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大学生能够扮演独特社会角色、发挥特有社会功能的关键在于这一群体能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而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维持。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核心价值信仰的缺失与错位,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泛滥以及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日益成为制约其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应确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营造培育成熟“社会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实践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载体作用,有效克服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成熟“社会人”, 核心要素,大学生,必然要求,制约因素,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056-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大学生接续奋斗,并号召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维持。因为,社会责任感乃是大学生在贡献社会中扮演独特社会角色、发挥特有社会功能的精神动力所在。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将在这种贡献社会的自我价值实现中逐渐成长、成熟为被社会所接纳与认可的“社会人”。
一、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培育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
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对社会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 (P60 )“社会人”不仅有其经济利益需求,更有其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是社会行为主体出于社会责任感,在对社会的贡献中,逐渐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而得到满足的。这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在一定条件下比经济利益回报更具社会行为导向力。可见,获得社会认可是成熟为“社会人”的关键之一。一般而言,社会个体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条件在于社会责任的成功履行。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 〔2 〕 (P329 )履行社会责任。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在整体上还未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作为未来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其在引领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国家前途命运方面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履行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受一定的心理动机驱动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大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受这些心理需求的刺激与控制,社会行为主体将采取行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这些需求。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其社会行为也受社会心理需求的支配,其需求动机便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不断满足。而这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相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而言,则可具体化为其对社会责任的强烈自觉意识和崇高情感,以及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亦即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内驱力。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所必须获取的核心要素。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大学生成为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而要保持“社会人”属性,则要求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人”的类本质内化为自身的核心元素。“诚然,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机能” 〔3 〕 (P94 ),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如果只是保证这种“自然人”生理需求的满足,并将这种生理需求视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异化,将导致人的个性片面、畸形发展,最终成为反社会的异己力量,而为人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所不容,并最终导致自身的消亡。处于成长为成熟“社会人”关键期的大学生亦是如此。如果不能坚守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的社会责任感,在得到社会认可之后就只求单纯“经济人”理性,而放弃了对社会责任感的“自省”,其结果将因其对“社会人”的类本质的背离,而失去“社会人”资格。因为“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4 〕 (P80 )。正如歌德所指出的那样,“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社会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醒每一个人对社会所应有的责任。爱因斯坦指出,“人也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保持成熟“社会人”的类本质。
大学生通过成为“社会人”、保持“社会人”的根本属性,“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致削弱允许他生活于其中的那种组织(社会)”,才能称为实际意义上的成熟“社会人”。其中,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作为成熟“社会人”的素质结构中则处于核心地位。
二、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不是遵循机械进化论规则的自然养成,而是在借助有效载体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因素互动过程中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质变。这里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积极的核心价值会使行为主体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行动,并不断强化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实现赋予人生永恒的意义。而客观因素则指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影响。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至关重要,但是二者只有以实践为纽带才能实现有机统一,从而相辅相成。所以,良好的载体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条件。但是,从主客观及载体因素这三个方面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核心价值信仰的错位、不良社会思潮的泛滥、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是制约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要因素。
(一)核心价值信仰的缺失与错位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观制约因素。任何社会都具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一个社会变迁过程:经过“五四”运动东西文化的碰撞和“文化大革命”的阵痛,中国的传统道德资源流失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人们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缺失。“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来生产,就带着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5 〕 (P89 ),因此,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使得拜金主义有了萌芽的土壤。拜金主义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在中国也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核心价值信仰“空白”,并被一部分人奉为圭臬,其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影响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专业选择上,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就业前景光明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满为患”。