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医药产业中恐怕再也找不出像韩旭与张仁华这样的夫妻档企业家了!
在瑞康医药员工看来,张仁华和韩旭的搭配堪称完美。韩旭人如其名,低调、内敛,发火时,说的最狠的话是“气死我了”;张仁华则是性格外向、风风火火,在一楼批评人的时候,三楼都能听得见。在具体的事务上,韩旭长于企业战略制定,而张仁华则善于将战略落地。按照张仁华的说法:“韩旭是看长远的人,我是一个只做三年执行的人。”
这些年来,瑞康一贯低调。甚至从其诞生至今,它是中国医药商业世界的秘密,其门扉紧掩,极少接受媒体的深入采访,张仁华、韩旭也很少在公众场合长篇大论,更多的只是在听。以至于因为张仁华持股最多,外界便天然的认为,张才是瑞康医药那个大权独揽的“东家”。但实际上,在张仁华看来,韩旭才是真正的老板,正如她告诉E药经理人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老板,最操心的,最干活的不叫老板。”
在外界看来韩旭的性格应该是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生活,而张仁华则颇具领袖风采,如果创业,一定是张仁华主导,韩旭辅佐。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业故事是“夫唱妇随”。
志趣相投
韩旭年少时是典型的学霸,生于1965年的他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浩劫”,但却对他的求学之路未带来多大影响,赶上了高考恢复,得以顺利进入大学。
韩旭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地球物理,主攻方向是地震预测。韩旭向E药经理人说,“当时我们学校计算机技术最好的不是计算机中心的老师,而是地球物理系的,而我们系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比计算机系的学生要高。”彼时的韩旭一定不会预料到,因选择地球物理专业而系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对其日后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重要性。
韩旭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般,分配工作,成为烟台二运公司职业高中的一名物理老师。25岁时,有人将在烟台山医院工作的张仁华介绍给了韩旭。
张仁华比韩旭小一岁,出生于莱州农村的一个家庭,在16岁那年考上了文登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烟台山医院急诊室做护士。在其到烟台山医院工作后的第二个月,烟台卫生系统为了庆祝国庆节,要组织一次文艺汇演比赛。而当时烟台山医院负责该事情的团委书记因进修而不在医院,院领导便选中了从小当班长,性格外向且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的张仁华担此重任。这一年,其组织的节目一炮打响,获得烟台市卫生局文艺汇演一等奖,打破了毓璜顶医院常年垄断第一的历史。由于这个意外的惊喜令院领导颇为满意,于是就让她担任了团支部书记的职务,成为了当时烟台卫生系统中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在参加工作5年后,张仁华和韩旭的生活有了交集。初见,双方谈及喜好,志趣相投,二人均喜欢旅行。现在回想起来,张仁华依然掩饰不住当初的欣喜,她说:“太好了,旅游不就是到处玩嘛,爱好一样,我就这么同意了。”
虽然认识是通过媒人介绍这样传统的方式实现的,但对于结婚这件事情上,他们却干了当时打破传统的事—旅行结婚。一路九寨沟、峨眉山、云南、广西,还在上海拍了一套结婚照。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院的团支部书记,按照当时的思维方式,韩旭和张仁华都是有铁饭碗的双职工,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样的家庭稳定、安逸,值得羡慕。不过,张仁华说,“那时候刚结婚,我觉得做饭是一个乐趣,但是这样的生活不到两个月,韩旭就去了北京。”
夫唱妇随
韩旭所任职的职业高中因是烟台二运公司所办,主打专业为驾驶和汽车维修,彼时汽车司机宠极一时,而韩旭所教的物理专业便成了门前冷落,这对于想有作为的韩旭而言,这种状态让他缺少成就感。
不安于現状的韩旭在婚后第二个月便受朋友之邀,辞职北上,到中关村创业去了。他因擅长计算机,便与朋友一起做起了计算机代理销售的生意。彼时,中国大部分电脑仰仗进口,就连联想也才刚刚准备从进口电脑代理销售向电脑产品生产转型。虽然当时一台286电脑需要上万元,但市场需求旺盛,他们公司的产品销路不愁,利润丰厚。
而韩旭技术出身,不仅要做销售,而且还需要做售后,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忙,以至于无暇顾及远在烟台的新婚妻子。据张仁华回忆,韩旭初到北京时,他们保持着三天一个电话、一封信的频率。但后来这个频率却降低了,甚至有时候还会联系不到。当时,张仁华并未像一般女性那般去埋怨丈夫或直接杀入北京城寻夫,而是给韩旭写了一份信,信的内容只有7个字:“请吃好、睡好、穿好”,并随信寄去3000元。
“实际上我写这封信,一定是心里有意见,但我并不知道韩旭发生了什么事。”当张仁华再次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说:“一个女人如果啰里啰嗦就太没劲了,虽然当时他没有给我打电话、写信、寄钱,我心里有意见,但我想的是,他是不是遇到了困难?”
