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与物体的操作和动作的内化来获得数学知识;新《纲要》中关于幼儿数学领域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可见,幼儿学习数学的最佳方案是:组织和创设一个让他们能在其中尽享趣味、自主操作的情境。数学绘本正是这样一种能让幼儿有机会了解数学概念、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境舞台。在实践中,我们有效运用幼儿对于绘本的热爱、巧妙处理绘本的情境线索、智慧搭建绘本的数学操作平台,帮助幼儿挑战解决数学问题、自主梳理数学知识,使孩子们在情境中与数学材料亲密接触、互动操作。这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互动操作,如同老师精心组织的一场场战役,笔者以为战役中“失败”应总是老师,最后的胜利者应总是归属于喜爱挑战与成功的孩子们。因为,只有孩子们胜利了,我们才会笑到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拟从一则比较经典的绘本故事《田鼠太太的项链》展开,谈谈在幼儿数学操作中情境“激战术”的运用。
一、步步为营——设计层层递进的操作题型
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中,田鼠太太为了美丽,一次次用过冬粮食交换物品,最后导致没有粮食过冬。其中物品逐渐减少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理解减法的递减意义。我决定采用边讲故事边操作的方法,着重从改编绘本故事并且设计相应的操作题入手,以期达到支持幼儿的主动发展的目的。由于故事情节是以食物越来越少的递减方式发展,导致了棘手问题的出现:数字越来越小,势必使算式题越来越简单。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调整思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了层层深入的三组操作题,使操作充满挑战性,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欲擒故纵——营造自主探索的操作空间
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就要学会“纵”,教师要营造孩子们能“自动入套”的趣味情境,才能有效地“擒”。“纵”、“擒”间使幼儿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对此,我将此活动设计如下:
纵:轻松的自主操作
第一次操作(设计成自主集体操作):请孩子在两种食物中任选一种食物找出算式,并算出答案。目的是运用已有经验和集体智慧,了解操作方法,这也是常用的数學操作方法。
第二次操作:要求在三种食物中任选两种食物找出算式,并算出答案。这是对第一次集体操作习得经验的检验,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并在原基础上增加了题量,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在第一次操作后,孩子已经了解了操作方法,但是集体中只有个别孩子得到了练习,这次操作给了每个孩子练习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擒:明确的必选操作
第三次操作:要求将两种食物都算出。因为这是新出现的题型,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点,因此有必要让每个孩子都练习。
三、诱“敌”深入——搭建多元评价的操作平台
评价是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部分,该如何搭建多元评价的操作平台呢?我觉得需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诱”发幼儿深入活动,而后既要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也要强调引发以幼儿为评价主体的评价,在活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让整个数学操作活动做到简单、真实、有效。
诱:教师评价贯穿始末
在第一次集体操作后,老师适时进行了点评,因为这组题型属于复习内容,成功率很高,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强的激励性评价,“诱”发幼儿满怀希望的进入下一个环节中。当然这样的机会在活动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不断的鼓励,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深:幼儿互评选准时机
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对同伴成功的方法、结果虚心评鉴,加以吸收,或积极引导他们与自身的学习加以对照,学会类推与独创。在第二次操作后,我采用让幼儿互评的方法,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正好让孩子有了再次操作的机会,通过这种互评形式使幼儿个体智慧成为群体智慧,促进交际能力的培养,完善人格的形成。
入:幼儿自评巧借媒质
当幼儿经过了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后,已经积累了一些评价经验,就可以“深入”一些自我评价了。幼儿自评一般可以用小红花、小苹果等有形的物质来增强对幼儿的刺激。在第三次操作后,我设计了一个自评环节,以揭秘的形式开展:“请小朋友把操作卡翻过来找到后面的小星星,里面就藏着刚才题目的正确答案,如果你的答案和正确答案是一样的,就把星星贴在自己身上,表示你做对了!” 让这种自我评价成为一次有趣的体验,当孩子们兴奋的解开答案,自己贴上星星时的那种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可见,小小的数学绘本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基础的数学概念,可以快速地增进幼儿的基础数学认知。当然一次数学绘本集体操作只是一个导引,围绕这个绘本故事可以挖掘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在活动前期,先在区域活动中分张投放图片,让幼儿自主发现其中的脉络,发现顺序的过程也就是幼儿自主理解递减意义的过程;在本次集体活动后,还可以设计活动延伸:把操作题卡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当然这里的操作卡不仅仅是数字题卡,还有实物题卡、数物题卡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自制《田鼠太太的项链》图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绘本故事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巧妙运用多种“战术”,有效组织有趣的“战役”,寓教于乐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2001-07.