二是在知识创造上,社会效益被忽视,有短期经济价值的科研项目一拥而上,具有长期社会价值但回报率低的课题一轰而散。三是在学业认定上,只重其表不重其里,论文专著多者为胜,海归名校者为先,其结果,校园中“枪手”横行,“学历造假门”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怪了。拜金主义被追捧,社会责任感被“沉淀”,大学生在为自己的“知识”“寻租”。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错位成为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主观性制约因素。 (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客观制约因素。“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 〔6 〕 (P167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培养皿”,其作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技一同以“捆绑式”引入国门的还有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拜金主义逐渐泛化,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推崇自利的价值观取向,“一切向钱看”成为拜金主义者的最高行为准则,并导致了消极后果:社会责任失范,服务意识淡化,缺乏奉献精神,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切向前看,就是一切向钱看,向钱看就是向前看”,“前途前途,有钱才图”,“理想理想,有利才想”,“钱多抢着干,钱少不想干,没钱无人干”等等,更有甚者置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受贿索贿,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高校作为曾经的一方社会“净土”也未能“免疫”,被拜金主义铜臭所“传染”。某些高校重金“包装”热门专业以赢得市场“青睐”,着力打造“套餐”课程以迎合效益“口味”,联合攻关“时髦”课题以博得经济“喝彩”。不仅如此,大学教育内容功利化更反映在“经济人”身上。本来是“传道”、“ 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被庸俗化为“老板”与“打工仔”的市场雇工关系。更有丧失了学术道德底线和基本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了高官厚禄,甘为权贵豢养的“御用文人”,为“既得利益者”鸣锣开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高等学校社会责任感沦丧的这些不良现象,也间接注解了社会的一部分精神生产浸淫在功利主义的观念之中,如此环境培养出的大学生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但难以逃脱精神乞丐的厄运。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是制约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客观因素。
(三)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载体制约因素。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这一群体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普遍高于社会其他群体。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除去核心价值信仰错位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载体制约性因素——社会责任角色扮演实践不力。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还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需要强有力的实践为载体,才能保证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载体被知识教育所替代。单调枯燥的封闭式课堂学习消解了丰富多彩的开放式行为体验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束缚于书本教条“苦海”中的大学生被逐渐磨灭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社会责任感洗礼的勇气。在社会责任感的灌输中,大学生难以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契合点,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不能并轨,社会责任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学校灌输的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而言永远是外在性的,因而难以实现大学生健康社会化和科学融入社会,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更加无从谈起。所以,社会责任实践不力已经成为除了核心价值信仰错位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社会环境的主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必须突破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克服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培育成熟“社会人” 的基本思路
物欲“本我”与社会责任感“超我”的博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拜金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争夺,伴随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这一过程的始终。对影响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主观制约因素——拜金主义挑战的回应,对客观制约性因素——充斥不良思潮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实践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具有紧迫性。
(一)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经济人”假设理念下的拜金主义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物,已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无法治愈的社会顽疾。当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拜金主义的“天然抗体”,而使“社会人”的核心元素——社会责任感获得“免疫”。 价值体系本来就是社会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这其中就已经隐含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对大学生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在社会现实层面表现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断用先进文化丰富其精神世界,满足其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价值观的碰撞中感受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从而作出理性选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一面旗帜,不断凝聚大学生群体力量,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激发活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奉献社会的精神纽带;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斗志。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结在青年一代身上尤为凸显,应将其与改革创新为内核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唤起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的实践者,充分凸显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本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群体发展,为其判断行为好坏、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设定不可动摇的新坐标。
(二)营造培育成熟“社会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7 〕 (P359 )采取“自我隔离”的方式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浸淫并非良策,只有在改革开放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不良社会思潮的冲突与交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社会大环境而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道德规范和制度安排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体现社会责任意识与具体工作的统一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让大学生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社会环境。就校园小环境而言,高校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压力,合理的经济利益诉求无可厚非,但是单纯工具理性价值取向下追名逐利的弊端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高校教育应在价值理性的规范下,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肩挑”来完成培育“社会人”的任务。严谨创新学术氛围的营造,教学相长师生关系的搭建,博大厚重人文底蕴的积淀,才是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理想环境。这也就达到了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看作大学生成为成熟“社会人”的标志,那么良好的社会环境则是大学生群体保持其“社会人”本质的“防腐剂”。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过程是对人性本质苦苦求索的过程,其道路的确崎岖难行。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勤于本职工作,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甘于默默耕耘和奉献,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成熟“社会人”, 核心要素,大学生,必然要求,制约因素,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2-0056-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大学生接续奋斗,并号召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和维持。因为,社会责任感乃是大学生在贡献社会中扮演独特社会角色、发挥特有社会功能的精神动力所在。与此同时,大学生群体也将在这种贡献社会的自我价值实现中逐渐成长、成熟为被社会所接纳与认可的“社会人”。
