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故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多次出访公开演讲中讲述通俗易懂、充满智慧的故事,既拉近了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又展现了大国领袖的务实风范。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所倡、社会所期、民众所需、职责所在
对国家而言,把“讲好中国故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有尊严、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塑造相匹配的国家形象,传播体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国家声音,真正改变“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的被动局面。
对社会而言,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央,前提是要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实践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消除误解、建构与传播好中国形象事半功倍。
对民众而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真相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反映大生活、传播正能量。走心的故事远比枯燥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对自身而言,塑造形象、传播声音、营造氛围、推动发展,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甚至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长期以来,中国声音为何传播不畅通、不响亮?从外部看,当前国际传播秩序建立在西方话语基础之上,“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从内部看,中国故事传播不太充分、不太平衡,既缺乏可与世界接轨的优质内容,又缺乏高端主流的传播渠道,还缺乏当代中国文化参与国际交流的共同话题和话语表达方式。
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和精彩,就必须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民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换言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既要寻找中国的本土特色符号,又要运用与世界接轨的共同符号。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共收入109则故事,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对内篇包括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对外篇侧重于人民友好、国家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等,为读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博古通今的生动故事及其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书中,习近平亲历的故事《不变的“初心”》《“最忆是杭州”》《梁家河的变化》《瀛台夜话》《APEC蓝》《心中的鼓岭》等更是直抵人心、温暖人间。
《舌尖上的中国》与《战狼Ⅱ》之所以迅速走红,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欢乐中国人》《经典咏流传》等栏目之所以受到热追,2017年首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好记者讲好故事”等活动之所以备受关注,就是因为这些好作品、好活动用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打开了一扇扇“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
二、“讲好教育故事” 恰逢其时、时不我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讲好故事有时也是生产力。当前,有一种社会现象让我们记忆深刻:会讲故事的地方,往往有名、有利、有人气;不会讲故事的地方,往往无声、无息、无生机。对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而言,既要挖掘好故事,还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讲好包括历史故事、文化故事、行业故事、城市故事、品牌故事、典型故事等在内的中国故事,恰逢其时。
讲好包括教育典型故事、教育文化故事、教育品牌故事、教育振兴故事等在内的教育故事,时不我待。
为了打造文化高地,武汉市正在着力打造“一馆一道一歌一剧一节”文化品牌,努力讲好长江文明馆、人文绿道、《武汉之歌》、《武汉之恋》、斗鱼直播节的城市文化故事。其中,《武汉之恋》就是一部力求反映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教育题材电视剧。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襄阳市正在挖掘和传播《习母四学》《襄阳十大核心智慧品牌故事》《发生在襄阳的十大经典历史故事》《与刘秀相关的十大成语故事》等智慧故事,努力把“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城市品牌传播得更加久远。特别是《习母四学》中,习家池的主人——东汉襄阳侯习郁的母亲教育儿子学太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学大地厚德载物、无怨无悔,学大山顶天立地、无所畏惧,学大海乐纳百川、无限包容的精神品质,成为新时代的家风家教好故事。
