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各地要大力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国务院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多年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积极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寄宿制工程”的实施,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此引发的寄宿制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了解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其原因加以探讨,提出对策,以促进寄宿制学校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结果
  1.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
  (1)寄宿和非寄宿小学生孤独感现状
  以孤独量表总分≥46分为存在孤独感者作为划分标准,本研究中选取寄宿和非寄宿小学生共1312名,其中存在孤独感者176名,占总人数的13.4%。5.8%的非寄宿小学生存在孤独感,41.8%的非寄宿小学生不存在孤独感,9.6%的寄宿小学生存在孤独感,44.8%的寄宿小学生不存在孤独感。说明寄宿小学生和非寄宿小学生的孤独感都较低,但寄宿小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寄宿小学生2.6个百分点。
  (2)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孤独感现状
  以孤独量表总分≥46分为存在孤独感者作为划分标准,本研究中选取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共2134名,其中存在孤独感者226名,占总人数的10.6%。4.2%的非寄宿中学生存在孤独感,64.1%的非寄宿中学生不存在孤独感,6.3%的寄宿中学生存在孤独感,35.9%的寄宿中学生不存在孤独感。说明寄宿中学生和非寄宿中学生的孤独感都较低,但寄宿中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寄宿中学生2.1个百分点。
  2.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1)寄宿和非寄宿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显示,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在是否寄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总分在是否寄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寄宿小学生的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孤独总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冲动倾向显著低于非寄宿小学生。
  (2)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显示,对寄宿和非寄宿中学生孤独感总分、心理健康各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test,结果显示,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是否寄宿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在是否寄宿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寄宿中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中学生。
  三、对策与建议
  1.寄宿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应把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范畴,大力加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辅导,减轻学生的孤独感。
  2.寄宿制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对刚寄宿的学生进行摸底,对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并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降低孤独感。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可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例会或进行家访,通过协调、了解沟通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针对农村家庭思想观念落后,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4.学校应大力开展学生课余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拓展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在团体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发展同伴关系。此外,学校还应探讨如何为学生营造朋友式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以增强寄宿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5.父母从小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交往、合作以及竞争的能力, 提高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同时,寄宿学生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不仅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学习费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孩子,多关心孩子,尽可能地多看望孩子,以降低孩子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
  2.《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4。
其他文献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好的主题班会,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在他们迷茫的时候得到指引,在他们低沉的时候得到信心,在他们欢乐的时候得到共鸣,为他们健康快乐的高中生活做好策划,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终生不忘。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不
期刊
加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和成长的迫切需要,其中初三学生在中考考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帮助他们顺利通过人生第一次大型考试,也将为今后人生之路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当前初三学生考前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考前学习压力大。由于初三后期考试密集,学生总是担心考试会失败,会遭受来自教
期刊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预习,实际上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
期刊
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德育始终被放在培养合格人才、高素质人才的首位,是由其特殊的作用所决定的。韩愈有语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论而有“道”、行而有德。  一、德育教育应该因人而异,依据人的内质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记得上届
期刊
我担任中职2001级计算机班班主任以来,总有些让人无法释怀的回忆。难忘2003年教师节那天早晨,我班的学生们拥堵在我家狭窄的楼道口,学生们齐刷刷响亮地喊道:“祝班主任节日快乐”!接着我开始手忙脚乱地接過学生们递来的礼物,两张记载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和祝福音乐卡,一簇灿烂盛开的鲜花,一幅恬静女子的画像,一尊美女的雕塑,一本精美的相册,一瓶装载365个祝福的塑料星星。平生第一次收到那么多的礼物,我激动得不
期刊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高新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电脑病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的一个典型实例。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但教学活动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教学
期刊
摘 要:有效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精心的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英语课堂 自主 有效  英语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掌握美妙的技巧,投入真挚强烈的情感,时刻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合适情境,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英语应该成为学生容
期刊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单亲家庭越来越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塑造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关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经过这一年多的工作实践,我对如何加强单亲家庭小学生教育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心交心,多点赏识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
期刊
中职语文教材(倪文锦 于黔勋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所选篇目在正文前都有课前提示,教材针对不同教学要求标注为“课文导读”、“选读提示”或“自读提示”。这些提示内容的编排体现了编者对文本的解读,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依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些学习指南的要求,这有利于准确把握编者的意图,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课前提示就其特点归纳,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简介选文背景,帮助理解
期刊
师爱是班主任工作永恒的主题。教书育人不能没有爱,爱的教育不能没有艺术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师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这个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级。班里有个学生叫赵清,他自制力差,不守纪,难管教,常惹事,还能“忽悠”班里一大批调皮男生跟风而上。沉着脸进教室,吼一嗓子让教室安静下来,三下五除二地判着官司……烦躁的心态,忙碌的工作,成了压在我心头的重负。  一天,偶然读到了教育家陶行知《四颗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