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大堆沙子上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慢慢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最简单如这样一幕:大人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儿在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大人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请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有意义吗?学走路摔跤是问题吗?大人的话,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会降低孩子的迈步信心?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和兴趣,这天才和兴趣被家长注意到,就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购置钢琴、聘请老师,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开始不断批评和管制孩子,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既无兴趣,技法又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渣污水。
有一年,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两城间的D字头动车刚开通不久,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这种列车,感觉很新鲜。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这样的火车,对车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一上来就想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嘛?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火车启动后,小男孩终于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他怎么觉得不是火车在走,而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小男孩说他就是想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门你都打不开,还得我带你。”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后面跟着。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家里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聪明好学,却不知道她们的唠叨是多么伤害孩子。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编辑 刘建淑 [email protected]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最简单如这样一幕:大人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儿在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大人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请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有意义吗?学走路摔跤是问题吗?大人的话,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会降低孩子的迈步信心?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和兴趣,这天才和兴趣被家长注意到,就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购置钢琴、聘请老师,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开始不断批评和管制孩子,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既无兴趣,技法又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渣污水。
有一年,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两城间的D字头动车刚开通不久,那也是我第一次乘坐这种列车,感觉很新鲜。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这样的火车,对车上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一上来就想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嘛?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火车启动后,小男孩终于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他怎么觉得不是火车在走,而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小男孩说他就是想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门你都打不开,还得我带你。”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后面跟着。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家里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地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了。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聪明好学,却不知道她们的唠叨是多么伤害孩子。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编辑 刘建淑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