教育新闻是有态度的新闻,也是有故事的新闻。然而,不少基层通讯员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就材料写材料,就数据写数据;把道听当事实,凭想象写报道;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行走在表扬与批评的极端;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一稿多用,换汤不换药。
基于此,基层教育新闻宣传陷入“四有四缺”的困境,即:有数量缺质量,有广度缺深度,有“高原”缺“高峰”,有大节缺细节。换言之,就是品质化作品、专业化作品、品牌化作品、故事化作品严重供给不足。
写好奋进之笔的根本前提,就是要守住教育意识形态阵地、教育话语表达阵地和教育形象塑造阵地。
當前,教育新闻舆论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革,守住教育阵地的要求日益迫切,压力更加巨大。教育新闻舆论格局呈现四大鲜明特征:去中心化,即:由单元单一单向变为多元多样多向;碎片化,即:海量信息源分割了公共话语权;终端化,即:“三微一端”主导社会舆论议程;社群化,即:网络社群日趋活跃并影响舆情走势。
一直以来,《湖北教育》坚持在讲好教育故事、守好教育阵地方面不断创新探索,比如,最近推出的《新自然教育的理想与实践——张基广和他的“教育村庄”》专刊和“十元钱 千分爱”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三、“讲好教育故事”应该讲出好品质、好品味、好品相、好品位
好故事要有好品质、好品味、好品相、好品位,实现见人、见事、见物、见感情,往往是可以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形成共振的故事。讲好教育故事,也不例外。
讲出好品质,就是三观要正;讲出好品味,就是内容要实;讲出好品相,就是形式要新;讲出好品位,就是格调要高。对此,我有五点深刻体会:一、信手拈来的淡定从容都是源于厚积薄发的文化沉淀。二、好故事一定是源于人民、源于实践、源于真理的故事。三、故事被读懂、易传播,根本在于人心相通。四、品牌因故事而生动,故事因品牌而持久。五、人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人人都是讲故事的主角。
近年来,我在工作中梳理、总结、传播了《襄阳十大核心智慧品牌故事》《襄阳尊贤重才的三次经典》《诸葛亮成才的三位老师》等智慧文化故事,给广大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四川乐山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深度中国》走红网络等,也为讲好教育故事塑造了成功样本。
讲好教育故事,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这对故事讲述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是多读书,增强文化积淀;二是多体验,增强阅历积累;三是多思考,增强逻辑训练;四是多分享,增强传播技巧。
传播好故事,奋进新时代。我们坚信,每一个好的教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内涵和别样精彩。我们期待,越来越多好的教育故事能够成为传播教育智慧的文化方舟。
(作者系长江少儿出版集团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王娜娜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家所倡、社会所期、民众所需、职责所在
对国家而言,把“讲好中国故事”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有尊严、负责任的大国,需要塑造相匹配的国家形象,传播体现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国家声音,真正改变“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的被动局面。
对社会而言,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央,前提是要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实践证明,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消除误解、建构与传播好中国形象事半功倍。
对民众而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真相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反映大生活、传播正能量。走心的故事远比枯燥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对自身而言,塑造形象、传播声音、营造氛围、推动发展,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甚至可以说,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长期以来,中国声音为何传播不畅通、不响亮?从外部看,当前国际传播秩序建立在西方话语基础之上,“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从内部看,中国故事传播不太充分、不太平衡,既缺乏可与世界接轨的优质内容,又缺乏高端主流的传播渠道,还缺乏当代中国文化参与国际交流的共同话题和话语表达方式。
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和精彩,就必须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民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换言之,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既要寻找中国的本土特色符号,又要运用与世界接轨的共同符号。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共收入109则故事,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对内篇包括廉政、品格、励志、治理等,对外篇侧重于人民友好、国家交往、文化融通、历史情感等,为读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博古通今的生动故事及其背后的改革发展之道、大国外交之道、修身为人之道。书中,习近平亲历的故事《不变的“初心”》《“最忆是杭州”》《梁家河的变化》《瀛台夜话》《APEC蓝》《心中的鼓岭》等更是直抵人心、温暖人间。
