、三番,而且就在以为她应该早就睡着了的时候,却见她忽有所悟似地抬起头来说:“还没跟外婆说晚安呢。”顿时,疲倦、厌烦、委屈和巨大的挫折感一齐袭来,像张艺谋《英雄》中万箭齐发的情景。耐着性子跟她解释说:“外婆在给你洗衣服呢,不用去说晚安了,我们知道宝贝很乖……”结果只换回她连珠炮似的回应:“不行不行不行,要说要说要说!”结果当然是强者向弱者投降。
臭比比经常点人哄她睡觉。不想让外婆哄她,就说:“让妈咪来,让妈咪来!”不想让妈咪哄她,就说:“让爸爸来,让爸爸来!”贾宝玉经常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臭比比看着妈妈,想着爸爸,境界比宝玉高多了。但毋庸讳言,我十分不愿意被她点名,甚于从前上学时被老师点名。因为我只有晚上睡觉之前那么点读书或看球赛的时间,而且身为无用书生,我实在缺乏为她催眠的办法,就像缺少一夜暴富的途径。有时看她妈妈又是给她讲故事,又是唱“小燕子穿花衣”,不禁妒火中烧,因为这些儿歌我不但不会唱,甚至小时候也没听过——我听的都是些不會上树的猴子的故事。
不过,一旦被点到,还得硬着头皮上战场。上了战场,最怕的是她还要点歌,因为情知她不是点“小燕子”、“小二郎”,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或者“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而这些老歌我或者全不会,或者会不全。而且催眠的歌曲最好是柔和、舒缓、单调一路的,这样很容易就把听者引入到同一个思维频率,心情放松,烦恼消除,悄然进入一枕黑甜的状态。因此,我所擅长的刘德华的《新上海滩》、张学友的《想和你去吹吹风》之类就派不上用场了。幸亏我的歌库也不是冬天的燕子窝或者被按揭后的银行卡,仔细检索一番,却也能挑出几首催眠效果极佳的歌曲来,比如蝴蝶组合的《飞雪》、李彩桦的《有一种爱》、萧亚轩的《类似爱情》等等。
除了曲调的要求之外,歌词方面也须注意,最好是不能让她听出来所唱为何,否则非但不能起到催眠作用,反而会让她更加清醒。比如有一次我给她唱华仔的《母亲》,刚唱出“床前明月光”一句,她就接道:“疑是地上霜。”正在我哭笑不得之际,她居然还问:“月亮在哪儿呢?月亮出来没有呀?”我一怒之下,干脆给她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出人意料的是,她对这首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说:“还来。”我就唱了第二遍,她又说:“再来。”我只好又唱了第三遍。那天晚上我唱了不下二十遍,同时友情赠送五首古诗朗诵,她才心满意足地投入了周公的怀抱。三天以后,她已经能独立唱出整支国歌,开始跟我一起“前进,前进”了。跟朋友们说起这件事,大家无不喷饭——放眼全国,恐怕我是第一个以振聋发聩的“起来”哄人入睡的。
随着我为臭比比催眠的次数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发现完全可以把这区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好好地加以利用,使其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必要的作用。既然臭比比以这种方式学会了国歌,学会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认识了“一”、“二”、“三”、“爸”、“妈”等字,她当然也能学会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而且学的时候不但没感觉到累,没感觉到厌烦,反而兴致盎然,一些教育专家不正在声嘶力竭地提倡快乐学习么?于是,我试着在她的催眠节目里增添更多的佐料,有时是几句简单的英文,有时是一个小笑话。前天晚上,我甚至给她唱了一段河南越调:“历艰辛保皇叔重把业创,三请我诸葛亮……”结果她也非常喜欢:“爸爸唱的什么呀?”“河南戏。”“还来。”
当然,有时候臭比比过于兴奋,怎么哄也不睡,各种催眠手段也宣告失效,我下我的“如梦令”,她玩她的“齐天乐”,那才叫人不堪,叫人无奈。在孩子的啼哭笑闹中,我们体会不到苏东坡“一日胜两日”的潇洒与放达,而只觉得日子缓慢悠长,一日不但比两日还长,甚至像一个月、几年、几十年,似乎孩子一哭,我们就告别了青春,孩子一闹,我们就收获了衰老;一哭一闹之间,我们就完成了人生的任务。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不是忘情的太上,也不想成为“御弟哥哥”,更没有做太监的志向,我们毕竟要结婚生子;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不但要接受的他或她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也必须接受他或她带来的痛苦与烦恼;而只要还有前者,也就不枉来人间走了这么一遭。
“臭比比”李雨宁似乎比我见过的所有孩子都更活跃、更淘气,当然,也更聪明、更可爱。才22个月大,她就已经精通了诸多娱乐自己、折磨父母的办法,而且许多办法并没有人教过她,大概非自天生,即属顿悟。她精力充沛,创意叠出,无论在家、在外,除了睡觉时,别想她一刻得闲,撕书、踢球、摔茶杯、脱袜子、扯纸巾、摆弄玩具、揪狗尾巴、按门铃或电梯、趴在地板上练蛤蟆功、在墙上画气球或波浪线……同时嘴里喃喃有词,仿佛和尚念经,又好像神父布道,间或如摇滚歌星撕心裂肺的一嚎。总之,当你看到她时,她基本上都是在错误的时间、于错误的地点、以错误的方式、做错误的事情。所以,大人们在忙自己的事情之余,必须分心出来看顾她,以免她拿到剪刀、吃到蜡笔或喝到沐浴露。俗语说“操心不见老”,但父母对孩子的操心似乎是个例外。
