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块教学法的创始人Michael Lewis认为:语言不是由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构成,而是由许多的预制语块组成,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使用按照一定语法规则预先编制好的语块组合起来即可,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语法和结构,这样就能缩短从理解到产出语言信息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流利性。这种理论对双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帮助学习者掌握好汉语语块的知识,能促使他们在运用汉语时避免产生错误,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融入实践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孔子学院外国分校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语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经过系统的汉语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可是在与中国人交流时,还是会经常出现表达不流畅、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汉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释义,语块教学法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
一、语块理论简介
“预制语块”的概念最早是由Becker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来的。它指英语表述中特殊的多词词汇结合的现象,介于语法、词汇之间,通常是一种固定的或半固定的、模式化的块状结构。语块理论传入中国后,许多语言方面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学习第二语言者的习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促使他们的语言使用更加流利、准确。
二、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实践
(一)整体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却不是传统的固定短语组合,都可以将其看成汉语的语块,例如:“这个世界既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你们年青人的”。在上面这句话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意识到“既是……也是”是一种整体性的语块,鼓励他们学会、记住并能灵活运用。另外,汉语言在表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对字句、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等等,这些特殊句式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比较难以掌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强化这类特殊句式的教授,让汉语言初学者明确这些特殊句式中“对……”、“把……”、“被……”、“比……”和其他词语构成的整体性语块,培养他们的语块意识,促使他们学会这些特殊的语块句式。
(二)准确性
语块具有約定俗成和规范化的特征,能够表现出一个民族在日常语言方面的习惯。对于汉语言初学者来说,把握语块的准确性,掌握大量的语块素材,对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中国从古自今流传下来的一些固定的成语和俗语,教师必须教学初学者这些成语和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他们在使用中造成偏误。比如我遇到一个外国留学生对我说:“我今天中午看到你在食堂吃饭的样子,真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啊!”这句话中的成语“囫囵吞枣”就具有特殊的内涵,这个留学生没有弄清其文化内涵,说出来的话就造成了偏误。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还发现,许多初学者对中国汉语言固定顺序的语块掌握得不是很好,比如表称呼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伯仲叔季”;表方位的“前后左右”、“里里外外”、“东南西北”等,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强行记忆,掌握固定的顺序,促使他们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做到准确、流畅。
(三)类推性
许多汉语言的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掌握了较多的语块模式,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对固定框架类的语块中进行插入模仿或类推。比如:“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说话要有理有据”,在这两句话里“有……有……”就是一个固定框架语块,有两种含义,一种应插入反义词语,表示兼有两个方面兼意义;另一种应插入同义词语,用来强调特定的方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习者对其中插入部分进行模仿或类推。此外,固定框架语块还有:“爱……不……”、“不……不……”、“……天……地”、“越……越……”,等等。
(四)连贯性
汉语言学习者理解并掌握汉语语块的整体性、准确型和类推性之后,教师就应该培养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连贯性了。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语言表达中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就会影响所要表达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影响到倾听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语块意义基础上,让他们反复地进行机械式记忆,并不断地进行巩固练习,促使他们在语言表达时更流畅、更连贯。
总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随着语块理论的传入,教师在语块教学法的指引下,将汉语语块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能有效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汉语语块的整体性,促使他们把握汉语语块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固定框架语块插入的字词进行模仿和类推,并强化他们的机械记忆,让他们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促进汉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姗姗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34)
[2]卫玮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块教学策略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05)
作者简介
HOYEON CHOI(1988-),女,国际:韩国 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教材比较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
关键词:语块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融入实践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孔子学院外国分校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语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经过系统的汉语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可是在与中国人交流时,还是会经常出现表达不流畅、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汉语言博大精深,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释义,语块教学法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现状。
一、语块理论简介
“预制语块”的概念最早是由Becker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来的。它指英语表述中特殊的多词词汇结合的现象,介于语法、词汇之间,通常是一种固定的或半固定的、模式化的块状结构。语块理论传入中国后,许多语言方面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对学习第二语言者的习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促使他们的语言使用更加流利、准确。
二、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融入实践
(一)整体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却不是传统的固定短语组合,都可以将其看成汉语的语块,例如:“这个世界既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你们年青人的”。在上面这句话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意识到“既是……也是”是一种整体性的语块,鼓励他们学会、记住并能灵活运用。另外,汉语言在表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对字句、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等等,这些特殊句式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比较难以掌握。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强化这类特殊句式的教授,让汉语言初学者明确这些特殊句式中“对……”、“把……”、“被……”、“比……”和其他词语构成的整体性语块,培养他们的语块意识,促使他们学会这些特殊的语块句式。
(二)准确性
语块具有約定俗成和规范化的特征,能够表现出一个民族在日常语言方面的习惯。对于汉语言初学者来说,把握语块的准确性,掌握大量的语块素材,对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中国从古自今流传下来的一些固定的成语和俗语,教师必须教学初学者这些成语和俗语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他们在使用中造成偏误。比如我遇到一个外国留学生对我说:“我今天中午看到你在食堂吃饭的样子,真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啊!”这句话中的成语“囫囵吞枣”就具有特殊的内涵,这个留学生没有弄清其文化内涵,说出来的话就造成了偏误。此外,在平时的学习中,我还发现,许多初学者对中国汉语言固定顺序的语块掌握得不是很好,比如表称呼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伯仲叔季”;表方位的“前后左右”、“里里外外”、“东南西北”等,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强行记忆,掌握固定的顺序,促使他们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做到准确、流畅。
(三)类推性
许多汉语言的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掌握了较多的语块模式,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对固定框架类的语块中进行插入模仿或类推。比如:“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说话要有理有据”,在这两句话里“有……有……”就是一个固定框架语块,有两种含义,一种应插入反义词语,表示兼有两个方面兼意义;另一种应插入同义词语,用来强调特定的方面。教师就可以引导学习者对其中插入部分进行模仿或类推。此外,固定框架语块还有:“爱……不……”、“不……不……”、“……天……地”、“越……越……”,等等。
(四)连贯性
汉语言学习者理解并掌握汉语语块的整体性、准确型和类推性之后,教师就应该培养他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连贯性了。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语言表达中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就会影响所要表达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影响到倾听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语块意义基础上,让他们反复地进行机械式记忆,并不断地进行巩固练习,促使他们在语言表达时更流畅、更连贯。
总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随着语块理论的传入,教师在语块教学法的指引下,将汉语语块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之中,能有效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强调汉语语块的整体性,促使他们把握汉语语块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固定框架语块插入的字词进行模仿和类推,并强化他们的机械记忆,让他们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促进汉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连贯性,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高姗姗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块教学[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34)
[2]卫玮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块教学策略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05)
作者简介
HOYEON CHOI(1988-),女,国际:韩国 职称:硕士研究生,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教材比较研究。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