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维也纳艺术家说: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中国人对于酒的热情就如同西方人对于咖啡的热情。咖啡虽然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酒”(第一次接触咖啡的欧洲人称这种尤物为阿拉伯酒),但当它登陆中国之后,却逐渐演化为成功的某种象征,与雪茄、哈根达斯一样,作为小众化的休闲方式而存在。中国酒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然而它所折射的时尚元素却远远不如咖啡这样的舶来品。
如果说咖啡浑身上下都闪着时尚的光芒,那么,白酒则从头到脚都带着生活的烟火。酒,它在中国是一种大众化的饮料,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个载体。一个不喝酒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懂生活的人,一个毫无情趣的人。
把盏放歌,饮酒作诗,这本是优雅之事,可不知何时起,喝酒堕落成了滥酒。古人饮酒讲究品,如今喝酒却成了“拼”,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不醉不休。这里面固然有人在江湖的无奈,更多的却是人们对于酒文化的曲解,是对酒的践踏,对美好生活的践踏。
这并不是说不能开怀畅饮,古人也有豪饮的佳话,梁山好汉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来着,只是时已过境亦迁,现代文明已经为传统酒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喝酒不再是喝一种气氛,更是喝一种情调,喝一种品质。
在一个远离英雄和血性的时代,选择一种粗犷的饮酒方式,这未免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太多人的骨子里隐藏着一种找不到根基的英雄情结,太多的人怀念与向往着古代那种快意恩仇的传奇江湖。他们的血液需要酒精的燃烧,平日里一点一滴郁结下来的侠义与柔情也需要酒精来抚慰。于是,他们喝了,醉了,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内心的需要。
那种酒桌上的豪气干云是暂时的情感释放,酒精浸泡下的虚幻激情难以掩饰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脆弱。在身体的背叛面前,脆弱变得越发明显,英雄梦破碎了,只剩下不尽的后悔,那种肝肠寸断的感觉让人急需某种所谓的灵丹妙药。人在失意或者痛苦的时候,总是希望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对于醉酒的人来说,解酒药便是这样的一根稻草。
在商业经济时代,你的任何一次皱眉或许都可能催生一场技术的革命,健康已经成为无数商家屡试不爽的赚钱理由。当越来越多的人为喝醉酒而苦恼时,各种各样的解酒药便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媒体的重要位置,也挤进了城市的百货商场。
解酒药的发明,无疑让众多的好酒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许多不胜酒力的人也变得底气十足,就像那借助“六脉神剑”将酒从指尖逼出的段誉一样有恃无恐。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赔了命地喝酒,按某些人的理解,这是一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耿直(实际上失去了喝酒的本来意义与乐趣所在),但如果以解酒药作弊,且不论这是否公平,至少有失去为人真诚之嫌了,这又是哪门子的耿直呢?
我不是一个饮者,也不认为醉酒是对生活的享受,但与人喝酒时却颇为爽快。代价是经常喝得天昏地暗,但我从来不服用解酒药,因为我不相信以兴奋剂、维生素和氨基酸为主要成分的解酒药真的可以立竿见影。事实也正是如此,据有关专家分析,人体90%以上的酒精是靠肝脏分解的,解酒药所能起到的作用无非是缓解酒后不适感,是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文章,并不能解除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虽然对解酒药持怀疑态度,但我却不拒绝上医院。我常常以为,喝得再醉,一到医院便万事大吉了。我对医院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依赖,就像某些人对于解酒药的依赖一样。那些拥有解酒药的人,大概把解酒药视为一经拥有便可高枕无忧的万能药物了。事实上,即便上医院输了液,痛苦的症状仍不可能立刻缓解,解酒药有多大功效便不言自明了。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解酒药可能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过于迷信解酒药的人容易掉以轻心,说不定更容易喝醉,同时,解酒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酒后不适感之后,可能影响我们对于身体的正确判断,从而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
市面上大行其道的解酒药好比饥饿者眼中的一块画饼,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把握住了人们内心的需要,是对人们酒后心理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慰。一册束之高阁的珍藏书可以让你看上去很优雅,而一粒言过其实的解酒药则容易让人感觉很安全。这大概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自慰。