一、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培育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
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作为对社会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 (P60 )“社会人”不仅有其经济利益需求,更有其社会需求。这种社会需求是社会行为主体出于社会责任感,在对社会的贡献中,逐渐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而得到满足的。这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需求的满足,在一定条件下比经济利益回报更具社会行为导向力。可见,获得社会认可是成熟为“社会人”的关键之一。一般而言,社会个体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条件在于社会责任的成功履行。因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 〔2 〕 (P329 )履行社会责任。
从当前我国大学生招生方式和培养模式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群体在整体上还未成长为成熟的“社会人”。作为未来社会的知识精英,大学生的角色身份决定了其在引领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国家前途命运方面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的履行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受一定的心理动机驱动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大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受这些心理需求的刺激与控制,社会行为主体将采取行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这些需求。作为“社会人”的大学生,其社会行为也受社会心理需求的支配,其需求动机便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不断满足。而这种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相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而言,则可具体化为其对社会责任的强烈自觉意识和崇高情感,以及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亦即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内驱力。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所必须获取的核心要素。
“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大学生成为成熟“社会人”的必然要求,而要保持“社会人”属性,则要求大学生将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人”的类本质内化为自身的核心元素。“诚然,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的人类机能” 〔3 〕 (P94 ),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性动物,如果只是保证这种“自然人”生理需求的满足,并将这种生理需求视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这种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人的异化,将导致人的个性片面、畸形发展,最终成为反社会的异己力量,而为人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所不容,并最终导致自身的消亡。处于成长为成熟“社会人”关键期的大学生亦是如此。如果不能坚守作为基本道德规范的社会责任感,在得到社会认可之后就只求单纯“经济人”理性,而放弃了对社会责任感的“自省”,其结果将因其对“社会人”的类本质的背离,而失去“社会人”资格。因为“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 〔4 〕 (P80 )。正如歌德所指出的那样,“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社会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醒每一个人对社会所应有的责任。爱因斯坦指出,“人也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保持成熟“社会人”的类本质。
大学生通过成为“社会人”、保持“社会人”的根本属性,“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致削弱允许他生活于其中的那种组织(社会)”,才能称为实际意义上的成熟“社会人”。其中,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作为成熟“社会人”的素质结构中则处于核心地位。
二、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不是遵循机械进化论规则的自然养成,而是在借助有效载体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因素互动过程中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质变。这里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作为行为主体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积极的核心价值会使行为主体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行动,并不断强化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这种社会责任感的实现赋予人生永恒的意义。而客观因素则指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影响。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至关重要,但是二者只有以实践为纽带才能实现有机统一,从而相辅相成。所以,良好的载体乃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必要条件。但是,从主客观及载体因素这三个方面来看,当前大学生群体存在的核心价值信仰的错位、不良社会思潮的泛滥、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是制约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要因素。
(一)核心价值信仰的缺失与错位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主观制约因素。任何社会都具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一个社会变迁过程:经过“五四”运动东西文化的碰撞和“文化大革命”的阵痛,中国的传统道德资源流失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导致了人们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缺失。“劳动产品一旦成为商品来生产,就带着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5 〕 (P89 ),因此,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使得拜金主义有了萌芽的土壤。拜金主义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副产品”,在中国也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核心价值信仰“空白”,并被一部分人奉为圭臬,其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影响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专业选择上,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就业前景光明的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满为患”。二是在知识创造上,社会效益被忽视,有短期经济价值的科研项目一拥而上,具有长期社会价值但回报率低的课题一轰而散。三是在学业认定上,只重其表不重其里,论文专著多者为胜,海归名校者为先,其结果,校园中“枪手”横行,“学历造假门”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怪了。拜金主义被追捧,社会责任感被“沉淀”,大学生在为自己的“知识”“寻租”。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终极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错位成为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主观性制约因素。 (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客观制约因素。