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9年,吕双辉坐上自家的拖拉机,从家乡颠簸了9天9夜来到深圳。他对“经济特区”的理解是——那里有赚不完的钱,更有一番大事业在等着他。
在深圳,他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到建筑公司工程队队长,如今,是身家过亿的“医学导纳王”。
在深圳龙华辉大公司总部一间不算大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颇具传奇经历的草根创业者,岁月已经在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刻下了明显的痕迹,但浓眉下的一双眼睛却闪烁着刚毅自信,一言一行中流露出豪爽和乐观,会给人留下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不但在记者的感觉中是如此,在其他人眼中亦是这样。
年近50的吕双辉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在饱尝成功与遗憾、尊严和屈辱之后,他终于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而成功对他而言,似乎只是一场梦幻。成败得失已经在他的眼中蜕变了他应有的色彩,成功也是这样,原来那个觊觎着成功的心也开始变的平淡。
他说:“别人成功的标志是业绩,我的成功则是我的经历和精神。”——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
70年代
露宿街头的流浪汉
1957年,吕双辉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政治年代里,由于祖父曾是地下党成员,他的童年沉浸在辍学和无休止的批斗中。1979年,吕家被平反,同年,改革春风吹过中国南海之滨。在老师指点下,吕双辉来到南方,这成了他和家族命运的重要转折。
1979年10月,22岁的吕双辉坐着手扶拖拉机颠簸了九天九夜来到深圳,开始了“找饭吃”的生涯。吕双辉告诉记者,当时的他认为“经济特区就意味着有钱赚”。
起初,吕双辉去了一个废品收购站,可才干了几天就被老板赶了出来,身无分文的他只好露宿街头。一天,吕双辉路过当时的深圳市政府建设工地时,发现里面的施工队是家乡福建泉州的,于是上前操着乡音要求找一份活干。在答应了对方提出的只给饭吃、不给工资、不能住在工地等一系列苛刻条件后,吕双辉终于得到了一个做模板的工作。一个月后,模板做完了,而他又失业了。
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的生活,吕双辉一过就是五年。
80年代
“倒腾”得来原始积累
1984年,吕双辉无意中结识北京设计院的工程师,被带到新疆参与一家电影院的木工活。由于手艺出众又肯动脑子,吕遭到了当地建筑队的排挤,被洗劫一空后逃回到深圳。
1985年,吕双辉的生活开始出现转机。由于平时踏实肯干,一个村民以8000元的总造价将一栋70平方米的私人建筑全部承包给他。当时,吕还只是一个打工者,没有任何设备、组织、人员和资金。为了将这个工程做好,他凭自己的信誉用100元一条的高价从一家小卖部赊出“三五”牌香烟,又以60元一条的低价卖给另一家小卖部,以此获得了购买原材料、租用设备、聘请工人的首笔启动资金。
之后,他以类似方式倒卖大米并获得了更大的流动资金。经过数轮“倒腾”,吕双辉完成了平生接到的第一个大工程。“其实,当时我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还赔进了自己的工资,不过,我就是靠这个起家的。”吕双辉至今回忆仍很自豪。
此后,这位村民又先后给吕双辉介绍了两项工程,这帮助他完成了原始积累。1986年,吕创办龙华十四建筑队,从此摆脱颠沛的生活,并在深圳开始拥有一方自己的舞台。1989年,一位朋友把他推荐给时任天津毛皮厂董事长的港商刘慰慈,让他承建该厂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宿舍。四个月来,吕双辉和工人们一起风餐露宿在工地,眼珠熬得像红葡萄。天津毛皮厂厂房和宿舍的交付使用,为吕双辉赢得了财富和声誉,他在短时间内成了百万富翁。
1990年,大批外商前来深圳投资办厂,这是深圳建筑行业的黄金时期。吕双辉获悉,台商吴能明将携巨资在龙华设厂。虽然当时的他已在建筑界小有名气,但比起其他实力雄厚的国营大建筑公司显得微不足道。凭着虔诚、自信和毅力,吕双辉终于揽下了工程。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4幢厂房、宿舍竣工。
之后的10多年里,吴能明把自己所有的基建工程全部交给吕双辉做,还给吕双辉介绍了朋友的许多建筑工程业务。于是,“十四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宝安最大的厂房群体、台湾最大规模的链条生产企业厂房、龙华税务大楼、供电大楼、深圳最大的别墅群……
90年代
懵懂挺进生物导纳领域
事业不断壮大,吕双辉二次创业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995年,他创办辉大实业有限公司,主营建筑业,还涉及彩印包装、五金铸造等。此时的他已拥有数千万元资产。
不过,吕双辉并没有满足,他认为上述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高利润低,他必须让自己的企业更加多元化。于是,在公司创办五年之后,也恰逢高科技产业发展浪潮席卷深圳之时,吕双辉萌动了人生又一个重大的目标——进军高科技产业。