虽然这是一件微末小事,但也应了汉武帝所欣赏,出自司马相如的那句“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忙碌和付出,让韩旭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虽然韩旭回忆说,这桶金不足百万元,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万元户已经非常了不得的年代,这些钱足以让一个三口之家后顾无忧。
1993年时,韩旭为了家庭放弃了北京的事业,他依托自己对计算机领域的熟悉和在北京积攒的人脉,在烟台注册了一家经营电脑的公司。公司甫一开张,生意便十分火爆,不需要韩旭出去做推广,客户便主动找上门来,第一年的净利润就有20万元左右。韩旭创业赚钱,张仁华在家照看孩子,小日子日渐红火,这是一种颇让人满意的生活。
但是这段日子仍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张仁华也开始创业了。在休产假的那一年,张仁华曾问自己:“是坚守一眼可以看到退休的工作,还是和丈夫一样,破釜沉舟,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最终性格中的“不安分”战胜了固守平淡,张仁华辞掉了已经工作8年的“铁饭碗”,开始创业。
当时,烟台卫生局下的第三产业瑞康生化公司,因经营不善,亏损额已经达到50万元,发展举步维艰,在1995年全国“卖三产”的风潮下,烟台卫生局决定将其出售。对于瑞康生化供销部这样的烂摊子,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接手。彼时的卫生局长让张仁华承包经营,但张仁华向对方提出了一个要求,“把股权卖给我,只有这个公司股权100%是我的,我才接手。” 最终谈判的结果是,张仁华出资50万元接手瑞康生化旗下的瑞康生化药品经营部100%股权。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自己出资接手一个亏损50万元的企业,并且还要自负盈亏,这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情。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件极为重要且聪明的决定。试想如果当初只是一个没有盈亏风险的承包,瑞康会有如此之快的发展吗?而且一旦发展壮大,在利益面前,谁敢保证承包者不被利益觊觎者踢出局?
双剑合璧
张仁华和韩旭接手瑞康之后,将公司主打方向放在了新特药的代理。张仁华告向E药经理人表示,韩旭是文人,不太习惯与人去争,以前做电脑生意,都是主动找上门的生意,现在要跑出去卖药,求人的事情,他开不了口。因此,在分工上,韩旭负责内部管理,而张仁华则主攻营销。
当然,并非因为是夫妻创业,企业管理上就不会有意见分歧。其实张仁华和韩旭也有因为公司事情争吵的时候,但张仁华说,“千万不要以为我能左右的了韩旭,我们家里韩旭说了是什么就是什么。”
在1998年,瑞康刚刚由新特药代理销售转型为医药商业公司,公司实力还比较弱。当时韩旭决定用计算机管理企业,准备花20万元购进一套OA系统。彼时的瑞康不过四五十人的样子,在张仁华看来,所有员工一年的工资也就才这个数。虽然当时韩旭与她讲了很久的道理,告诉张仁华,现在布局上OA系统,以后公司管理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但是张仁华则认为当时引入OA系统并无多少意义,而且耗资巨大。
于是,这场争议成了拉锯战。“我们结婚25年,我气他的时候,他会盯着我说气死我了,他不会骂你,也不会说你。”张仁华说,但他只要认为正确的事情他就会去做,直接决定,并将钱打入对方公司。
张仁华說,事后证明韩旭的决定是正确的,要不是因为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引入OA系统,以及2003年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瑞康是无法在国企林立的医药商业领域以低成本优势取胜的。
现在,张仁华已经不再会对韩旭所作出的决定横加阻拦。因为,无论是系统引进,还是最早在小企业的时候就将物流中心建的足够大,抑或是坚持上市等都能够看得出,韩旭善于谋略的一面。
有了出谋划策,战略制定者,当然需要一位得力的执行者。在瑞康,张仁华是当人不让的高效率执行者,但凡与瑞康有业务往来,其便身先士卒,第一冲锋陷阵,无论大小事情,张仁华均会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目标。
在瑞康内部,当问起张仁华和韩旭夫妇是怎么样的人时,他们每个人都会同样的表达,他们是完美的组合。创业的这些年,张仁华说,她与韩旭的生活极其简单,公司与家两点一线。“回家后不怎么谈论公司的事情,韩旭会翻看全球新闻,并告诉我,也会推荐一些有意思的电影或美剧,一起看,比如《纸牌屋》。”
其实,中国人一直在讲这样一句话:“家和万事兴”。瑞康正是因为张仁华与韩旭这样性格互补,才会有瑞康如此迅速的发展,并能够抓住每一个机会,且还不会犯战略性错误。
在瑞康医药员工看来,张仁华和韩旭的搭配堪称完美。韩旭人如其名,低调、内敛,发火时,说的最狠的话是“气死我了”;张仁华则是性格外向、风风火火,在一楼批评人的时候,三楼都能听得见。在具体的事务上,韩旭长于企业战略制定,而张仁华则善于将战略落地。按照张仁华的说法:“韩旭是看长远的人,我是一个只做三年执行的人。”