一、步步为营——设计层层递进的操作题型
绘本《田鼠太太的项链》中,田鼠太太为了美丽,一次次用过冬粮食交换物品,最后导致没有粮食过冬。其中物品逐渐减少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理解减法的递减意义。我决定采用边讲故事边操作的方法,着重从改编绘本故事并且设计相应的操作题入手,以期达到支持幼儿的主动发展的目的。由于故事情节是以食物越来越少的递减方式发展,导致了棘手问题的出现:数字越来越小,势必使算式题越来越简单。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调整思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了层层深入的三组操作题,使操作充满挑战性,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欲擒故纵——营造自主探索的操作空间
要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就要学会“纵”,教师要营造孩子们能“自动入套”的趣味情境,才能有效地“擒”。“纵”、“擒”间使幼儿形成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心理趋向。对此,我将此活动设计如下:
纵:轻松的自主操作
第一次操作(设计成自主集体操作):请孩子在两种食物中任选一种食物找出算式,并算出答案。目的是运用已有经验和集体智慧,了解操作方法,这也是常用的数學操作方法。
第二次操作:要求在三种食物中任选两种食物找出算式,并算出答案。这是对第一次集体操作习得经验的检验,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并在原基础上增加了题量,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在第一次操作后,孩子已经了解了操作方法,但是集体中只有个别孩子得到了练习,这次操作给了每个孩子练习的机会,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
擒:明确的必选操作
第三次操作:要求将两种食物都算出。因为这是新出现的题型,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点,因此有必要让每个孩子都练习。
三、诱“敌”深入——搭建多元评价的操作平台
评价是数学操作活动的重要部分,该如何搭建多元评价的操作平台呢?我觉得需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诱”发幼儿深入活动,而后既要发挥教师的评价作用,也要强调引发以幼儿为评价主体的评价,在活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让整个数学操作活动做到简单、真实、有效。
诱:教师评价贯穿始末
在第一次集体操作后,老师适时进行了点评,因为这组题型属于复习内容,成功率很高,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强的激励性评价,“诱”发幼儿满怀希望的进入下一个环节中。当然这样的机会在活动中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不断的鼓励,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深:幼儿互评选准时机
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对同伴成功的方法、结果虚心评鉴,加以吸收,或积极引导他们与自身的学习加以对照,学会类推与独创。在第二次操作后,我采用让幼儿互评的方法,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正好让孩子有了再次操作的机会,通过这种互评形式使幼儿个体智慧成为群体智慧,促进交际能力的培养,完善人格的形成。
入:幼儿自评巧借媒质
当幼儿经过了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后,已经积累了一些评价经验,就可以“深入”一些自我评价了。幼儿自评一般可以用小红花、小苹果等有形的物质来增强对幼儿的刺激。在第三次操作后,我设计了一个自评环节,以揭秘的形式开展:“请小朋友把操作卡翻过来找到后面的小星星,里面就藏着刚才题目的正确答案,如果你的答案和正确答案是一样的,就把星星贴在自己身上,表示你做对了!” 让这种自我评价成为一次有趣的体验,当孩子们兴奋的解开答案,自己贴上星星时的那种幸福是不言而喻的。
可见,小小的数学绘本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基础的数学概念,可以快速地增进幼儿的基础数学认知。当然一次数学绘本集体操作只是一个导引,围绕这个绘本故事可以挖掘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在活动前期,先在区域活动中分张投放图片,让幼儿自主发现其中的脉络,发现顺序的过程也就是幼儿自主理解递减意义的过程;在本次集体活动后,还可以设计活动延伸:把操作题卡投放到区域活动中,当然这里的操作卡不仅仅是数字题卡,还有实物题卡、数物题卡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自制《田鼠太太的项链》图书……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绘本故事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巧妙运用多种“战术”,有效组织有趣的“战役”,寓教于乐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条例.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