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课、看课是学习,但也成了第三只眼睛,旁观者清嘛。因经常听课、看课,放眼现今各种级别和范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研讨课、评优课等,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清一色的第二课时讲读教学,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即使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原来,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就学学生字、凑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没什么好上的。第一课时无形中成了单纯的识字教学,没彩头!也有许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很难出效果,而第一课时也的确头绪繁多,牵涉到导入、字词教学及初读课文等环节。这应该是造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和研究被冷落,被搁置甚至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透析偶有执教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
一位语文老师说:“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应该说,这位老师的话道出了第一课时的一般教学程序和任务。因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新接触课文,需要破题激趣,需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需要读通课文;读通课文,自然需要扫清字词障碍。第一课时要完成这几项任务是符合教学逻辑的,许多课文的教学也确实在按此逻辑顺序演绎教学进程。
但从笔者所听(看)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课中,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无主题式教学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又是无明确目标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不突出;二是越位式教学——把一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都放到了第一课时,缺乏主次之分,结果是走马观花,学生收效甚微;三是八股式教学——所有课文的第一课时都采用“揭示课题一自由读文一反馈字词一概括全文内容一分段写段意”的固定的教学环节,没有因材施教,学生感到乏味。
这种不伦不类的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从课的起点上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的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给一线老师带来了诸多的误导与困惑:第一课时可以这样上;第一课时能这样上?这样上了,那第二课时干什么?有的教师在第一课时就把课文教完了,于是留下的“后遗症”比较多: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通顺,生字、词语没记住、不会写,对文章的内容一知半解……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没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二、科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
语文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老师该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到底如何安排,教程究竟怎样设计?第一课时真的没有精彩可展示吗?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
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家常课来看,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我们既不能把本该第二课时才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也不能使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遭到旁落或匆匆走个过场。
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特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还要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合理地制定学习内容,确定恰当的、合适的学习任务,体现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分度和梯度。更何况第一课时往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最强烈的时候,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了解学情,因课而异,因材施教;要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这样针对性才会更强,学生的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自然才会更好。那么,第一课时的教程如何设计才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呢?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乘兴而来,其次要构建阅读场,让学生尽情读书。具体地说,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唤起阅读期待;第二步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学习生字新词,交流感悟所得;第四步切入课文重点,小结设置悬念。
三、不断优化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策略
“课文导入”“字词学习”“感知课文”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它们的教学效果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对象,科学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优化,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怎样让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笔者的经验是必须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即,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让学生学起来目的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发现那些对学生真正有用的“核心知识”;教学环节要简化: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核心内容无关的环节,让学生学起来感觉脉络清晰,有章可循;教学方法要简便:删除多余的表演与媒体使用,用最直接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既能抓住要点又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感悟。
1、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简洁的导入寥寥数语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但设计时必须考虑导入语要精练、简洁,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符合文本的需要,要围绕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设计,以简约的导入求得实效。如:习旧引新,迁情入境→尝试体验,比较入境→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2、以简明的初读寻实效
初读是学生初次感知教材,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的设计也要简单明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初读并不局限于要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发现其核心价值的精妙之处,从而引导学生纵观全篇,潜心会文。简明的初读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少走弯路。
(1)以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开门的钥匙。所以每教新课,首先要构思设计一个较为新颖的揭题方法。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知全文。字词教学是落实双基的重点之一,而生字词要在读中感知(读准字音),在读中理解(理解词义),进而在读中感悟(知道含义,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所以字词教学必须与阅读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落实双基,取得最佳效果。
(3)以读为主,整体入手,理清课文脉络。一般经历“初读→再读→通读→熟读”几个阶段。
3、以简洁的过渡语寻实效
简洁的过渡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
途径一:运用词语创设情境巧妙过渡;途径二: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特色巧妙过渡;途径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基调巧妙过渡(如《陶罐和铁罐》)“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理由是什么?”
4、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简中求实,简中觅效”应集中体现在用简便的方法授课上,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当的取舍。在中段的语文教材中,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应是第一课时精要的教学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如何做到以简便的方法教授呢?