臭比比活泼过分、聪明过头,从来都不按世俗规矩或普遍真理办事。我猜想她如果生活在19世纪早期,一定会最先提出空想社会主义;如果生活在20世纪初,一定会最早发明飞机和彩色胶片;如果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定会第一个提出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好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泽被青藏高原。对于这样一个从来不走寻常路的孩子,想让她在特定的时间入睡简直比林黛玉不咳嗽、政治家不说谎话、葛朗台放弃家产还要难。根据我不多几次哄她睡觉的经验可以推知,她的御用催眠人妈妈和外婆一定吃了不少苦头,在此谨献上我最真诚的同情和最深挚的敬意。
很长一段时间里,臭比比都要人抱着才肯入睡,睡熟了再放下。她睡前一定要向家里所有人道个“晚安”。“妈咪晚安!”“爸爸晚安!”“外婆晚安!”有时已经抱着她晃了半个多小时,感觉她的体重像我们伟大祖国的GDP一样,不知不觉已经翻了一番、两番、三番,而且就在以为她应该早就睡着了的时候,却见她忽有所悟似地抬起头来说:“还没跟外婆说晚安呢。”顿时,疲倦、厌烦、委屈和巨大的挫折感一齐袭来,像张艺谋《英雄》中万箭齐发的情景。耐着性子跟她解释说:“外婆在给你洗衣服呢,不用去说晚安了,我们知道宝贝很乖……”结果只换回她连珠炮似的回应:“不行不行不行,要说要说要说!”结果当然是强者向弱者投降。
臭比比经常点人哄她睡觉。不想让外婆哄她,就说:“让妈咪来,让妈咪来!”不想让妈咪哄她,就说:“让爸爸来,让爸爸来!”贾宝玉经常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臭比比看着妈妈,想着爸爸,境界比宝玉高多了。但毋庸讳言,我十分不愿意被她点名,甚于从前上学时被老师点名。因为我只有晚上睡觉之前那么点读书或看球赛的时间,而且身为无用书生,我实在缺乏为她催眠的办法,就像缺少一夜暴富的途径。有时看她妈妈又是给她讲故事,又是唱“小燕子穿花衣”,不禁妒火中烧,因为这些儿歌我不但不会唱,甚至小时候也没听过——我听的都是些不會上树的猴子的故事。
不过,一旦被点到,还得硬着头皮上战场。上了战场,最怕的是她还要点歌,因为情知她不是点“小燕子”、“小二郎”,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或者“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而这些老歌我或者全不会,或者会不全。而且催眠的歌曲最好是柔和、舒缓、单调一路的,这样很容易就把听者引入到同一个思维频率,心情放松,烦恼消除,悄然进入一枕黑甜的状态。因此,我所擅长的刘德华的《新上海滩》、张学友的《想和你去吹吹风》之类就派不上用场了。幸亏我的歌库也不是冬天的燕子窝或者被按揭后的银行卡,仔细检索一番,却也能挑出几首催眠效果极佳的歌曲来,比如蝴蝶组合的《飞雪》、李彩桦的《有一种爱》、萧亚轩的《类似爱情》等等。
除了曲调的要求之外,歌词方面也须注意,最好是不能让她听出来所唱为何,否则非但不能起到催眠作用,反而会让她更加清醒。比如有一次我给她唱华仔的《母亲》,刚唱出“床前明月光”一句,她就接道:“疑是地上霜。”正在我哭笑不得之际,她居然还问:“月亮在哪儿呢?月亮出来没有呀?”我一怒之下,干脆给她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出人意料的是,她对这首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说:“还来。”我就唱了第二遍,她又说:“再来。”我只好又唱了第三遍。那天晚上我唱了不下二十遍,同时友情赠送五首古诗朗诵,她才心满意足地投入了周公的怀抱。三天以后,她已经能独立唱出整支国歌,开始跟我一起“前进,前进”了。跟朋友们说起这件事,大家无不喷饭——放眼全国,恐怕我是第一个以振聋发聩的“起来”哄人入睡的。
随着我为臭比比催眠的次数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发现完全可以把这区区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好好地加以利用,使其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必要的作用。既然臭比比以这种方式学会了国歌,学会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认识了“一”、“二”、“三”、“爸”、“妈”等字,她当然也能学会更多更有用的知识,而且学的时候不但没感觉到累,没感觉到厌烦,反而兴致盎然,一些教育专家不正在声嘶力竭地提倡快乐学习么?于是,我试着在她的催眠节目里增添更多的佐料,有时是几句简单的英文,有时是一个小笑话。前天晚上,我甚至给她唱了一段河南越调:“历艰辛保皇叔重把业创,三请我诸葛亮……”结果她也非常喜欢:“爸爸唱的什么呀?”“河南戏。”“还来。”
当然,有时候臭比比过于兴奋,怎么哄也不睡,各种催眠手段也宣告失效,我下我的“如梦令”,她玩她的“齐天乐”,那才叫人不堪,叫人无奈。在孩子的啼哭笑闹中,我们体会不到苏东坡“一日胜两日”的潇洒与放达,而只觉得日子缓慢悠长,一日不但比两日还长,甚至像一个月、几年、几十年,似乎孩子一哭,我们就告别了青春,孩子一闹,我们就收获了衰老;一哭一闹之间,我们就完成了人生的任务。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不是忘情的太上,也不想成为“御弟哥哥”,更没有做太监的志向,我们毕竟要结婚生子;有了孩子之后,我们不但要接受的他或她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也必须接受他或她带来的痛苦与烦恼;而只要还有前者,也就不枉来人间走了这么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