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这门课程主要探究的是自然界中种类繁多的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初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生物兴趣、打好生物基础。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只是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复述的过程。由此导致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若想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生物思维,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观察、发现问题并自主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不仅容易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挑战性,促使他们不断开启思维,探索更深层次的生物知识。那么,如何在生物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巧设问题情境,唤醒探究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能够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不妨根据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适时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问题情境的帮助下,主动发现一些有意义、有启发、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与教师或同学共同进行交流碰撞。充分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满挑战和意义,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最终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海尔蒙特的生物实验视频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依据这些视频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这些实验视频验证了哪些生物科学原理?同时又忽视了哪些问题?柳树重量的增加是否和空气、阳光等环境元素相关?绿色植物想要生长又是从哪里获得物质与能量的呢?”学生在以上问题情境的辅助下,立刻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释放出极大的探究热情,学生自然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时候,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由此可见,绿色植物的生长和阳光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整场探究性学习活动锦上添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生物实验,体验探究历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的课程,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严谨、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不妨从挑选实验材料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实验结果,不断改善实验方法,记录完整的实验报告等,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感受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进行“探究玉米种子胚乳成分”这个生物实验时,很多学生在实验观察阶段就发现,当胚乳与碘融合后居然变成了黑色,而教师在课堂上说的则是蓝色,两者的结论并不相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首先,需要改进实验方法。第一步,提取玉米中的胚乳并将其揉碎取出其中的汁液,将汁液放在烧杯中;第二步,再用少量的清水进行稀释;第三步,在烧杯中滴入一小滴碘液。随后,慢慢观察实验的发展变化。最终,学生非常清晰地看到烧杯中的颜色变成了黑色而不是教师说的蓝色,证实了他们发现的问题是有效的。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生物实验,让学生更加清楚、深入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融入生活经验,促进探究学习
生物科学来源于生活与自然,尤其是初中生物知识,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生物学习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就必须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融合应用的意义。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有效减缓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生疏感,能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体验到生活中的常识,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亲切感,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学会相应的运用技巧。因此,教師不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验,若是实验周期较长,还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制,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好记录工作。
例如,在教学“种植幼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种植幼苗的小实验。由于实验周期较长,短短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己家中进行。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些种植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挑选较好的种子、合适的土壤,在种植期间要把握好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调控,等等。学生在家中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开始进行实验,并仔细观察每个阶段幼苗的变化,及时记录幼苗的成长规律等。当幼苗在学生的培育下一天天茁壮成长时,学生们也就切实地体验到植物的成长过程,感受到培育植物的艰辛与喜悦,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对生物知识的趣味性拥有了别样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自己进行一些生物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四、掌握创新方法,激发探究潜力
许多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也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甚至有些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以“考试和成绩”为教育的重点,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育模式。而初中生物教学,本质上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探索更多创新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掘自我的潜力。
以“动物的生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该课的学习要求是,需要学生学会观察鸟卵中的结构,而在生物课本中只是教学生直观地对生鸡蛋或鸟卵进行观察实验。由于这是学生们首次进行的实验操作,很容易会造成实验的失败。因此,教师可以对这次探究性实验进行一些创新的改动。比如,可以首先让学生采用相同的方式,根据观察生鸡蛋的实验步骤来观察一只熟的鸡蛋。随后,再进一步地观察生鸡蛋,探究生鸡蛋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实验操作上的锻炼,还能巩固知识,有效提升实验的成功率。而且在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实验对比中,学生也更容易发现生鸡蛋的结构与熟鸡蛋的不同,而某些结构只会出现在生鸡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加深。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创新的探究方式,就会本能地去探究更多更好的方法,而不单单模仿书上的内容。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科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要想实现探究性学习,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探究过程、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科的探究性活动中,在探究中汲取知识、启发思维、增长智慧,感悟生物科学的内涵,最终获得较好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