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吕双辉结识了我国著名的“导纳”专家李志明。经过一年的筹备和策划,2000年,双方合作成立深圳辉大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攻导纳无创伤早期诊断的医疗设备研发、生产,并在当年的高交会上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从此,吕双辉义无返顾地跨入到导纳早期诊断这一当代医学领域的最前沿。
进行多元化的资本运作
对高科技一无所知的吕双辉在深圳一篇高科技热中,1999年进入最前沿的医疗导纳领域。经过整整6年从零开始的摸索,吕双辉叫苦不迭,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2004年,吕双辉终于迎来累累硕果:2月,由辉大高科生产的多功能人体器官检测仪被卫生部中央保健局选用,并在全国保健系统推广使用;同时,被北京航天医学研究所选用,并作为国家体委常年为运动员监测的常规设备;截至2004年7月底,全国已有58家医院购买或者合作使用辉大高科生产的检测仪,并为深圳市人民医院创收160万元;8月,辉大高科的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内外领先的“深圳造”生物医药产品,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邀请其到英国发展。
现在,吕双辉一手孕育的辉大高科已经拥有15个品种的产品,并行销到国内12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深圳市计划首批推荐到科技板上市的7家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之一,被列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规划重点企业。
吕双辉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进行多元化的资本运作。“人做事一定要踏实、务实,能吃苦,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所做产业一定要规范、集中、精细;企业要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年前,他就已经从公司内部选拔了一批人才送去各大院校攻读脱产研究生,经费全部由公司负责,“就是希望他们出来后帮助公司成立独立的销售和贸易公司”。目前,辉大已经涉足土地开发、旧城改造、餐饮娱乐、仓储物流、家装家私、休闲生态园等多个领域的项目。
在创业的道路上走了30余载,吕双辉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生存理念——协作、风险、共存。因此,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也不忘为家乡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1992至2005年间,吕先后为家乡学校、医院和公共建设项目捐资300余万元。
在深圳,他从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到建筑公司工程队队长,如今,是身家过亿的“医学导纳王”。
在深圳龙华辉大公司总部一间不算大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颇具传奇经历的草根创业者,岁月已经在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刻下了明显的痕迹,但浓眉下的一双眼睛却闪烁着刚毅自信,一言一行中流露出豪爽和乐观,会给人留下深刻而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不但在记者的感觉中是如此,在其他人眼中亦是这样。
年近50的吕双辉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在饱尝成功与遗憾、尊严和屈辱之后,他终于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成功。而成功对他而言,似乎只是一场梦幻。成败得失已经在他的眼中蜕变了他应有的色彩,成功也是这样,原来那个觊觎着成功的心也开始变的平淡。
他说:“别人成功的标志是业绩,我的成功则是我的经历和精神。”——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
70年代
露宿街头的流浪汉
1957年,吕双辉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政治年代里,由于祖父曾是地下党成员,他的童年沉浸在辍学和无休止的批斗中。1979年,吕家被平反,同年,改革春风吹过中国南海之滨。在老师指点下,吕双辉来到南方,这成了他和家族命运的重要转折。
1979年10月,22岁的吕双辉坐着手扶拖拉机颠簸了九天九夜来到深圳,开始了“找饭吃”的生涯。吕双辉告诉记者,当时的他认为“经济特区就意味着有钱赚”。
起初,吕双辉去了一个废品收购站,可才干了几天就被老板赶了出来,身无分文的他只好露宿街头。一天,吕双辉路过当时的深圳市政府建设工地时,发现里面的施工队是家乡福建泉州的,于是上前操着乡音要求找一份活干。在答应了对方提出的只给饭吃、不给工资、不能住在工地等一系列苛刻条件后,吕双辉终于得到了一个做模板的工作。一个月后,模板做完了,而他又失业了。
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的生活,吕双辉一过就是五年。
80年代
“倒腾”得来原始积累
1984年,吕双辉无意中结识北京设计院的工程师,被带到新疆参与一家电影院的木工活。由于手艺出众又肯动脑子,吕遭到了当地建筑队的排挤,被洗劫一空后逃回到深圳。
