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的论坛才是成功的
《中外管理》:您如何界定成功的论坛负责人?您多年的外交官生涯,会否对论坛工作有帮助?
周文重:论坛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平台,是政治、经济、学术、媒体各界领袖对话、交流的高层平台。判定一个论坛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邀请到足够多的高端人士和意见领袖,能否设计出富有新意、具有前瞻性的议题,能否创造出不拘形式、自由随意、激发思辩、催生灵感的对话和交流机会,能否通过这种有意义的交流,产生有意义的思想。
论坛秘书长和职业外交官,在工作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注重沟通,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合作为宗旨,需要建立广泛的人脉。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经济论坛,但也受到各国政府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我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处理的是两国政府间外交,但与经济界人士的交往也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出任秘书长一职,在感受到挑战和压力的同时,外交生涯积累的经验、人脉、沟通能力,也给予我不辱使命的信心。
当然,论坛秘书长也有别于驻美大使。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官方的多边国际组织,代表亚洲的利益和声音。秘书长的使命更多的是传播亚洲、营销亚洲、扩大亚洲的影响力。中国作为论坛的东道国和亚洲的一员,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中国企业家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热情的上升,论坛年会期间,有关中国的议题和来自中国的代表和嘉宾数量也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圆桌会议就是一例。
《中外管理》:从中国的一名职业外交官到一个地区论坛的秘书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您是怎样转换自身角色的?包括工作方式,是否和以前有所不同?
周文重:驻美大使与论坛秘书长既有共性,又有区别。驻美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处理的是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论坛秘书长代表国际组织,协调的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学术和媒体等各界人士。就个人而言,是从政府官员到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这一转变,首先是转变思维,思考问题更多地从亚洲整体出发,了解亚洲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愿望和诉求;工作对象转向亚洲和新兴经济体;关注重点转向经济,企业界人士成为日常交往的主体。这些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个人的工作方式和风格。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外交生涯积累的经验、人脉、沟通能力,仍将使我在新的岗位上受益匪浅。
秘书长,论坛的CEO
《中外管理》: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您觉得自己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在把握和理事会的关系上,您是怎样“管理”的?是否也有争执?
周文重:论坛秘书长一职,我的理解就像是企业的CEO,论坛理事会好比是企业的董事会,而我们的最高决策机构会员大会,则如同企业的股东大会。我的职责,是贯彻执行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就论坛发展方向和战略做出的决策。这半年多来,论坛理事会和会员大会上良好的议事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事和会员们来自不同国家,其中既有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家,也有资深的政治家,包括前总理、首相。部长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像论坛的英文名称表述的那样,一切“为了亚洲”(Boao Forum“for Asia”)。论坛创始人从—开始就为论坛定下了基调,到博鳌来,不是为了争吵,而是要凝聚共识、寻求共赢。这一传统传承至今,和谐、共赢的精神渗透到理事会、会员大会以及年会的每一环节。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秘书长和理事会的关系也变得顺畅。理事们对秘书长工作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是坦率的,但都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宗旨是弧洲的共赢未来。
我们是论坛的组织者,我们是秘书处,是在理事会领导下的。一方面要给会员提供服务,还要引领会员就他们关注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争取达成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在亚洲应该有代表性,或在亚太地区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最后争取把这种共识变成大家的行动,使各国政府能接受。但因为是民间机构,你说的话,你所形成的共识只能给大家参考,大家并没有义务一定接受,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创新,十年新挑战
《中外管理》:2011年,恰逢博鳌亚洲论坛10周年。从论坛的组织来看,这10年中最大的成长表现在哪里?能总结出哪些经验?
周文重:就论坛本身而言,过去十年的最大成就,是被广泛认可为当今世界探讨亚洲问题的首选平台和探讨新兴经济体问题的主要平台之一。我们的目标,是把论坛建设成为全球探讨亚洲和新兴经济体问题的首选平台。论坛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作为政企对话的高层平台,博鳌亚洲论坛成长到今天,在会议的组织上有三点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第一,以企业家为主体,这是博鳌亚洲论坛有别于亚太经合组织等政府色彩浓厚的国际会议之处,是企业领袖们关注亚洲、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探讨合作机会的首选。2010年年会,企业界代表1090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第二,各国政府高规格参与,这又是博鳌亚洲论坛有别于其他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大特色。尤其是2008年、2009年两届年会,均有十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会,成为本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多边外交舞台之一。
第三,高质量的会议和自由开放、无处不在的交流机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特色之一就是高度的互动性,除开幕大会外,所有的分会都采取了对话的形式,无论是总统、总理、部长,还是跨国公司董事长、总裁、经济学家,大家都是这种坦率对话的平等参与者,可以彼此质疑、激辩。除正式会议外,还有形式多样的行业会议和政企对话、酒会,以及代表们自行安排的200多场会外活动。
《中外管理》:目前,您花费精力最大的一项工作是什么?您认为,博鳌亚洲论坛目前存在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周文重:短期来说,花费精力最大的当然是2011年年会。从长期看,博鳌亚洲论坛的最大挑战是创新,包括会议发展方式的创新、会议形式的创新、议题如何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等。
责任编辑:杨光
《中外管理》:您如何界定成功的论坛负责人?您多年的外交官生涯,会否对论坛工作有帮助?
