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陽气为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外邪侵袭,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及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阳气虚衰,因此引发了众医家对扶助阳气的思考。对扶阳的认识,古今医家多有不同见解,今笔者从扶阳之意、扶阳之证、扶阳之法三个方浅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扶阳;阳气;元气
古代先贤对阳气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然人一身之阳气常因各种原因致衰竭,如外邪侵袭,邪正相争,阳气驱邪外出;情志不遂,作息失调,阳气升潜无度;年老体衰,各脏腑功能衰退,阳气生成不足。故后世医家亦对此多有发展,如徐灵胎之"诊病决生死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郑钦安之"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亦载"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下面就"扶阳"进行浅述,以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1 扶阳之意
《经籍篡诂》对"扶"的解释是:护也、助也、治也,有保护、帮助、调理之义。扶阳,即扶助阳气,就有宣统、保护、温助、调理阳气的意思,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人体的阳气得到宣畅,得到强盛。[1]
扶阳之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扶阳以治未病: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载"真气不正,故有邪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是我们人体抵御外邪的卫士,正气亦属阳气,上医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治未病的根本之法就是扶助正气,增强自身抵抗外邪的能力。②扶阳以祛邪: 如《黄帝内经·评热病论篇》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气不足,邪气方可乘虚入内,祛邪之法关键在于阳气。卢铸之言"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人能健康地生活,赖一身之阳,阳气充盛,方可祛邪。③扶阳以平衡阴阳:《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载"阴阳也,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治病之本关键在于平衡阴阳,而扶阳亦为了平衡阴阳,亦如卢铸之言"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2 扶阳之证
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扶阳虽重要,亦不可一味的扶阳,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加重病情乃至危及生命。关于如何辨扶阳之证,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述:"大凡阳虚阴盛之人,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腹泻,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在《医理真传》亦有述"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求之,百发百中。"指出只要具备阳虚证,即外现诸种火形,大热肿痛,亦当用阳药;只要具备阴虚证,即外现寒形,身冷如冰,亦当用阴药。
3 扶阳之法
治病必求其本,扶阳,首先需先知何种原因导致阳损,卢崇汉认为造成阳损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嗜食生冷寒凉、误用苦寒药物、滥用抗生素、工作的烦劳、房事不节、非时的作息、情场不调等八个方面,除人为因素外还有自然环境的变换也会损伤人体阳气[2]。辨证施治,扶阳之法有很多,有直接之法,间接之法,具体方法笔者总结如下:
3.1直接扶阳法温阳、回阳以扶阳,轻浅者用大、小建中以温阳,深重者用四逆、白通之类以回阳。寒邪内生,源于阳气不足,阳气不足一分,身内之阴寒便生一分。用心过度者损心阳,宜桂枝汤;饮食不慎者损脾阳,宜建中、理中汤;房劳过度者损肾阳,宜四逆、白通汤。用药方面,以扶阳学派为代表,善用"扶阳三味"姜附桂以直接扶助阳气。
3.2间接扶阳法
3.2.1祛邪以扶阳邪分外邪与里邪。外邪侵袭,卫阳首当其冲,祛邪亦可顾护卫阳,代表方为桂枝汤,常用药以发散风寒药为主,如桂枝、麻黄、生姜、细辛等。而里邪以寒、湿、瘀为主,其产生多源于体内之阳气不足,治法与直接扶阳法同,并兼以祛邪之品。祛湿兼以茯苓、苍术之品,不宜清热燥湿之芩、连以伤阳;祛瘀兼以当归、川芎之类,不宜以性寒之赤芍、丹皮,使邪去阳自复,祛邪更有利于扶阳。
3.2.2滋阴以扶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阴损及阳,治宜补阴扶阳,代表方肾气丸,如《医宗金鉴》载"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肾气亦属于阳气,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育扶阳于滋阴之中。
3.2.3通阳以扶阳阳气贵通不宜滞,阳气内郁,有郁必有不足,治当以舒畅气机,透达郁阳,代表方为四逆散。另外,阳气的流通有助于阳气的生成,阳气充盛又有助于阳气的流通,故通阳与扶阳两者相辅相成。
3.2.4 灸法以扶阳《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记载:"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以艾灸穴位以扶助阳气,如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等。
《内经》重阳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后世医家亦多重视阳气,扶阳之法在大多论著中可见,临床上扶助阳气也得到较多医家的推崇,其中以扶阳学派为代表,如姜延海[3]称扶阳最妙,对普通疾病不能滥用抗生素,而应激发人体正气,祛邪外出,慢性病疑难病多为虚寒,绝大多数需要驱寒扶阳,温阳扶阳。扶阳之法深奥莫测,笔者只能窥其皮毛,其中不足,希望同道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卢崇汉.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发与运用[J].中华养生保健,2012,10(10):28-33
[2]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6-115
[3]姜廷海.扶阳是最妙医法-我对扶阳的认识. 2011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全国扶阳论坛.北京.2011年10月
