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大的罂粟花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gge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马史》中记载,罗马暴君苏佩布的儿子在控制政局后,向父亲询问下一步目标,暴君一言不发地走向花园,用一根棍子用力一扫,把最高的罂粟花顶部切去,儿子立即明白,父亲希望他将地方上最具势力的集团铲除。后人给从中提炼出的故事含义取了一个颇具医学色彩的名字: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在社会群体联系日益广泛的今天,这种症候更多地在意识形态中显现。通常,当某个人的知名度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时,总会引来社会群体不约而同的批评,这在当今娱乐界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安妮·海瑟微以其高雅端庄的气质,卓越出色的表演,勇敢果断的尝试斩获奥斯卡金奖,然而,伴随着至高无上的荣誉的到来,噩梦也接踵而至。不断有人开始在海瑟薇曾经“完美女神”的形象上涂抹污点,加之媒体推波助澜,最终迫使她淡出演艺界。
  古语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其实,大多数讨厌海瑟微的人并非对她真正怀有敌意,不过是随波逐流,在众口一词的洪流中人云亦云罢了。如今,受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影响,这种随波逐流般的“讨厌”正在滑向对个人名誉的诽谤和诋毁,而如山洪海啸般袭来的恶言恶语,其始作俑者也超出了普通人的羡慕嫉妒恨,演化为一种刻薄、乖戾的社会文化风气。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世人内心深处的伪善。
  人们喜欢造神。在那个被造出的“神”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人们将所有的崇拜、感激、怜悯、同情都给了他。然而,当他登上顶峰,一览众山小的那一刻,排山倒海的批评和质疑声也马上开始流传,从窃窃私语逐渐变成高声喧哗。人们尝试把“神衣”从他身上撕下一两片来,当这种尝试越来越大胆,“神衣”被撕扯得越来越不堪时,人群中就有人小心翼翼地提出“弑神”。难道人们只是认为,从凭借自己的想象,把所有美好品质都加诸其身而造出的“神”,到亲手把这个“神”从“神坛”拉下来,肆意践踏,恶言相向,只为了让自己从心理上感到痛快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公知”们受到侮辱和诋毁的噩运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异于群体,而是人们心理和思想意识的扭曲。也就是说,真正高大的罂粟花并不是被民众亲手捧上“神坛”的“神”,而是每个人伪善的面具背后阴暗诡秘的利己之心。
  长在自然界中的罂粟花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却闻得到的罂粟花。“公知”即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多么叱咤风云,学富五车,终究还是普通人,不可能是人们想象中无所不知的神的化身。对“公知”的诋毁,参杂着更多的主观情绪宣泄,而非客观事实的剖析。与其說人们是就事论事,不如说是在呐喊自己对名利的渴求,对“公知”占据了头条新闻的嫉妒和仇视。
  各国都有仇富、仇精英的文化现象。美国某公众人士被圈内封杀的原因是她“太完美”。这种文化基于人性的伪善,是一种扫清障碍,好为自己争取权力上升的人之本性。攻击名人,本质上是要把像神一样的“公知”拉到地面上来,以便自己能跻身“神”的行列。这就好比庄园奴隶一生最大的梦想是挣一份产业,然后买几个奴隶给自己干活。
  高大的罂粟花一旦长在公众视野里,大家绝不会让他成为最高的那一株,但如果它长在人们的心里,那么高度则任由人们想象。野心的暴露使花的面目开始清晰。如果心中所有的罂粟花都争相成为最高的,那么它会超越自己本身的高度,让人迷失在内心的罂粟花林中。
其他文献
从出生、到童年、到少年,我的胃都是受折磨的。很多时候,它们备受饥饿,一度成为我生计的头等大事。  在我没有记忆之前,有无挨饿,我无法知晓,但是根据我的判断,我是挨过饿的。在我有了记忆之后,都还要挨饿,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生产力是不断提升的,所以在我有记忆之前的日子,想必是更穷的,挨饿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南方的主食是大米,而在我的记忆中,主食却是红薯和土豆。我们村庄地处偏僻,人均水田仅为三分,一家四
期刊
