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编者按:国家形象研究是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温家宝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时发表的演讲《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中提出: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世界公众心目中留下这样的印象——“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为此,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推广,通过举办大型国际公关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机构的海外建设、在海外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国家形象研究是近年来中国传播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温家宝在出席第65届联合国大会时发表的演讲《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中提出: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在世界公众心目中留下这样的印象——“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为此,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国家形象的塑造与推广,通过举办大型国际公关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机构的海外建设、在海外传媒推广国家形象宣传片等方式,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崭新面貌,期望推出一张张鲜活的“国家名片”。应当说,中国在打造国家形象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学术界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不断深化,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本期我刊特别组织编发了三位专家学者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国家形象的传播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言。这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目前中国国家形象研究的一些前沿思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交流研讨,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7—0168—09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专业化的实践领域,现代慈善以慈善组织为中介,在分离捐赠者和受助人的同时,也让二者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和独立。如果说传统慈善行为是“道义性救助”和非制度性帮困,那么,现代慈善事业则是“义务性救助”和制度性支持,实现了从“道德施恩”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将过去对“圈内人”的特殊责任变成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责任。然而,中国慈善事业仍然停留在“知恩图报”式的狭隘道德关系层面,呈现出由近及远、由
摘要:《三国演义》的作者为明代东原人罗贯中,明代各种版本均有明确题署。明代浚县人王越曾任兵部尚书,写了一些咏叹三国史迹的诗词,但他从来没有使用过化名,而且他卑视“野史小说”,认为优伶们的插科打诨和坊间传闻等都是“小人”所为,他一生从未从事过小说、戏曲之作,所以更不会是《三国演义》之作者。考证《三国演义》的作者,必须以真实而直接的文献证据为基础,若以想像作推导,是不科学的,只能是“想当然”的臆想和猜
摘要:流动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农民工的一个主要特征。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其现代性关联度较高。对于农民工来说,离家与更换工厂的主动流动以及借助现代组织的流动,都显现出其现代性的特征并促进其现代性的获得。而从农民工的流动距离来看,远离“乡土”的流动更有利于他们现代性的获得。总体来看,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厂农民工现代性的获得,但一些流动仍具有传统特征,成为农民工现代性获得的制约因素。 关键
摘要: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乡村社会的民主进程,村委会选举日渐规范化。学者们对村民自治的观察与研究大多以民主的视角展开。然而,民主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研究主要关注选举程序及其民主效应,忽视了对组织环境因素的考察。实际上,村民自治是在乡村社会中实践的,村民自治的绩效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与规制。因此,借鉴组织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从组织而非民主的视角考察村民自治,可以
摘要:内参是一种具有参考性质的内部信息传播载体及其工作机制。由毛泽东一手创立并提倡的内参及其机制既是毛泽东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抓手,也是他了解各地情况、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毛泽东创立的内参及其机制所形成的传播思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已被实践有力地证明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通过研读《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搜索毛泽东在相关内参的批示,进一步厘清内参及其机制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
摘要:“大学生‘村官’计划”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发展问题的全局高度,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报考动机不纯、专业不对口、保障机制不健全、随意借调现象严重、“传帮带”制度缺失等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选拔对象和选拔标准,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岗中和岗前培训,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规范借调和考核制度,做好职业生涯发
2013年上半年,《中州学刊》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这是《中州学刊》改月刊来也是近几年来取得的一个好成绩。被转载的文章是:《社会变迁背景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在封面上重点推出。《我国配偶法定继承的零顺序改革》(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路径研究》(2013年第3期)被《
2013年7月25—28日,由四川省苏轼研究学会主办、乐山师范学院承办的第18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眉山、乐山两地举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全国各地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苏学爱好者,此次研讨会还吸引了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校和台湾东华大学、东吴大学等学者共襄盛会,充分展示了三苏研究的活力和三苏文化的影响力。此次研讨会以“三苏文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之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针对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存在的“被动灌输”、“不接地气”、“知行脱节”等问题,必须遵循知行统一、群众本位、循序渐进的基本要求,坚持以舆论宣传为先导、以国民教育为抓手、以融入渗透为路径、以理论创新为动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各类媒介在技术上、应用上甚至产权上的融合,一改公民表达通道缺失的困境,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充当“公民记者”。然而,由于信息传播失去了传统意义的把关环节,而公民对负面新闻具有天生兴趣,媒体也热衷于“除暴祛恶”,以致极化舆论不绝于耳,社会分歧被放大,社会和谐受到影响。因此,在转型关键时期,做好极化舆论的防范工作至关重要。防范极化舆论有多种选择,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