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来源 :现代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g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时时以轻松的洞察力观察着周围的世界。艺术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生活中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他们对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感受和认知能力,从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存在的普遍性差异着手研究,探讨美育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体验为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生活中的美。
  【关键词】体验 学生 美术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教育一时间炙手可热,美术基础教育前所未有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级各类美术培训班应运而生,学画成了学生某种层面上的渡金,儿童美术模式化、成人化、功利性的倾向普遍,千篇一律的临摹,毫无生气和创造力。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在儿童绘画中的重要性,知识技法仍然是美术课的主要内容。但是,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具体来讲,我认为美术教育首先应教会学生去体验,让他们从事物中找到美。何为体验?体验是身临其境或亲自实践,对事物、环境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当前“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教育界这些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声,“回归”意味着加强教育与生活体验的联系。新课标中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双基”的学习,还特别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方法和过程,体会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探究、设计、制作、想象、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生活。因为有了体验,美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论的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领域,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到陶冶,丰富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一种全新美术教育模式悄然而生,儿童尽情撕纸体验点、线、面,用画笔随意地在墙壁上、地板上涂抹,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开发学生的触觉和嗅觉,在美术教育的探索阶段中,还将通过模仿、营造幻想世界等方式逐步培养孩子美術方面的表达力和理解力。这些看似简单的课程,实际是在游戏中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和乐观、自信的品格。不单单只教授传统的美术技能,学生在玩中体会美术概念,通过玩耍培养他们的隐性能力。
  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
  1.认识和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体验的“前提”
  在研究方法前,首先要熟悉我们的教育对象,把教学方法建立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从儿童绘画看,可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写实期三个阶段。涂鸦期约在四岁前,即进幼儿园前后,这个时期儿童反映出来最初的描绘形象,实际上是一种乱涂,是不受视觉控制的动作,儿童对画笔所划出的痕迹十分惊奇。象征期儿童所画的是他们想象中的东西,有时画出一些简单的形象,像什么就称之为什么,逐渐发展到画自己想要画的东西。写实期儿童笔下的形象开始有写实的倾向,能注重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动态和生活环境,有的还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儿童笔下的形象常常是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出来的视觉形象,不受具体形状、色彩的限制,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反映出他们心中的世界。在画面形式上显得粗犷、稚拙。因为儿童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理解,也不能表达空间和透视现象,还不能注意到形体的结构和比例关系,所以在他们的画面中,常常突出的表现他们所喜爱的,引起注意的东西。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美术的这些特点,将逐渐的减少,而代之较为成熟的表表现方法,这是儿童绘画逐步发展的正常现象。
  2.情感是体验的“灵魂”
  情感是体验的灵魂,情感的体验始终贯穿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对情感的体验既有情感的渗入,又有对情感的判断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是教学的前提,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有意义的东西,围绕生活中的一定情节,观察人物的思想感情、形象、动态。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强化对那些“经典”作品中情感与形象结合的传达,还要引导学生借鉴自身生活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受的语言评价,逐步地培养学生运用已经学到的美术知识来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让情感渗入到每一次的体验中, 使学生在提高“眼”的基础上提高“手”的表达能力。我在《中国民间玩具》中,首先展示许多本地的竹编工艺品,在学生被工艺品所吸引时,紧接着播放介绍工艺制作的视频,在欣赏了其他同学的作品之后,学生面对准备好的材料,不由自主地动手制作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小玩艺儿”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看那学生的喜欢劲儿,仿佛是什么伟大的创造,这时及时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与图片上的作品和欣赏的实物进行比较,然后做出评价。
  3.美感是体验的“根本”
  美感体验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里面有不同的体现。逐步使学生具有区别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庸俗的,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颓废的能力。引导他们理解什么是壮美的、优美的美,什么是雄浑、刚健的美,什么是幽雅、柔和的美,什么是质朴、自然的美,什么是绚丽、高贵的美……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为此,我将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在教《会变的树》一课之前,我就通知学生观察树,告诉他们:“我们教室门口的枫树叶会变颜色的,一年要变好几次呢!”,后来学生和我说,“老师,树上的叶子长大了,颜色也变深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有的绿叶开始变红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枫树叶子火红火红的,真好看。”我追问:“还有什么树也会变颜色的?”学生告诉我,“前面的银杏树的绿扇子,慢慢变成了黄色的,远远看真美……”
  4.联想是体验的“灵感”