珍贵的沉香在动摇之下烧成了木炭,回想过往有多少美好都在一念之间被轻率地丢下。  高尚之德如云山苍苍,圣洁之风似江水泱泱,坚贞之格同青山巍巍,淳朴之心如流水绵长,世事或许纷扰器喧,诱惑又总在路上,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轻易动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请带着心中“沉香”坚定向前。  他是污泥中的一株芙蓉,他深爱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辅佐君主夙兴夜昧,日夜操劳,向楚王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后
期刊
过去,就是那样了,再怎么寻找也寻找不到。这无疑是一种很消极的想法。  人类拥有回忆。  如果面前放有一串葡萄,有人会挑又大又甜的先吃,之后再吃那小的、酸的,即使后几个葡萄的滋味不那么可口,他也拥有了对开始时那些又大又甜葡萄的美好记忆。  有的人选择希望。同样一串瑕瑜混杂的葡萄,先挑小的、酸的吃,即使酸掉了牙,他也不会抱怨,因为他知道还有最后几个又大又甜的葡萄芳甜满口,之前葡萄的酸涩并不会影响他对希
期刊
春寒料峭,城里的花开始争先恐后地打苞。白玉兰、紫玉兰、梅花和海棠花一个个吐出了新颜色,连柳树也张开了眉眼。我打电话给老家的奶奶,请她到城里来看花。奶奶说:“乖孩子,我要种棉花呢,现在播下种子,秋天才能长出你喜欢的白云一样的棉花。”  我想象着奶奶在电话那头说话时微笑的模样,也能想象到她在棉花田里忙碌的样子。每年春天,荠菜花刚刚才开,马兰头从土里冒出新叶子的时候,奶奶就要去田里准备棉床了。她把筛细了
期刊
人生于世,俯仰之间,若碌碌终日,不懂思考,便是一具白白存世的躯壳,如行尸,若走肉,有身而无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思想、会思考。有时面对窗外喧嚣的世界,我们这样问自己:究竟我是为何存在?有时面对静谧夜空的繁星,我们也会问自己:我们存在为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华丽的躯壳,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善总结、能做事的人,成为一个“行成于思”,对社会有
期刊
家乡的路是最熟悉的。闭上眼,田埂村庄,大路小路,每一个分叉口都清晰可见,我曾自信满满:在这里我不会迷路。  顺着这条走了四十多年的大路骑车由东向西行走,我心情舒畅,哼唱着喜欢的小曲儿,任凭风掠过耳旁。两旁又在修路,不知已经是多少次重修了。记得最先是土路,大多数人开“十一号”,鲜有骑自行车的。后来修成可以两车并行的柏油路,我和老师同学曾经踏着新修的路面,步行着去城里第一次看五光十色、美丽灿烂的烟火,
期刊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了。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在大厅停下来,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
期刊
2005年冬天,姥姥终于走完了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尘归尘,土归土。  我年少时在父母身边长大。那时候,人们大都囿于一方土地,在一天就能看完一辈子的生活里来回打转。时间的凝滞对成人来说,也许是乏味而痛苦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却因为可以整日与父母同享天伦而不必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冷漠与疏远。因此那时候的祖辈看顾孙辈,多是辅助帮忙之责,极少全面接手抚养第三代的义务。家中四位祖辈,奶奶1983年因食道癌撒手
期刊
有一座座城市叫圣彼得堡,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想,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其他地方像它一样,让我深深地厌着,又深深地爱着。  ——写在答辩结束当夜  喜欢。讨厌。两种矛盾却又共存的情绪,充斥着四年我在圣彼得堡生活的日子。  我喜欢你,彼得堡最惬意的夏天。永远不吝惜阳光的夏天。永远天空湛蓝的夏天。永远青草芬芳的夏天。永远鲜花盛开的夏天。最惬意不过的是在简陋的宿舍阳台上,放置两张休闲椅。仲夏,近子夜,两杯咖啡
期刊
读初二那年,我不小心从一棵榆树上摔下来,左脚骨折,父亲就买辆二手自行车接送我上学。两年过去了,我的脚也早已恢复正常,但父亲仍坚持骑着那辆破车送我上学。自行车浑身上下的斑斑锈迹,就像父亲那布满岁月沦桑的面庞。  那是一个星期五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老师正安排周末事宜。父亲又照例穿越夹在道路两侧的众多的“别克”“朗逸”,颇为得意地将自行车停在教室窗户附近那处能透过玻璃望见我的位置。同桌娇娇推推我,递过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