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进行教学工作的老师在教学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课程标准》颁布后,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原则都在新课程和新课程中体现了出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
一、认识教师在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课本知识,如文学常识、定理、判定、公式、语法、听、说、读、写等。学生在学习中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相关知识识记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老师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远不止这些,新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的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老师不仅是课本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把课本知识当作一种交际工具,学习工具,它是以追求实用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工具性”它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片面地强调“工具性|”它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一味的追求“工具性”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的实践特点,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熏陶感染。因此在理解了教师所要承担的责任条件下,在课堂中不应只注重一些定理、判定、公式的传播来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使教学内容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转变
老师在人们心目中是知识的传播者、传授者,他们像是知识的宝库可以向学生传播众多的知识。而学生却是知识的接受者,并不是单纯一味地机械地获得知识。同时随着时代文明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也需要别人尊重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学习生活中已有了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当今教学中应大胆让学生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育要从“心”开始
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懂得他的心|”,就掌握了成功开启教育之门的钥匙,教育要以学生为重心,它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要义。教育采用“引导”“点化”“唤醒”等手段,都必须要从“心”入手,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育的职责是育人,并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奠定学生“做人”|的基础。
学生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现实人性,从“心”来开导,点化学生以往的“主宰”“奴役”“驱使”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心”开始它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善待、呵护每一个孩子,能对学生循循诱导,以理服人,情感化,正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育具备神圣爱心,崇高的责任心,用生命塑造生命,以心灵感动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新课程规律的要求。
2、尊重理解学生
学校的目的是“塑德启智,全面育人”,它为了使每一个学生更健康、更快乐的发展,而要使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具体的做法是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有一个故事体现出了这方面的问题。载满乘客的飞机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给谁用呢?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说给自己用,看到这里,我们不能要想这是一个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孩子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他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的人。如果老师不是一个善于倾听,而去打断孩子的话,我们就看不到孩子最纯洁、美丽、善良的心灵。孩子在认识新事物时总会有奇特的想像。老师要尊重孩子奇特的想法。如果老师一味否定孩子的想像,也会否定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人格和传授生活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肜的人,并不只是读书的“机器”。曾经报道过一个高考状元,以优异成绩考入高校,却因和同学相处不好,因琐事大打出手,而被学校开除。可见培养学生学会与别人想处,学会生活也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可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老师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有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友好地处处,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们。因此,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引导他们做一个学习上成功的人,在社会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引导我们去探求未知世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了,就如同找到了一位最好的老师。如今农村学校的老师资源并不多,常常要面对很多学生,不仅老师没有宽裕的时间来一一督促,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有限。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老师未讲解过的知识,他们都会应用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用平时的业余时间来掌握这些知识的。
在生活中,人不可能对每件事都感兴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和不感兴趣的事有着明显的差别。例如让学生去干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冷漠的情绪,没有激情;反之,当他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不用别人去督促,也能积极地去完成。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嘬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用的内部动因。凡是富含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对学习材料具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地去学习。由此可见,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有了强烈的爱好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并且挑战困难应该适度,让学生能够达到但又需要自己认真动手动脑。学生对事物的探索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寻找,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解决的问题太简单,只会让他们没有挑战性,学得“淡而无味”,太难的问题又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只有选择适度的学习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增强学习欲望,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师生的关系也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在教学也应该适时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塑造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作用。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进,为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吧!
一、认识教师在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给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课本知识,如文学常识、定理、判定、公式、语法、听、说、读、写等。学生在学习中只要能把老师讲的相关知识识记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老师教学所要承担的责任远不止这些,新课标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的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老师不仅是课本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把课本知识当作一种交际工具,学习工具,它是以追求实用唯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为基础的。“工具性”它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片面地强调“工具性|”它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负面影响。一味的追求“工具性”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的实践特点,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熏陶感染。因此在理解了教师所要承担的责任条件下,在课堂中不应只注重一些定理、判定、公式的传播来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使教学内容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转变
老师在人们心目中是知识的传播者、传授者,他们像是知识的宝库可以向学生传播众多的知识。而学生却是知识的接受者,并不是单纯一味地机械地获得知识。同时随着时代文明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也需要别人尊重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学习生活中已有了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当今教学中应大胆让学生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育要从“心”开始
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懂得他的心|”,就掌握了成功开启教育之门的钥匙,教育要以学生为重心,它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要义。教育采用“引导”“点化”“唤醒”等手段,都必须要从“心”入手,因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灵魂的事业,教育的职责是育人,并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心灵的发展,奠定学生“做人”|的基础。
学生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现实人性,从“心”来开导,点化学生以往的“主宰”“奴役”“驱使”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心”开始它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善待、呵护每一个孩子,能对学生循循诱导,以理服人,情感化,正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育具备神圣爱心,崇高的责任心,用生命塑造生命,以心灵感动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新课程规律的要求。
2、尊重理解学生
学校的目的是“塑德启智,全面育人”,它为了使每一个学生更健康、更快乐的发展,而要使孩子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具体的做法是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有一个故事体现出了这方面的问题。载满乘客的飞机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给谁用呢?一个孩子不假思索地说给自己用,看到这里,我们不能要想这是一个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孩子接着说出自己的理由,他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的人。如果老师不是一个善于倾听,而去打断孩子的话,我们就看不到孩子最纯洁、美丽、善良的心灵。孩子在认识新事物时总会有奇特的想像。老师要尊重孩子奇特的想法。如果老师一味否定孩子的想像,也会否定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的一生。教育不仅是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人格和传授生活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肜的人,并不只是读书的“机器”。曾经报道过一个高考状元,以优异成绩考入高校,却因和同学相处不好,因琐事大打出手,而被学校开除。可见培养学生学会与别人想处,学会生活也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可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老师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有老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友好地处处,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他们。因此,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才能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引导他们做一个学习上成功的人,在社会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引导我们去探求未知世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了,就如同找到了一位最好的老师。如今农村学校的老师资源并不多,常常要面对很多学生,不仅老师没有宽裕的时间来一一督促,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有限。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老师未讲解过的知识,他们都会应用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些都是他们用平时的业余时间来掌握这些知识的。
在生活中,人不可能对每件事都感兴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和不感兴趣的事有着明显的差别。例如让学生去干不喜欢的事情,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冷漠的情绪,没有激情;反之,当他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 ,不用别人去督促,也能积极地去完成。
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嘬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用的内部动因。凡是富含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对学习材料具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专心致志地去学习。由此可见,保持深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有了强烈的爱好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觉得应该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并且挑战困难应该适度,让学生能够达到但又需要自己认真动手动脑。学生对事物的探索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寻找,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豪,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解决的问题太简单,只会让他们没有挑战性,学得“淡而无味”,太难的问题又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只有选择适度的学习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增强学习欲望,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师生的关系也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在教学也应该适时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塑造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作用。让我们在探索中前进,为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