一、巧设问题情境,唤醒探究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是要能够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不妨根据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适时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在问题情境的帮助下,主动发现一些有意义、有启发、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与教师或同学共同进行交流碰撞。充分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整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满挑战和意义,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最终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海尔蒙特的生物实验视频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依据这些视频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这些实验视频验证了哪些生物科学原理?同时又忽视了哪些问题?柳树重量的增加是否和空气、阳光等环境元素相关?绿色植物想要生长又是从哪里获得物质与能量的呢?”学生在以上问题情境的辅助下,立刻投入到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释放出极大的探究热情,学生自然就会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时候,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由此可见,绿色植物的生长和阳光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让整场探究性学习活动锦上添花,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生物实验,体验探究历程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的课程,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实验探究的整个过程,才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严谨、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不妨从挑选实验材料开始,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实验结果,不断改善实验方法,记录完整的实验报告等,在实验中让学生体验探究性学习的完整过程,感受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进行“探究玉米种子胚乳成分”这个生物实验时,很多学生在实验观察阶段就发现,当胚乳与碘融合后居然变成了黑色,而教师在课堂上说的则是蓝色,两者的结论并不相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首先,需要改进实验方法。第一步,提取玉米中的胚乳并将其揉碎取出其中的汁液,将汁液放在烧杯中;第二步,再用少量的清水进行稀释;第三步,在烧杯中滴入一小滴碘液。随后,慢慢观察实验的发展变化。最终,学生非常清晰地看到烧杯中的颜色变成了黑色而不是教师说的蓝色,证实了他们发现的问题是有效的。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生物实验,让学生更加清楚、深入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融入生活经验,促进探究学习
生物科学来源于生活与自然,尤其是初中生物知识,更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生物学习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就必须注重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融合应用的意义。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有效减缓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生疏感,能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体验到生活中的常识,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亲切感,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学会相应的运用技巧。因此,教師不妨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验,若是实验周期较长,还可以让学生在家中自制,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作好记录工作。
例如,在教学“种植幼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种植幼苗的小实验。由于实验周期较长,短短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在自己家中进行。首先,教师向学生讲解一些种植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挑选较好的种子、合适的土壤,在种植期间要把握好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调控,等等。学生在家中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开始进行实验,并仔细观察每个阶段幼苗的变化,及时记录幼苗的成长规律等。当幼苗在学生的培育下一天天茁壮成长时,学生们也就切实地体验到植物的成长过程,感受到培育植物的艰辛与喜悦,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对生物知识的趣味性拥有了别样的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生活中的生物科学现象,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并自己进行一些生物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生物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四、掌握创新方法,激发探究潜力
许多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创新意识,也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甚至有些学校只注重“应试教育”,以“考试和成绩”为教育的重点,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育模式。而初中生物教学,本质上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具备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探索更多创新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掘自我的潜力。
以“动物的生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该课的学习要求是,需要学生学会观察鸟卵中的结构,而在生物课本中只是教学生直观地对生鸡蛋或鸟卵进行观察实验。由于这是学生们首次进行的实验操作,很容易会造成实验的失败。因此,教师可以对这次探究性实验进行一些创新的改动。比如,可以首先让学生采用相同的方式,根据观察生鸡蛋的实验步骤来观察一只熟的鸡蛋。随后,再进一步地观察生鸡蛋,探究生鸡蛋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实验操作上的锻炼,还能巩固知识,有效提升实验的成功率。而且在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实验对比中,学生也更容易发现生鸡蛋的结构与熟鸡蛋的不同,而某些结构只会出现在生鸡蛋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加深。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掌握了创新的探究方式,就会本能地去探究更多更好的方法,而不单单模仿书上的内容。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生物学科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教学的核心。要想实现探究性学习,就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创设问题情境、体验探究过程、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学科的探究性活动中,在探究中汲取知识、启发思维、增长智慧,感悟生物科学的内涵,最终获得较好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责任编辑 晓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