这些年来,瑞康一贯低调。甚至从其诞生至今,它是中国医药商业世界的秘密,其门扉紧掩,极少接受媒体的深入采访,张仁华、韩旭也很少在公众场合长篇大论,更多的只是在听。以至于因为张仁华持股最多,外界便天然的认为,张才是瑞康医药那个大权独揽的“东家”。但实际上,在张仁华看来,韩旭才是真正的老板,正如她告诉E药经理人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叫老板,最操心的,最干活的不叫老板。”
在外界看来韩旭的性格应该是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的生活,而张仁华则颇具领袖风采,如果创业,一定是张仁华主导,韩旭辅佐。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业故事是“夫唱妇随”。
志趣相投
韩旭年少时是典型的学霸,生于1965年的他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浩劫”,但却对他的求学之路未带来多大影响,赶上了高考恢复,得以顺利进入大学。
韩旭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地球物理,主攻方向是地震预测。韩旭向E药经理人说,“当时我们学校计算机技术最好的不是计算机中心的老师,而是地球物理系的,而我们系的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比计算机系的学生要高。”彼时的韩旭一定不会预料到,因选择地球物理专业而系统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对其日后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重要性。
韩旭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般,分配工作,成为烟台二运公司职业高中的一名物理老师。25岁时,有人将在烟台山医院工作的张仁华介绍给了韩旭。
张仁华比韩旭小一岁,出生于莱州农村的一个家庭,在16岁那年考上了文登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烟台山医院急诊室做护士。在其到烟台山医院工作后的第二个月,烟台卫生系统为了庆祝国庆节,要组织一次文艺汇演比赛。而当时烟台山医院负责该事情的团委书记因进修而不在医院,院领导便选中了从小当班长,性格外向且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的张仁华担此重任。这一年,其组织的节目一炮打响,获得烟台市卫生局文艺汇演一等奖,打破了毓璜顶医院常年垄断第一的历史。由于这个意外的惊喜令院领导颇为满意,于是就让她担任了团支部书记的职务,成为了当时烟台卫生系统中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在参加工作5年后,张仁华和韩旭的生活有了交集。初见,双方谈及喜好,志趣相投,二人均喜欢旅行。现在回想起来,张仁华依然掩饰不住当初的欣喜,她说:“太好了,旅游不就是到处玩嘛,爱好一样,我就这么同意了。”
虽然认识是通过媒人介绍这样传统的方式实现的,但对于结婚这件事情上,他们却干了当时打破传统的事—旅行结婚。一路九寨沟、峨眉山、云南、广西,还在上海拍了一套结婚照。
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院的团支部书记,按照当时的思维方式,韩旭和张仁华都是有铁饭碗的双职工,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样的家庭稳定、安逸,值得羡慕。不过,张仁华说,“那时候刚结婚,我觉得做饭是一个乐趣,但是这样的生活不到两个月,韩旭就去了北京。”
夫唱妇随
韩旭所任职的职业高中因是烟台二运公司所办,主打专业为驾驶和汽车维修,彼时汽车司机宠极一时,而韩旭所教的物理专业便成了门前冷落,这对于想有作为的韩旭而言,这种状态让他缺少成就感。
不安于現状的韩旭在婚后第二个月便受朋友之邀,辞职北上,到中关村创业去了。他因擅长计算机,便与朋友一起做起了计算机代理销售的生意。彼时,中国大部分电脑仰仗进口,就连联想也才刚刚准备从进口电脑代理销售向电脑产品生产转型。虽然当时一台286电脑需要上万元,但市场需求旺盛,他们公司的产品销路不愁,利润丰厚。
而韩旭技术出身,不仅要做销售,而且还需要做售后,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工作越来越忙,以至于无暇顾及远在烟台的新婚妻子。据张仁华回忆,韩旭初到北京时,他们保持着三天一个电话、一封信的频率。但后来这个频率却降低了,甚至有时候还会联系不到。当时,张仁华并未像一般女性那般去埋怨丈夫或直接杀入北京城寻夫,而是给韩旭写了一份信,信的内容只有7个字:“请吃好、睡好、穿好”,并随信寄去3000元。
“实际上我写这封信,一定是心里有意见,但我并不知道韩旭发生了什么事。”当张仁华再次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说:“一个女人如果啰里啰嗦就太没劲了,虽然当时他没有给我打电话、写信、寄钱,我心里有意见,但我想的是,他是不是遇到了困难?”