1985年,吕双辉的生活开始出现转机。由于平时踏实肯干,一个村民以8000元的总造价将一栋70平方米的私人建筑全部承包给他。当时,吕还只是一个打工者,没有任何设备、组织、人员和资金。为了将这个工程做好,他凭自己的信誉用100元一条的高价从一家小卖部赊出“三五”牌香烟,又以60元一条的低价卖给另一家小卖部,以此获得了购买原材料、租用设备、聘请工人的首笔启动资金。
之后,他以类似方式倒卖大米并获得了更大的流动资金。经过数轮“倒腾”,吕双辉完成了平生接到的第一个大工程。“其实,当时我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还赔进了自己的工资,不过,我就是靠这个起家的。”吕双辉至今回忆仍很自豪。
此后,这位村民又先后给吕双辉介绍了两项工程,这帮助他完成了原始积累。1986年,吕创办龙华十四建筑队,从此摆脱颠沛的生活,并在深圳开始拥有一方自己的舞台。1989年,一位朋友把他推荐给时任天津毛皮厂董事长的港商刘慰慈,让他承建该厂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宿舍。四个月来,吕双辉和工人们一起风餐露宿在工地,眼珠熬得像红葡萄。天津毛皮厂厂房和宿舍的交付使用,为吕双辉赢得了财富和声誉,他在短时间内成了百万富翁。
1990年,大批外商前来深圳投资办厂,这是深圳建筑行业的黄金时期。吕双辉获悉,台商吴能明将携巨资在龙华设厂。虽然当时的他已在建筑界小有名气,但比起其他实力雄厚的国营大建筑公司显得微不足道。凭着虔诚、自信和毅力,吕双辉终于揽下了工程。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4幢厂房、宿舍竣工。
之后的10多年里,吴能明把自己所有的基建工程全部交给吕双辉做,还给吕双辉介绍了朋友的许多建筑工程业务。于是,“十四队”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宝安最大的厂房群体、台湾最大规模的链条生产企业厂房、龙华税务大楼、供电大楼、深圳最大的别墅群……
90年代
懵懂挺进生物导纳领域
事业不断壮大,吕双辉二次创业之情也就油然而生。1995年,他创办辉大实业有限公司,主营建筑业,还涉及彩印包装、五金铸造等。此时的他已拥有数千万元资产。
不过,吕双辉并没有满足,他认为上述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高利润低,他必须让自己的企业更加多元化。于是,在公司创办五年之后,也恰逢高科技产业发展浪潮席卷深圳之时,吕双辉萌动了人生又一个重大的目标——进军高科技产业。
1999年,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吕双辉结识了我国著名的“导纳”专家李志明。经过一年的筹备和策划,2000年,双方合作成立深圳辉大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专攻导纳无创伤早期诊断的医疗设备研发、生产,并在当年的高交会上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从此,吕双辉义无返顾地跨入到导纳早期诊断这一当代医学领域的最前沿。
进行多元化的资本运作
对高科技一无所知的吕双辉在深圳一篇高科技热中,1999年进入最前沿的医疗导纳领域。经过整整6年从零开始的摸索,吕双辉叫苦不迭,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2004年,吕双辉终于迎来累累硕果:2月,由辉大高科生产的多功能人体器官检测仪被卫生部中央保健局选用,并在全国保健系统推广使用;同时,被北京航天医学研究所选用,并作为国家体委常年为运动员监测的常规设备;截至2004年7月底,全国已有58家医院购买或者合作使用辉大高科生产的检测仪,并为深圳市人民医院创收160万元;8月,辉大高科的系列产品被评为国内外领先的“深圳造”生物医药产品,英国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邀请其到英国发展。
现在,吕双辉一手孕育的辉大高科已经拥有15个品种的产品,并行销到国内12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深圳市计划首批推荐到科技板上市的7家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之一,被列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规划重点企业。
吕双辉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向是进行多元化的资本运作。“人做事一定要踏实、务实,能吃苦,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所做产业一定要规范、集中、精细;企业要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
三年前,他就已经从公司内部选拔了一批人才送去各大院校攻读脱产研究生,经费全部由公司负责,“就是希望他们出来后帮助公司成立独立的销售和贸易公司”。目前,辉大已经涉足土地开发、旧城改造、餐饮娱乐、仓储物流、家装家私、休闲生态园等多个领域的项目。
在创业的道路上走了30余载,吕双辉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生存理念——协作、风险、共存。因此,在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也不忘为家乡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1992至2005年间,吕先后为家乡学校、医院和公共建设项目捐资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