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有句古话这样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规划、计划,不然就容易一事无成。这点在我们的教学备课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在课前亲密与文本接触,认真地解读文本,制定恰当可行的教师目标,并完成详细的教案,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各种动态的生成情况,才能对症下药,游刃有余。本文我针对自己在日常的教学备案中的世纪经验,写出一点自己心得体会,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教案 设计 经验
要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上好这门课,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高度以及好的备课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自己应该理解教材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因为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每学期的课文内容都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每学期开学拿到课本的时候,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及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力求达到教学目的。在备课时,我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大家都知道: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就不能只依赖于“教参”,而是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自己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就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我觉得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课文内容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体现的意境、领会教材要表达的思想,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做到了这些,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要讲的教材,应该深入钻研。怎样钻研教材,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出四点: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就是对一篇文章要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在课本的这个位置,教材的编者把它放在这个位置是要我们教会学生什么;对课文读得多了,就会容易理解上述的各种原因,也就懂得了教学的重要性;备课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要设计好在课堂上学生会问到什么,对于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反复琢磨,对于不清楚的或是理解不够的,也可向其他老师请教,不可随口而答,误导学生。当然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钻研的比较深入,准备的比较充分的话,课上就比较容易做到运用自如,让课文显得浅显易懂。
其次,摸清了课文的基本思路,就要找出本文的重点词语,并设计如何教会学生学会这些词汇。因为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还是以词汇量的积累为主的。对词汇的学习,我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对旧知识的巩固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一篇课文会有很多词汇,也可能有之前学过的词语,对于学过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也相当于又重新学习了一遍。对新词的学习我认为可以再分为两大块: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记忆。对一个词语,首先理解了才能有效的记忆,而不能纯粹的只做到记忆就可以了。而让学生理解我认为还是要从生活入手,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这个词是如何运用的,比如在教学生“平凡”这个词的时候,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平凡”是“平常”、“普通”的意思,比如我们的父母,就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不像明星那样引人关注。讲到这些,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了。教师可当场让学生造句,冰根据学生回答予以点评,以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词语。
再次,语文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字、学会一些词汇,更重要的事要学生学会读书、懂得理解,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也是很重要的。而段落的划分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搞清楚了每个段落表达的意思,才能综合起来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意思。我觉得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清晰、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上一次层次。教师趁机设计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分好段落,进一步归纳出文章体现的主要思想,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就是总结一节课所学习的所有知识……
以上只是我个人针对一节课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看法,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要适当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準备、有意识的预设。但另一面,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备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学备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单一的传统备课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模式,为教好语文这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教案 设计 经验
要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上好这门课,老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高度以及好的备课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教师自己应该理解教材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好课。因为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每学期的课文内容都有一定的变化,所以每学期开学拿到课本的时候,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及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力求达到教学目的。在备课时,我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大家都知道: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就不能只依赖于“教参”,而是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自己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就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我觉得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课文内容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体现的意境、领会教材要表达的思想,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做到了这些,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我们都知道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要讲的教材,应该深入钻研。怎样钻研教材,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出四点:仔细揣摩、透彻理解、反复琢磨、问个究竟。就是对一篇文章要仔细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在课本的这个位置,教材的编者把它放在这个位置是要我们教会学生什么;对课文读得多了,就会容易理解上述的各种原因,也就懂得了教学的重要性;备课还有重要一点就是要设计好在课堂上学生会问到什么,对于比较难回答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反复琢磨,对于不清楚的或是理解不够的,也可向其他老师请教,不可随口而答,误导学生。当然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在课前对于教材内容钻研的比较深入,准备的比较充分的话,课上就比较容易做到运用自如,让课文显得浅显易懂。
其次,摸清了课文的基本思路,就要找出本文的重点词语,并设计如何教会学生学会这些词汇。因为小学时期学生的学习还是以词汇量的积累为主的。对词汇的学习,我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对旧知识的巩固以及对新知识的学习。一篇课文会有很多词汇,也可能有之前学过的词语,对于学过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做到“温故而知新”,也相当于又重新学习了一遍。对新词的学习我认为可以再分为两大块:对词语的理解以及记忆。对一个词语,首先理解了才能有效的记忆,而不能纯粹的只做到记忆就可以了。而让学生理解我认为还是要从生活入手,就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这个词是如何运用的,比如在教学生“平凡”这个词的时候,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平凡”是“平常”、“普通”的意思,比如我们的父母,就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人,不像明星那样引人关注。讲到这些,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个词汇所表达的意思了。教师可当场让学生造句,冰根据学生回答予以点评,以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词语。
再次,语文课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识字、学会一些词汇,更重要的事要学生学会读书、懂得理解,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也是很重要的。而段落的划分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搞清楚了每个段落表达的意思,才能综合起来体会作者的意图,理解文章的意思。我觉得在设计这一环节的时候,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清晰、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上一次层次。教师趁机设计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然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分好段落,进一步归纳出文章体现的主要思想,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就是总结一节课所学习的所有知识……
以上只是我个人针对一节课提出的一些具体的看法,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要适当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準备、有意识的预设。但另一面,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备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学备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单一的传统备课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备课模式,为教好语文这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