周文重:论坛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平台,是政治、经济、学术、媒体各界领袖对话、交流的高层平台。判定一个论坛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邀请到足够多的高端人士和意见领袖,能否设计出富有新意、具有前瞻性的议题,能否创造出不拘形式、自由随意、激发思辩、催生灵感的对话和交流机会,能否通过这种有意义的交流,产生有意义的思想。
论坛秘书长和职业外交官,在工作性质上有相通之处,都注重沟通,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合作为宗旨,需要建立广泛的人脉。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经济论坛,但也受到各国政府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我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处理的是两国政府间外交,但与经济界人士的交往也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出任秘书长一职,在感受到挑战和压力的同时,外交生涯积累的经验、人脉、沟通能力,也给予我不辱使命的信心。
当然,论坛秘书长也有别于驻美大使。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官方的多边国际组织,代表亚洲的利益和声音。秘书长的使命更多的是传播亚洲、营销亚洲、扩大亚洲的影响力。中国作为论坛的东道国和亚洲的一员,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中国企业家参与全球经济活动热情的上升,论坛年会期间,有关中国的议题和来自中国的代表和嘉宾数量也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圆桌会议就是一例。
《中外管理》:从中国的一名职业外交官到一个地区论坛的秘书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您是怎样转换自身角色的?包括工作方式,是否和以前有所不同?
周文重:驻美大使与论坛秘书长既有共性,又有区别。驻美大使代表中国政府,处理的是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论坛秘书长代表国际组织,协调的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学术和媒体等各界人士。就个人而言,是从政府官员到非政府组织的负责人。这一转变,首先是转变思维,思考问题更多地从亚洲整体出发,了解亚洲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愿望和诉求;工作对象转向亚洲和新兴经济体;关注重点转向经济,企业界人士成为日常交往的主体。这些转变,从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个人的工作方式和风格。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外交生涯积累的经验、人脉、沟通能力,仍将使我在新的岗位上受益匪浅。
秘书长,论坛的CEO
《中外管理》:作为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您觉得自己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在把握和理事会的关系上,您是怎样“管理”的?是否也有争执?
周文重:论坛秘书长一职,我的理解就像是企业的CEO,论坛理事会好比是企业的董事会,而我们的最高决策机构会员大会,则如同企业的股东大会。我的职责,是贯彻执行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就论坛发展方向和战略做出的决策。这半年多来,论坛理事会和会员大会上良好的议事气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理事和会员们来自不同国家,其中既有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家,也有资深的政治家,包括前总理、首相。部长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像论坛的英文名称表述的那样,一切“为了亚洲”(Boao Forum“for Asia”)。论坛创始人从—开始就为论坛定下了基调,到博鳌来,不是为了争吵,而是要凝聚共识、寻求共赢。这一传统传承至今,和谐、共赢的精神渗透到理事会、会员大会以及年会的每一环节。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秘书长和理事会的关系也变得顺畅。理事们对秘书长工作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是坦率的,但都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宗旨是弧洲的共赢未来。
我们是论坛的组织者,我们是秘书处,是在理事会领导下的。一方面要给会员提供服务,还要引领会员就他们关注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争取达成一些共识。这些共识在亚洲应该有代表性,或在亚太地区代表大多数人的看法,最后争取把这种共识变成大家的行动,使各国政府能接受。但因为是民间机构,你说的话,你所形成的共识只能给大家参考,大家并没有义务一定接受,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创新,十年新挑战
《中外管理》:2011年,恰逢博鳌亚洲论坛10周年。从论坛的组织来看,这10年中最大的成长表现在哪里?能总结出哪些经验?
周文重:就论坛本身而言,过去十年的最大成就,是被广泛认可为当今世界探讨亚洲问题的首选平台和探讨新兴经济体问题的主要平台之一。我们的目标,是把论坛建设成为全球探讨亚洲和新兴经济体问题的首选平台。论坛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作为政企对话的高层平台,博鳌亚洲论坛成长到今天,在会议的组织上有三点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第一,以企业家为主体,这是博鳌亚洲论坛有别于亚太经合组织等政府色彩浓厚的国际会议之处,是企业领袖们关注亚洲、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探讨合作机会的首选。2010年年会,企业界代表1090人,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第二,各国政府高规格参与,这又是博鳌亚洲论坛有别于其他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大特色。尤其是2008年、2009年两届年会,均有十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到会,成为本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多边外交舞台之一。
第三,高质量的会议和自由开放、无处不在的交流机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特色之一就是高度的互动性,除开幕大会外,所有的分会都采取了对话的形式,无论是总统、总理、部长,还是跨国公司董事长、总裁、经济学家,大家都是这种坦率对话的平等参与者,可以彼此质疑、激辩。除正式会议外,还有形式多样的行业会议和政企对话、酒会,以及代表们自行安排的200多场会外活动。
《中外管理》:目前,您花费精力最大的一项工作是什么?您认为,博鳌亚洲论坛目前存在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周文重:短期来说,花费精力最大的当然是2011年年会。从长期看,博鳌亚洲论坛的最大挑战是创新,包括会议发展方式的创新、会议形式的创新、议题如何适应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等。
责任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