【摘要】陽气为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外邪侵袭,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及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阳气虚衰,因此引发了众医家对扶助阳气的思考。对扶阳的认识,古今医家多有不同见解,今笔者从扶阳之意、扶阳之证、扶阳之法三个方浅述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扶阳;阳气;元气
古代先贤对阳气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然人一身之阳气常因各种原因致衰竭,如外邪侵袭,邪正相争,阳气驱邪外出;情志不遂,作息失调,阳气升潜无度;年老体衰,各脏腑功能衰退,阳气生成不足。故后世医家亦对此多有发展,如徐灵胎之"诊病决生死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郑钦安之"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亦载"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下面就"扶阳"进行浅述,以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
1 扶阳之意
《经籍篡诂》对"扶"的解释是:护也、助也、治也,有保护、帮助、调理之义。扶阳,即扶助阳气,就有宣统、保护、温助、调理阳气的意思,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人体的阳气得到宣畅,得到强盛。[1]
扶阳之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扶阳以治未病:如《素问遗篇·刺法论》载"真气不正,故有邪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阳气是我们人体抵御外邪的卫士,正气亦属阳气,上医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治未病的根本之法就是扶助正气,增强自身抵抗外邪的能力。②扶阳以祛邪: 如《黄帝内经·评热病论篇》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气不足,邪气方可乘虚入内,祛邪之法关键在于阳气。卢铸之言"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人能健康地生活,赖一身之阳,阳气充盛,方可祛邪。③扶阳以平衡阴阳:《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载"阴阳也,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互根互用,相互制约,治病之本关键在于平衡阴阳,而扶阳亦为了平衡阴阳,亦如卢铸之言"病在阴者扶阳抑阴,病在阳者用阳化阴。"
2 扶阳之证
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扶阳虽重要,亦不可一味的扶阳,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加重病情乃至危及生命。关于如何辨扶阳之证,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述:"大凡阳虚阴盛之人,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腹泻,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在《医理真传》亦有述"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女、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求之,百发百中。"指出只要具备阳虚证,即外现诸种火形,大热肿痛,亦当用阳药;只要具备阴虚证,即外现寒形,身冷如冰,亦当用阴药。
3 扶阳之法
治病必求其本,扶阳,首先需先知何种原因导致阳损,卢崇汉认为造成阳损的原因主要有:先天不足、嗜食生冷寒凉、误用苦寒药物、滥用抗生素、工作的烦劳、房事不节、非时的作息、情场不调等八个方面,除人为因素外还有自然环境的变换也会损伤人体阳气[2]。辨证施治,扶阳之法有很多,有直接之法,间接之法,具体方法笔者总结如下:
3.1直接扶阳法温阳、回阳以扶阳,轻浅者用大、小建中以温阳,深重者用四逆、白通之类以回阳。寒邪内生,源于阳气不足,阳气不足一分,身内之阴寒便生一分。用心过度者损心阳,宜桂枝汤;饮食不慎者损脾阳,宜建中、理中汤;房劳过度者损肾阳,宜四逆、白通汤。用药方面,以扶阳学派为代表,善用"扶阳三味"姜附桂以直接扶助阳气。
3.2间接扶阳法
3.2.1祛邪以扶阳邪分外邪与里邪。外邪侵袭,卫阳首当其冲,祛邪亦可顾护卫阳,代表方为桂枝汤,常用药以发散风寒药为主,如桂枝、麻黄、生姜、细辛等。而里邪以寒、湿、瘀为主,其产生多源于体内之阳气不足,治法与直接扶阳法同,并兼以祛邪之品。祛湿兼以茯苓、苍术之品,不宜清热燥湿之芩、连以伤阳;祛瘀兼以当归、川芎之类,不宜以性寒之赤芍、丹皮,使邪去阳自复,祛邪更有利于扶阳。
3.2.2滋阴以扶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载"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阴损及阳,治宜补阴扶阳,代表方肾气丸,如《医宗金鉴》载"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肾气亦属于阳气,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育扶阳于滋阴之中。
3.2.3通阳以扶阳阳气贵通不宜滞,阳气内郁,有郁必有不足,治当以舒畅气机,透达郁阳,代表方为四逆散。另外,阳气的流通有助于阳气的生成,阳气充盛又有助于阳气的流通,故通阳与扶阳两者相辅相成。
3.2.4 灸法以扶阳《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记载:"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可以艾灸穴位以扶助阳气,如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等。
《内经》重阳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后世医家亦多重视阳气,扶阳之法在大多论著中可见,临床上扶助阳气也得到较多医家的推崇,其中以扶阳学派为代表,如姜延海[3]称扶阳最妙,对普通疾病不能滥用抗生素,而应激发人体正气,祛邪外出,慢性病疑难病多为虚寒,绝大多数需要驱寒扶阳,温阳扶阳。扶阳之法深奥莫测,笔者只能窥其皮毛,其中不足,希望同道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卢崇汉.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发与运用[J].中华养生保健,2012,10(10):28-33
[2]卢崇汉.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6-115
[3]姜廷海.扶阳是最妙医法-我对扶阳的认识. 2011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全国扶阳论坛.北京.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