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亚米契斯著的《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还说,相互尊重、相互爱戴、相互珍惜,才能真正体会到爱的真谛。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只有用真爱与真情,才能化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让每一位学生在爱的琼桨中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真正成才。
首先,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有耐心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当学生犯错误时,要耐心听取学生陈述,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尤其当我们为学生不应发生的错事而恼怒时,我们能不能抑制自己的火气,尽量以平和的语调语重心长地面对学生,这不仅关乎教育者的形象,而且能改变犯错误学生的态度,进而改善师生双方沟通的效率。冲动是魔鬼,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被不良情绪左右。只有建立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教育才称得上真正有效的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用四块糖奖励犯错学生的故事充分证明,善于尊重才能真正改变学生。
其次,要善于换位思考。有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才能全面认识一个人,才能认清一种现象、一个道理。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学生似听非听;教师谆谆诱导,学生毫无反应;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陋习不改。但是,能怨学生不争气吗?埋怨有意义吗?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遇事推卸责任,要多从自身工作方式方法上找原因。如果教师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也许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我们感同身受地这样想想:学生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能帮他做些什么?教师要把学生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换位思考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会博得别人的真心。
第三,要讲究批评技巧。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批评应讲究语言艺术,批评的目的是要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感知教师的良苦用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知错是前提,帮学生分析错的原因是重点,告诉学生怎么做是真正目的。教师在提出具体建议前,必须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切忌一味批评,更不可唠叨不休。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听老师的教导,才会“拿鞭子抽打自己的灵魂”。把学生说得笑起来还是说得人跳起来,尺度火候完全掌握教师手中。因为,学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往往会先感受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是否真诚,是否公正,然后才会做出接受抑或冷对的策略。如果教育者开篇就适当做些自我批评,那么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一步步逐层推进,必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如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不够公正、不够尊重,那么,反感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曾经有个案例,讲一位中学班主任如何处置两名迟到学生的故事,因一位成绩好,教师迅速让其进入教室,另一位成绩不好,教师拦着反复问明原因并严厉训斥。之后面对全班学生,教师对大家说:“甲同学迟到可见他晚上多么用功啊!乙同学迟到违反校规,罚抄写课文。”为什么那位班主任对两位学生的违纪问题不能一视同仁呢?显而易见,在处理同一问题时,他的主观好恶代替了客观公正。接下去班上那些可能感觉受过不公的学生还能听得进老师的教诲吗?与此相反,大教育家陶行知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充分说明使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毫无说服力,而只有建立在公正与爱心基础上的教育才能具有神奇的力量。
第四,要学会反思自己。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经验 反思=教师的成长”,强调了平时工作要善于反思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多元化的未成年孩子,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就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教育理念和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反思的含义。反思过程体现了为人师者的宽容大度与进取心,体现了对学生的负责和尊重。教师自身也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不断学习,共同成长,自我升华。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该自我批评时就要勇于自我批评,该纠正的错误就要坚决纠正。曾经有一位名师发现有段时间,学生整体状态下滑,上课时没以前专注,于是这位教师不是上课就发火,而是非常诚恳地作自我批评,怨自己的课讲得不生动,惹同学们烦心了。结果一下子全班学生变得异常安静,乐学上进的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了,善良懂事的学生变得更加稳定了。反思也是一种宽容大度的体现,有时它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当学生听课不认真时,是否可以给他一个暗示,一个眼神;当学生犯错而不知所措时是否给他一些方法建议,当学生整体状态不佳时是否能主动承担一些责任,如果这样做了,犹如发酵的甘醇会迅速传遍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善于尊重是爱的教育的关键。为人师者可以制造痛苦,也可以启迪思维,创造快乐。只要我们以博爱之胸怀,非凡之远见,对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善于尊重,爱而不纵,严而有度,就能为学生成才铺垫最好的温床。
首先,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有耐心就是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当学生犯错误时,要耐心听取学生陈述,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尤其当我们为学生不应发生的错事而恼怒时,我们能不能抑制自己的火气,尽量以平和的语调语重心长地面对学生,这不仅关乎教育者的形象,而且能改变犯错误学生的态度,进而改善师生双方沟通的效率。冲动是魔鬼,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被不良情绪左右。只有建立在尊重学生基础上的教育才称得上真正有效的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用四块糖奖励犯错学生的故事充分证明,善于尊重才能真正改变学生。
其次,要善于换位思考。有时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才能全面认识一个人,才能认清一种现象、一个道理。有时教师苦口婆心,学生似听非听;教师谆谆诱导,学生毫无反应;教师严格要求,学生陋习不改。但是,能怨学生不争气吗?埋怨有意义吗?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遇事推卸责任,要多从自身工作方式方法上找原因。如果教师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也许就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如果我们感同身受地这样想想:学生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能帮他做些什么?教师要把学生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换位思考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会博得别人的真心。
第三,要讲究批评技巧。教育家魏书生说:“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批评应讲究语言艺术,批评的目的是要学生改正错误,让学生感知教师的良苦用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让学生知错是前提,帮学生分析错的原因是重点,告诉学生怎么做是真正目的。教师在提出具体建议前,必须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切忌一味批评,更不可唠叨不休。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老师,尊重老师才会听老师的教导,才会“拿鞭子抽打自己的灵魂”。把学生说得笑起来还是说得人跳起来,尺度火候完全掌握教师手中。因为,学生在接受批评教育时,往往会先感受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是否真诚,是否公正,然后才会做出接受抑或冷对的策略。如果教育者开篇就适当做些自我批评,那么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一步步逐层推进,必定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如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不够公正、不够尊重,那么,反感之情便会油然而生。
曾经有个案例,讲一位中学班主任如何处置两名迟到学生的故事,因一位成绩好,教师迅速让其进入教室,另一位成绩不好,教师拦着反复问明原因并严厉训斥。之后面对全班学生,教师对大家说:“甲同学迟到可见他晚上多么用功啊!乙同学迟到违反校规,罚抄写课文。”为什么那位班主任对两位学生的违纪问题不能一视同仁呢?显而易见,在处理同一问题时,他的主观好恶代替了客观公正。接下去班上那些可能感觉受过不公的学生还能听得进老师的教诲吗?与此相反,大教育家陶行知用奖励的办法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充分说明使用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毫无说服力,而只有建立在公正与爱心基础上的教育才能具有神奇的力量。
第四,要学会反思自己。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经验 反思=教师的成长”,强调了平时工作要善于反思的重要性。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多元化的未成年孩子,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就会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教育理念和有效策略来解决问题,这就是反思的含义。反思过程体现了为人师者的宽容大度与进取心,体现了对学生的负责和尊重。教师自身也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不断学习,共同成长,自我升华。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该自我批评时就要勇于自我批评,该纠正的错误就要坚决纠正。曾经有一位名师发现有段时间,学生整体状态下滑,上课时没以前专注,于是这位教师不是上课就发火,而是非常诚恳地作自我批评,怨自己的课讲得不生动,惹同学们烦心了。结果一下子全班学生变得异常安静,乐学上进的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了,善良懂事的学生变得更加稳定了。反思也是一种宽容大度的体现,有时它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当学生听课不认真时,是否可以给他一个暗示,一个眼神;当学生犯错而不知所措时是否给他一些方法建议,当学生整体状态不佳时是否能主动承担一些责任,如果这样做了,犹如发酵的甘醇会迅速传遍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善于尊重是爱的教育的关键。为人师者可以制造痛苦,也可以启迪思维,创造快乐。只要我们以博爱之胸怀,非凡之远见,对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善于尊重,爱而不纵,严而有度,就能为学生成才铺垫最好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