《舌尖上的中国》与《战狼Ⅱ》之所以迅速走红,中央电视台《朗读者》《欢乐中国人》《经典咏流传》等栏目之所以受到热追,2017年首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好记者讲好故事”等活动之所以备受关注,就是因为这些好作品、好活动用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打开了一扇扇“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
二、“讲好教育故事” 恰逢其时、时不我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讲好故事有时也是生产力。当前,有一种社会现象让我们记忆深刻:会讲故事的地方,往往有名、有利、有人气;不会讲故事的地方,往往无声、无息、无生机。对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单位而言,既要挖掘好故事,还要会讲故事、讲好故事。
讲好包括历史故事、文化故事、行业故事、城市故事、品牌故事、典型故事等在内的中国故事,恰逢其时。
讲好包括教育典型故事、教育文化故事、教育品牌故事、教育振兴故事等在内的教育故事,时不我待。
为了打造文化高地,武汉市正在着力打造“一馆一道一歌一剧一节”文化品牌,努力讲好长江文明馆、人文绿道、《武汉之歌》、《武汉之恋》、斗鱼直播节的城市文化故事。其中,《武汉之恋》就是一部力求反映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和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教育题材电视剧。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襄阳市正在挖掘和传播《习母四学》《襄阳十大核心智慧品牌故事》《发生在襄阳的十大经典历史故事》《与刘秀相关的十大成语故事》等智慧故事,努力把“千古帝乡,智慧襄阳”的城市品牌传播得更加久远。特别是《习母四学》中,习家池的主人——东汉襄阳侯习郁的母亲教育儿子学太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学大地厚德载物、无怨无悔,学大山顶天立地、无所畏惧,学大海乐纳百川、无限包容的精神品质,成为新时代的家风家教好故事。
教育新闻是有态度的新闻,也是有故事的新闻。然而,不少基层通讯员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就材料写材料,就数据写数据;把道听当事实,凭想象写报道;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行走在表扬与批评的极端;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一稿多用,换汤不换药。
基于此,基层教育新闻宣传陷入“四有四缺”的困境,即:有数量缺质量,有广度缺深度,有“高原”缺“高峰”,有大节缺细节。换言之,就是品质化作品、专业化作品、品牌化作品、故事化作品严重供给不足。
写好奋进之笔的根本前提,就是要守住教育意识形态阵地、教育话语表达阵地和教育形象塑造阵地。
當前,教育新闻舆论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革,守住教育阵地的要求日益迫切,压力更加巨大。教育新闻舆论格局呈现四大鲜明特征:去中心化,即:由单元单一单向变为多元多样多向;碎片化,即:海量信息源分割了公共话语权;终端化,即:“三微一端”主导社会舆论议程;社群化,即:网络社群日趋活跃并影响舆情走势。
一直以来,《湖北教育》坚持在讲好教育故事、守好教育阵地方面不断创新探索,比如,最近推出的《新自然教育的理想与实践——张基广和他的“教育村庄”》专刊和“十元钱 千分爱”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三、“讲好教育故事”应该讲出好品质、好品味、好品相、好品位
好故事要有好品质、好品味、好品相、好品位,实现见人、见事、见物、见感情,往往是可以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形成共振的故事。讲好教育故事,也不例外。
讲出好品质,就是三观要正;讲出好品味,就是内容要实;讲出好品相,就是形式要新;讲出好品位,就是格调要高。对此,我有五点深刻体会:一、信手拈来的淡定从容都是源于厚积薄发的文化沉淀。二、好故事一定是源于人民、源于实践、源于真理的故事。三、故事被读懂、易传播,根本在于人心相通。四、品牌因故事而生动,故事因品牌而持久。五、人人都是故事中的主角,人人都是讲故事的主角。
近年来,我在工作中梳理、总结、传播了《襄阳十大核心智慧品牌故事》《襄阳尊贤重才的三次经典》《诸葛亮成才的三位老师》等智慧文化故事,给广大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四川乐山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李镇西退休前的“最后一课”、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课《深度中国》走红网络等,也为讲好教育故事塑造了成功样本。
讲好教育故事,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这对故事讲述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一是多读书,增强文化积淀;二是多体验,增强阅历积累;三是多思考,增强逻辑训练;四是多分享,增强传播技巧。
传播好故事,奋进新时代。我们坚信,每一个好的教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内涵和别样精彩。我们期待,越来越多好的教育故事能够成为传播教育智慧的文化方舟。
(作者系长江少儿出版集团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