  联想体验是一种借助于某类知识点,进行思维与艺术再现能力培养的体验。利用点、线、面、色彩进行联想,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现的实践。其目的一是在于触发学生对生活印象的积累与“灵感”的激发。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教材中《圆圆的世界》、《方方的物》、《找找三角形》,回忆找出生活中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物,你想到的圆形、方形、三角形都有哪些。而且学生的作品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发现优点。欣赏大师的作品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的广阔天空。康定斯基的《小小世界》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孩子用自己的想法去阐述作品,“这是一艘帆船,在有月亮的晚上航行……”米罗的《蓝色之金》,有的孩子说:“这是张可爱的笑脸”,还有的说:“我觉得这是蓝天上的宝石”,学生能不受常规的约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并用“我想……”,“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情感。
  5.实践是体验的“重要表现”
  儿童根据创作主题开始进行构思,并且通过具体的绘画形象把它表现出来,这个阶段要帮助儿童解决构图和造型上的问题,要特别注意儿童画的特点。逐步引导儿童把自己的构思先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对儿童想要画却画不出来的形象,教师要给讲解,给他们提供资料,或者画在另外的纸上给他们参考。美术教学中,教师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动画片、范画、参观、访问、故事、游戏等方式都是在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感觉肌理》一课中,二年级学生对“肌理”一词很陌生,上课了,我对他们说,“大自然中有许多不同的物体,每个物体表面都有一张美丽的画,那就是肌理带给我们的礼物。”然后我带他们到教室外,让他们找找大自然给了我们多少种不同的礼物,用磨印的方法把它找出来。学生们别提有多高兴了,树干、树叶、墙壁、地面、石头上都成了他们找肌理的地方,趴着、跪着、蹲着,平时没见的动作全来了。总结评价时,学生告诉我,“肌理就是那个物体表面的纹理,摸上去有的粗,有的细”,“有的能磨出像大灰狼一样的图案”、“还可以用它们画画”,没有多花时间,学生就自己找到了答案,并且还得到了自己与他人所不同的亲身感受。于是我又鼓励他们,肌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在,而且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大家课后再找找,比如车轮、鞋底等等,它们的肌理还有什么用?通过他们自己的探究发现,学生明白了,大自然中的每一种物体的表面都有美丽的肌理,而且每种肌理都是不一样的。
  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作为美术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教育途径,发挥美术学科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艺术的角度得到升华。 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小学美术教学法》 / 人民美术出版社.
  [3]《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 [专著] / 侯令著.
其他文献
【摘要】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当受外界因素影响 (如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或力臂发生改变)时,此杠杆能否再次平衡?如果不平衡,哪端下沉?本文介绍两种判断的方法。  【关键词】杠杆平衡问题 探讨  1.夸张法(极端法)  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当受外界因素影响 (如作用在杠杆上的力或力臂发生改变)时,此杠杆能否再次平衡?这样的问题按常规方法来分析、判断比较繁杂,如果运用夸张法来分析,就显得简单多了,下面舉例来
期刊
【摘要】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创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提高 历史 课堂效率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
期刊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恐怕是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容回避也不易回答的问题。我观摩了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回到自己的教室,却不敢也不能盲目效仿,因为总觉得这些课有点顾此失彼:太注重形式活泼的好像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好像是填鸭式教学,缺少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但老师缺乏情感,感染力
期刊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期刊
示范是形成动作表现和动作概念的主要手段,是最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之一。在体育教学中,示范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是孤立的,需要与讲解、练习紧密结合,才能体现示范的功能。示范虽然多是由体育教师来完成,但给学生的影响却非同小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示范这一特殊环节的教学,不可忽视。  1.示范的特殊功能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必须通过“信息”的传导才能进行。体育教学中的“信息”传导主要表现
期刊
【摘要】“动力不足型学困生”的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物理教学中这类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转化这类学困生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动力不足型学困生 学习信心 学习动机 解题能力  Talking about Physics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how to transform “ Underpowered-learni
期刊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同样是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堂,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力图在继承传统计算教学扎实有效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以往计算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对学生进行程度更深、更广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课改教学中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教学 激发学生 学习
期刊
夸张手法是文艺创作中为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手法,其原本意思是:夸大,过甚其辞,指为了启发听者、读者、观众们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表达的力度,用夸大的言辞、动作、情景等来形容事物。夸张手法的特点是诙谐、幽默、直观易懂,引人入胜。心理学家认为:某些刺激偏离它们的周围环境或偏离人的预期效果,会使人产生新颖感、独特感和惊奇感,这种能引起差异的刺激会很容易唤起人们的注意。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眼光会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若是还利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只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满堂灌”,不转变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由于作文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知识面不广,认识理解能力有限,学生找不到要写什么,怎么写,所以写出的作文比较空洞,显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多去探究一些方法,给学生耐心指导。  学生作文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学生头脑中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合情合理的形式,多样的结构,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高度去领会、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品德的陶冶。这对培养少儿健康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