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提高。通过比较阅读、比较理解、比较分析使学生能准确迅速地提取信息,找出课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写作特色、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及思想内容等的异同,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等综合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也提高学习效率。
1.养成比较的习惯
教育学生养成比较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比较,方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学好语文和做其它事情一样都需要毅力,需要顽强的意志,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创造学习中的奇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不断地使学生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树立自信心,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收获,使他们不断地尝到比较带来的成功与收获。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比较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就逐步形成了。
2.学会比较的方法
比较时可以使用类比、对比、连比、间比、纵比、横比等多种方法。究竟使用哪一种,只能是因文而异,不尽相同。对比的目的和实质或者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也是因文而异,不尽相同。
在比较阅读中,可以将相同的事物加以比较,也可以将不同作者,不同人物加以比较。散文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文言文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就“死亡”而言,虽然表达的语言不同,但是其感情色彩是相通的。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是这样来写马克思之死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在这些语境中。“停止了思想”的修饰语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包含了人们沉痛的哀悼之情。在语言方面的具体求同比较之后,我又进行了与《巴尔扎克葬词》的求异比较,得出结论:《巴尔扎克葬词》除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具备这一特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此外,比较《祝福》与《荷花淀》,可以让同学们明白两文相同之处是:①同属小说;②都塑造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③都能真实反映当时社会风貌、时代特色。两文不同之处是:①社会环境各异。《祝》写的是旧中国,《荷》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②主要人物形象有别。《祝》中祥林嫂是旧中国被践踏、被愚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典型,《荷》中水生嫂是抗日根据地勇敢、机智的年轻劳动妇女的典型。③主旨不同。《祝》意在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控诉吃人的封建礼教,《荷》意在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比较,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及作者的意图均有较深入的理解。
3.比较的注意点:
(1)要创设进行比较阅读的情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教师在比较阅读中着力启发学生“好之”“乐之”的兴趣,创设比较阅读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定能取得预期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前,应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布置好比较阅读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比较阅读,变老师的“要我读”为学生的“我要读”、“我爱读”。
(2)合理联想,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
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因为阅读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应该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合理联想,由此确定不同的比较形式。
(3)充分比较,找出阅读材料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4)类比迁移,确保思维的条理性与连贯性
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做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当然,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因材施教,因材“比较”。
学生们如果能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使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灵活、敏捷、深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必将在“传道授业解惑”之路上越走越扎实,越走越轻松。
1.养成比较的习惯
教育学生养成比较阅读的习惯非常重要。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比较,方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学好语文和做其它事情一样都需要毅力,需要顽强的意志,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创造学习中的奇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不断地使学生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树立自信心,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收获,使他们不断地尝到比较带来的成功与收获。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比较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就逐步形成了。
2.学会比较的方法
比较时可以使用类比、对比、连比、间比、纵比、横比等多种方法。究竟使用哪一种,只能是因文而异,不尽相同。对比的目的和实质或者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也是因文而异,不尽相同。
在比较阅读中,可以将相同的事物加以比较,也可以将不同作者,不同人物加以比较。散文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文言文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就“死亡”而言,虽然表达的语言不同,但是其感情色彩是相通的。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是这样来写马克思之死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在这些语境中。“停止了思想”的修饰语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包含了人们沉痛的哀悼之情。在语言方面的具体求同比较之后,我又进行了与《巴尔扎克葬词》的求异比较,得出结论:《巴尔扎克葬词》除具备一般悼词的特点之外,还阐述了演讲者的生死观,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具备这一特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过渡衔接紧密,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此外,比较《祝福》与《荷花淀》,可以让同学们明白两文相同之处是:①同属小说;②都塑造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③都能真实反映当时社会风貌、时代特色。两文不同之处是:①社会环境各异。《祝》写的是旧中国,《荷》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②主要人物形象有别。《祝》中祥林嫂是旧中国被践踏、被愚弄、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典型,《荷》中水生嫂是抗日根据地勇敢、机智的年轻劳动妇女的典型。③主旨不同。《祝》意在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和控诉吃人的封建礼教,《荷》意在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比较,学生对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及作者的意图均有较深入的理解。
3.比较的注意点:
(1)要创设进行比较阅读的情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教师在比较阅读中着力启发学生“好之”“乐之”的兴趣,创设比较阅读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定能取得预期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之前,应精心设计预习方案,布置好比较阅读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比较阅读,变老师的“要我读”为学生的“我要读”、“我爱读”。
(2)合理联想,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
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因为阅读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应该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合理联想,由此确定不同的比较形式。
(3)充分比较,找出阅读材料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4)类比迁移,确保思维的条理性与连贯性
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做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当然,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因材施教,因材“比较”。
学生们如果能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使思维变得更加开阔、灵活、敏捷、深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必将在“传道授业解惑”之路上越走越扎实,越走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