“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 〔6 〕 (P167 )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培养皿”,其作用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技一同以“捆绑式”引入国门的还有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拜金主义逐渐泛化,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推崇自利的价值观取向,“一切向钱看”成为拜金主义者的最高行为准则,并导致了消极后果:社会责任失范,服务意识淡化,缺乏奉献精神,在其位不谋其政,“一切向前看,就是一切向钱看,向钱看就是向前看”,“前途前途,有钱才图”,“理想理想,有利才想”,“钱多抢着干,钱少不想干,没钱无人干”等等,更有甚者置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受贿索贿,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高校作为曾经的一方社会“净土”也未能“免疫”,被拜金主义铜臭所“传染”。某些高校重金“包装”热门专业以赢得市场“青睐”,着力打造“套餐”课程以迎合效益“口味”,联合攻关“时髦”课题以博得经济“喝彩”。不仅如此,大学教育内容功利化更反映在“经济人”身上。本来是“传道”、“ 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被庸俗化为“老板”与“打工仔”的市场雇工关系。更有丧失了学术道德底线和基本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了高官厚禄,甘为权贵豢养的“御用文人”,为“既得利益者”鸣锣开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高等学校社会责任感沦丧的这些不良现象,也间接注解了社会的一部分精神生产浸淫在功利主义的观念之中,如此环境培养出的大学生可能会成为物质上的富翁,但难以逃脱精神乞丐的厄运。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是制约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客观因素。
(三)社会责任实践不力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载体制约因素。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这一群体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性认识普遍高于社会其他群体。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除去核心价值信仰错位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的社会环境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载体制约性因素——社会责任角色扮演实践不力。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一个认识范畴,还是一个实践范畴。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需要强有力的实践为载体,才能保证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然而,现实状况却不尽如人意。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载体被知识教育所替代。单调枯燥的封闭式课堂学习消解了丰富多彩的开放式行为体验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效,束缚于书本教条“苦海”中的大学生被逐渐磨灭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社会责任感洗礼的勇气。在社会责任感的灌输中,大学生难以找到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的契合点,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不能并轨,社会责任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学校灌输的所谓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大学生而言永远是外在性的,因而难以实现大学生健康社会化和科学融入社会,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更加无从谈起。所以,社会责任实践不力已经成为除了核心价值信仰错位和充斥不良社会思潮社会环境的主客观因素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必须突破的又一制约因素。
三、克服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制约因素,培育成熟“社会人” 的基本思路
物欲“本我”与社会责任感“超我”的博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拜金主义对社会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争夺,伴随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这一过程的始终。对影响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主观制约因素——拜金主义挑战的回应,对客观制约性因素——充斥不良思潮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社会实践载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具有紧迫性。
(一)确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经济人”假设理念下的拜金主义作为市场经济的内生物,已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无法治愈的社会顽疾。当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成为拜金主义的“天然抗体”,而使“社会人”的核心元素——社会责任感获得“免疫”。 价值体系本来就是社会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这其中就已经隐含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对大学生而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在社会现实层面表现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不断用先进文化丰富其精神世界,满足其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价值观的碰撞中感受核心价值体系的魅力,从而作出理性选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一面旗帜,不断凝聚大学生群体力量,充分调动积极因素、激发活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奉献社会的精神纽带;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斗志。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爱国主义情结在青年一代身上尤为凸显,应将其与改革创新为内核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唤起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的实践者,充分凸显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本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大学生群体发展,为其判断行为好坏、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设定不可动摇的新坐标。
(二)营造培育成熟“社会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7 〕 (P359 )采取“自我隔离”的方式来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潮的浸淫并非良策,只有在改革开放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不良社会思潮的冲突与交锋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为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社会大环境而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道德规范和制度安排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体现社会责任意识与具体工作的统一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弘扬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扶贫救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自由、公正、竞争、效率的和谐精神,民主、科学、法制的理性精神,增强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让大学生在从众心理作用下,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社会环境。就校园小环境而言,高校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压力,合理的经济利益诉求无可厚非,但是单纯工具理性价值取向下追名逐利的弊端不言而喻。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高校教育应在价值理性的规范下,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肩挑”来完成培育“社会人”的任务。严谨创新学术氛围的营造,教学相长师生关系的搭建,博大厚重人文底蕴的积淀,才是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理想环境。这也就达到了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看作大学生成为成熟“社会人”的标志,那么良好的社会环境则是大学生群体保持其“社会人”本质的“防腐剂”。大学生成长为成熟“社会人”的过程是对人性本质苦苦求索的过程,其道路的确崎岖难行。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勤于本职工作,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甘于默默耕耘和奉献,从而为大学生健康地成长为成熟“社会人”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