虽然这是一件微末小事,但也应了汉武帝所欣赏,出自司马相如的那句“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忙碌和付出,让韩旭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虽然韩旭回忆说,这桶金不足百万元,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为万元户已经非常了不得的年代,这些钱足以让一个三口之家后顾无忧。
1993年时,韩旭为了家庭放弃了北京的事业,他依托自己对计算机领域的熟悉和在北京积攒的人脉,在烟台注册了一家经营电脑的公司。公司甫一开张,生意便十分火爆,不需要韩旭出去做推广,客户便主动找上门来,第一年的净利润就有20万元左右。韩旭创业赚钱,张仁华在家照看孩子,小日子日渐红火,这是一种颇让人满意的生活。
但是这段日子仍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张仁华也开始创业了。在休产假的那一年,张仁华曾问自己:“是坚守一眼可以看到退休的工作,还是和丈夫一样,破釜沉舟,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最终性格中的“不安分”战胜了固守平淡,张仁华辞掉了已经工作8年的“铁饭碗”,开始创业。
当时,烟台卫生局下的第三产业瑞康生化公司,因经营不善,亏损额已经达到50万元,发展举步维艰,在1995年全国“卖三产”的风潮下,烟台卫生局决定将其出售。对于瑞康生化供销部这样的烂摊子,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接手。彼时的卫生局长让张仁华承包经营,但张仁华向对方提出了一个要求,“把股权卖给我,只有这个公司股权100%是我的,我才接手。” 最终谈判的结果是,张仁华出资50万元接手瑞康生化旗下的瑞康生化药品经营部100%股权。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自己出资接手一个亏损50万元的企业,并且还要自负盈亏,这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情。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件极为重要且聪明的决定。试想如果当初只是一个没有盈亏风险的承包,瑞康会有如此之快的发展吗?而且一旦发展壮大,在利益面前,谁敢保证承包者不被利益觊觎者踢出局?
双剑合璧
张仁华和韩旭接手瑞康之后,将公司主打方向放在了新特药的代理。张仁华告向E药经理人表示,韩旭是文人,不太习惯与人去争,以前做电脑生意,都是主动找上门的生意,现在要跑出去卖药,求人的事情,他开不了口。因此,在分工上,韩旭负责内部管理,而张仁华则主攻营销。
当然,并非因为是夫妻创业,企业管理上就不会有意见分歧。其实张仁华和韩旭也有因为公司事情争吵的时候,但张仁华说,“千万不要以为我能左右的了韩旭,我们家里韩旭说了是什么就是什么。”
在1998年,瑞康刚刚由新特药代理销售转型为医药商业公司,公司实力还比较弱。当时韩旭决定用计算机管理企业,准备花20万元购进一套OA系统。彼时的瑞康不过四五十人的样子,在张仁华看来,所有员工一年的工资也就才这个数。虽然当时韩旭与她讲了很久的道理,告诉张仁华,现在布局上OA系统,以后公司管理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但是张仁华则认为当时引入OA系统并无多少意义,而且耗资巨大。
于是,这场争议成了拉锯战。“我们结婚25年,我气他的时候,他会盯着我说气死我了,他不会骂你,也不会说你。”张仁华说,但他只要认为正确的事情他就会去做,直接决定,并将钱打入对方公司。
张仁华說,事后证明韩旭的决定是正确的,要不是因为他在那么早的时候引入OA系统,以及2003年引入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瑞康是无法在国企林立的医药商业领域以低成本优势取胜的。
现在,张仁华已经不再会对韩旭所作出的决定横加阻拦。因为,无论是系统引进,还是最早在小企业的时候就将物流中心建的足够大,抑或是坚持上市等都能够看得出,韩旭善于谋略的一面。
有了出谋划策,战略制定者,当然需要一位得力的执行者。在瑞康,张仁华是当人不让的高效率执行者,但凡与瑞康有业务往来,其便身先士卒,第一冲锋陷阵,无论大小事情,张仁华均会以最快的速度实现目标。
在瑞康内部,当问起张仁华和韩旭夫妇是怎么样的人时,他们每个人都会同样的表达,他们是完美的组合。创业的这些年,张仁华说,她与韩旭的生活极其简单,公司与家两点一线。“回家后不怎么谈论公司的事情,韩旭会翻看全球新闻,并告诉我,也会推荐一些有意思的电影或美剧,一起看,比如《纸牌屋》。”
其实,中国人一直在讲这样一句话:“家和万事兴”。瑞康正是因为张仁华与韩旭这样性格互补,才会有瑞康如此迅速的发展,并能够抓住每一个机会,且还不会犯战略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