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文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它的美,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呢。
【关键词】发现美;感受美;拓展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导入境,让学生发现美
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把握意境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就以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运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要想把平日活泼好动的男生带入到这种诗歌的境界,我首先必须要投入进去,用我的情绪一点一点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去。那么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考虑了再三,我决定来点耳目一新的导入,用声情并茂的诗样的语言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课堂氛围,让大家不知不觉地走进美妙的诗歌国度中去。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刻不忘用一些优美、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有意识的让他们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去。
二、引导寻美,让学生感受美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那么到底康桥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会使诗人如此痴迷呢?诗人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意象和意境抒发对康桥的情怀呢?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康桥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鉴赏
诗歌。
一节课如果能从课文中找到几个独特的新鲜的语言支点,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燃烧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这首诗歌中,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刻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而新娘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诗人对康桥的爱恋,绝不亚于一个中国新郎对新娘的爱恋,康桥的魅力不亚于新娘在他心中的地位。所以我把着眼点立足于“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这几处关键的意象,顺势引出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 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最后,我尝试着让一个学生的领读和全体学生应合的伴读,来营造“宁静、美丽、自由、和谐”的意境,学生们通过朗读已经完全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了。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再别康桥》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整节课中,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但是毕竟,只能在某个程度上启发学生去领悟一个道理:其实诗歌没有那么难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现实中的很多场景,只要我们加以细心观察都可以发现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感受美,这是我本课教学希望达到的一个长远目标。
课后反思: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教学工作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高的追求。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发现美;感受美;拓展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导入境,让学生发现美
欣赏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把握意境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景是诗之境,情是诗之意。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就以抓住诗歌描写景物的语言,运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方法来体会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要想把平日活泼好动的男生带入到这种诗歌的境界,我首先必须要投入进去,用我的情绪一点一点地感染学生,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气氛中去。那么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考虑了再三,我决定来点耳目一新的导入,用声情并茂的诗样的语言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课堂氛围,让大家不知不觉地走进美妙的诗歌国度中去。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时刻不忘用一些优美、生动、形象的“诗歌语言”有意识的让他们进入到诗歌的境界中去。
二、引导寻美,让学生感受美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那么到底康桥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会使诗人如此痴迷呢?诗人运用了哪些不同的意象和意境抒发对康桥的情怀呢?这两个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康桥的魅力,并初步掌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鉴赏
诗歌。
一节课如果能从课文中找到几个独特的新鲜的语言支点,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把,燃烧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这就是一堂有意义的语文课。这首诗歌中,为什么康桥的“金柳”,在诗人心中却是“夕阳中的新娘”?这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到底是什么?我在网上搜寻到一张剑桥的图片,看着那康河岸边夕阳照射下的柳树,我立刻顿悟了“金柳”“新娘”之间的相似点:康桥的柳树枝条细长,树形葱郁浓密,顺光的犹如女子秀美飘逸的长发;逆光的犹如女子披上了一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中国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而新娘是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诗人对康桥的爱恋,绝不亚于一个中国新郎对新娘的爱恋,康桥的魅力不亚于新娘在他心中的地位。所以我把着眼点立足于“金柳”“青荇”“榆阴下的一潭”这几处关键的意象,顺势引出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 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最后,我尝试着让一个学生的领读和全体学生应合的伴读,来营造“宁静、美丽、自由、和谐”的意境,学生们通过朗读已经完全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了。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再别康桥》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整节课中,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但是毕竟,只能在某个程度上启发学生去领悟一个道理:其实诗歌没有那么难以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诗人。现实中的很多场景,只要我们加以细心观察都可以发现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美、感受美,这是我本课教学希望达到的一个长远目标。
课后反思: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教学工作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或许因为有了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高的追求。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