按:解酒没有特效药,解酒药只能提供聊胜于无的心理安慰。真正的解酒之法在于量力而为。喝酒其实好比赛跑,是一场耐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全面比拼。喝酒时应根据自己的酒量调整节奏,注意张弛有道。一味地穷追猛打,再大的酒量也会被弄翻。另外,喝酒时适当吃一些含脂肪和维生素高的食物,对保护胃壁不无好处。酒后不妨喝一些糖开水,有利于酒精排出体外。“会吃会饮者不会醉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如果说咖啡浑身上下都闪着时尚的光芒,那么,白酒则从头到脚都带着生活的烟火。酒,它在中国是一种大众化的饮料,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个载体。一个不喝酒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懂生活的人,一个毫无情趣的人。
把盏放歌,饮酒作诗,这本是优雅之事,可不知何时起,喝酒堕落成了滥酒。古人饮酒讲究品,如今喝酒却成了“拼”,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不醉不休。这里面固然有人在江湖的无奈,更多的却是人们对于酒文化的曲解,是对酒的践踏,对美好生活的践踏。
这并不是说不能开怀畅饮,古人也有豪饮的佳话,梁山好汉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来着,只是时已过境亦迁,现代文明已经为传统酒文化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喝酒不再是喝一种气氛,更是喝一种情调,喝一种品质。
在一个远离英雄和血性的时代,选择一种粗犷的饮酒方式,这未免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太多人的骨子里隐藏着一种找不到根基的英雄情结,太多的人怀念与向往着古代那种快意恩仇的传奇江湖。他们的血液需要酒精的燃烧,平日里一点一滴郁结下来的侠义与柔情也需要酒精来抚慰。于是,他们喝了,醉了,是生活的需要,也是内心的需要。
那种酒桌上的豪气干云是暂时的情感释放,酒精浸泡下的虚幻激情难以掩饰现代人内心深处的脆弱。在身体的背叛面前,脆弱变得越发明显,英雄梦破碎了,只剩下不尽的后悔,那种肝肠寸断的感觉让人急需某种所谓的灵丹妙药。人在失意或者痛苦的时候,总是希望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对于醉酒的人来说,解酒药便是这样的一根稻草。
在商业经济时代,你的任何一次皱眉或许都可能催生一场技术的革命,健康已经成为无数商家屡试不爽的赚钱理由。当越来越多的人为喝醉酒而苦恼时,各种各样的解酒药便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媒体的重要位置,也挤进了城市的百货商场。
解酒药的发明,无疑让众多的好酒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许多不胜酒力的人也变得底气十足,就像那借助“六脉神剑”将酒从指尖逼出的段誉一样有恃无恐。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赔了命地喝酒,按某些人的理解,这是一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耿直(实际上失去了喝酒的本来意义与乐趣所在),但如果以解酒药作弊,且不论这是否公平,至少有失去为人真诚之嫌了,这又是哪门子的耿直呢?
我不是一个饮者,也不认为醉酒是对生活的享受,但与人喝酒时却颇为爽快。代价是经常喝得天昏地暗,但我从来不服用解酒药,因为我不相信以兴奋剂、维生素和氨基酸为主要成分的解酒药真的可以立竿见影。事实也正是如此,据有关专家分析,人体90%以上的酒精是靠肝脏分解的,解酒药所能起到的作用无非是缓解酒后不适感,是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文章,并不能解除酒精对人体的危害。
虽然对解酒药持怀疑态度,但我却不拒绝上医院。我常常以为,喝得再醉,一到医院便万事大吉了。我对医院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依赖,就像某些人对于解酒药的依赖一样。那些拥有解酒药的人,大概把解酒药视为一经拥有便可高枕无忧的万能药物了。事实上,即便上医院输了液,痛苦的症状仍不可能立刻缓解,解酒药有多大功效便不言自明了。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解酒药可能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过于迷信解酒药的人容易掉以轻心,说不定更容易喝醉,同时,解酒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酒后不适感之后,可能影响我们对于身体的正确判断,从而造成思想上的麻痹大意。
市面上大行其道的解酒药好比饥饿者眼中的一块画饼,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把握住了人们内心的需要,是对人们酒后心理的一种恰到好处的安慰。一册束之高阁的珍藏书可以让你看上去很优雅,而一粒言过其实的解酒药则容易让人感觉很安全。这大概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自慰。
按:解酒没有特效药,解酒药只能提供聊胜于无的心理安慰。真正的解酒之法在于量力而为。喝酒其实好比赛跑,是一场耐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全面比拼。喝酒时应根据自己的酒量调整节奏,注意张弛有道。一味地穷追猛打,再大的酒量也会被弄翻。另外,喝酒时适当吃一些含脂肪和维生素高的食物,对保护胃壁不无好处。酒后不妨喝一些糖开水,有利于酒精排出体外。“会吃会饮者不会醉酒”,说的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