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化;二是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
这样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之中,能有大量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读书感悟,那么第一课时照样可以预约出与众不同的实效和精彩。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简洁,贵在朴实,我们要像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可见,要上好第一课时,你还真得多动点脑筋呢!一句话,第一课时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课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阅读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万万不可忽视。
中年级第一课时与高年级第一课时教学是有所不同的:中年级,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抓住几个难写、易错的字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写好生字,这是我们中年级老师有必要去做的,体现了有效又有味;高年级,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的教学。至于识字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要在课上检查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识字。
(责任编辑:梁 媛)
一、透析偶有执教的第一课时阅读教学
一位语文老师说:“第一课时无非就是破题读文,总体感知,教字教词,扫清障碍而已。只不过每个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实在没劲,学生也没有兴趣。”应该说,这位老师的话道出了第一课时的一般教学程序和任务。因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新接触课文,需要破题激趣,需要整体感知;整体感知需要读通课文;读通课文,自然需要扫清字词障碍。第一课时要完成这几项任务是符合教学逻辑的,许多课文的教学也确实在按此逻辑顺序演绎教学进程。
但从笔者所听(看)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课中,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无主题式教学一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又是无明确目标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主题不突出;二是越位式教学——把一篇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都放到了第一课时,缺乏主次之分,结果是走马观花,学生收效甚微;三是八股式教学——所有课文的第一课时都采用“揭示课题一自由读文一反馈字词一概括全文内容一分段写段意”的固定的教学环节,没有因材施教,学生感到乏味。
这种不伦不类的第一课时课堂教学,从课的起点上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的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给一线老师带来了诸多的误导与困惑:第一课时可以这样上;第一课时能这样上?这样上了,那第二课时干什么?有的教师在第一课时就把课文教完了,于是留下的“后遗症”比较多: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通顺,生字、词语没记住、不会写,对文章的内容一知半解……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没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二、科学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程序
语文阅读课的第一课时,老师该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内容到底如何安排,教程究竟怎样设计?第一课时真的没有精彩可展示吗?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有重点的,每一课时除了执教者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还应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板块。
从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家常课来看,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我们既不能把本该第二课时才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也不能使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遭到旁落或匆匆走个过场。
其实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特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还要遵从学生的阅读规律,合理地制定学习内容,确定恰当的、合适的学习任务,体现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分度和梯度。更何况第一课时往往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最强烈的时候,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策略时,要了解学情,因课而异,因材施教;要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这样针对性才会更强,学生的兴趣才会更浓,教学效果自然才会更好。那么,第一课时的教程如何设计才能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呢?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乘兴而来,其次要构建阅读场,让学生尽情读书。具体地说,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唤起阅读期待;第二步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第三步学习生字新词,交流感悟所得;第四步切入课文重点,小结设置悬念。
三、不断优化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策略
“课文导入”“字词学习”“感知课文”是第一课时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它们的教学效果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的学习对象,科学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的优化,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怎样让第一课时教有实效呢?笔者的经验是必须做到简中求实,简中觅效。即,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让学生学起来目的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要简约: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发现那些对学生真正有用的“核心知识”;教学环节要简化: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核心内容无关的环节,让学生学起来感觉脉络清晰,有章可循;教学方法要简便:删除多余的表演与媒体使用,用最直接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既能抓住要点又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感悟。
1、以简约的导入寻实效
简洁的导入寥寥数语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文本的情境,接触到文本的精神内核。但设计时必须考虑导入语要精练、简洁,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符合文本的需要,要围绕文本的精神内核进行设计,以简约的导入求得实效。如:习旧引新,迁情入境→尝试体验,比较入境→解词解题,激趣入境。
2、以简明的初读寻实效
初读是学生初次感知教材,学习一篇课文的起始阶段。依据教学目标,初读的设计也要简单明了,让学生觉得学起来目的明确,有可操作性。初读并不局限于要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学生认读生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发现其核心价值的精妙之处,从而引导学生纵观全篇,潜心会文。简明的初读还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少走弯路。
(1)以课题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开门的钥匙。所以每教新课,首先要构思设计一个较为新颖的揭题方法。
(2)从关键句、关键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感知全文。字词教学是落实双基的重点之一,而生字词要在读中感知(读准字音),在读中理解(理解词义),进而在读中感悟(知道含义,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所以字词教学必须与阅读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落实双基,取得最佳效果。
(3)以读为主,整体入手,理清课文脉络。一般经历“初读→再读→通读→熟读”几个阶段。
3、以简洁的过渡语寻实效
简洁的过渡是简化教学环节最见效果的一个程序。精心打磨过的过渡语简短精辟,言简意赅,既承上启下又能引领学生由初读过渡到精读。
途径一:运用词语创设情境巧妙过渡;途径二: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特色巧妙过渡;途径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基调巧妙过渡(如《陶罐和铁罐》)“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理由是什么?”
4、以简便的方法教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寻实效
“简中求实,简中觅效”应集中体现在用简便的方法授课上,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当的取舍。在中段的语文教材中,起始段落或重点段落应是第一课时精要的教学部分。在这个环节中,如何做到以简便的方法教授呢?
一是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内化;二是要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的剖析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潜心揣摩,体味其中滋味。
这样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之中,能有大量让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读书感悟,那么第一课时照样可以预约出与众不同的实效和精彩。总之,第一课时的教学贵在简洁,贵在朴实,我们要像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可见,要上好第一课时,你还真得多动点脑筋呢!一句话,第一课时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课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阅读教学中的第一课时万万不可忽视。
中年级第一课时与高年级第一课时教学是有所不同的:中年级,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正确生字新词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抓住几个难写、易错的字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写好生字,这是我们中年级老师有必要去做的,体现了有效又有味;高年级,重点该放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的教学。至于识字可以放在课前的预习中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要在课上检查一下就行了,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留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识字。
(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