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实践训练,在实践中将习得的理论转化为智识,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新闻能力。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组织新闻实践活动、整合校园内媒体以及密切媒体单位的联系和合作等手段,不断为学生的新闻实践提供平台,促成新闻教育从可能走向可为,实现新闻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新闻教育;实践;开放
做记者能否成功,不在于有没有学士学位,而在于有没有新闻实践。[1]新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纯粹课堂的新闻教育不能实现新闻的过程性这一本质特征,不能实现从可能走向可为的教育目的,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新闻记者。新闻专业学生唯有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实践训练,在实践中让习得的理论转化为智识,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新闻专业能力。不过,根据一份对8省市12所高校及对应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缺乏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有72.4%的媒体从业人员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媒体要求,而老师、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均有2/3以上的人认为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2]这说明我国新闻教育距离真正的新闻实务教育差距甚远。为此,需要在开放中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构建起立体化的新闻教育实践平台,让新闻专业学生从可能走向可为,实现新闻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加大新闻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获得实践机会
我国的新闻学专业长期被纳入到文科范畴,甚或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隶属文学院或者文科院系,这使得新闻教育与技术相关的特殊性没有获得重视,很多新闻专业没有专业实验室,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文学模式的照搬。事实上,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文理渗透、技艺结合、理性思维与操作能力并重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为此,新闻专业院系应该跳出传统文科院系的思维束缚,积极筹措资金,建立起与社会需要接轨的现代化专业实验室。事实上,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也使得新闻专业要与时俱进,并根据媒体的变革需要,及时更新设备,满足学生新闻教育实践的硬件需要。
不仅如此,新闻专业实验室还应该加大开放力度,实行专业管理,进行全天候开放,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和训练的需要。实验室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学实验时的开放,而应该根据学生实践需要进行全天候、全面的开放,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技能、提高技能的机会,实现从可能到可为的转变。从我校历年培养的优秀新闻学生来看,很多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的DV比赛、摄影比赛、广告比赛、计算机比赛等屡屡斩获大奖,而且获奖人数占学院比重极高,这与我校新闻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密不可分的,众多优秀学生都从全面开放的实验室获得了实践收益。
二、组织新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新闻理想和技能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素养:崇高的新闻理想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基于此,新闻教育应该努力培养追求公正和公理以及关心社会、关怀民生的职业理想,要培养具有实现新闻理想的新闻专业技能。为了实现这两大新闻教育目的,需要教师或者学生组织新闻实践活动,让活动使不谙世事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走进市民家庭和农村,理解“民生之艰难”,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领悟生活、领悟社会,逐步树立起关心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民众、关怀弱势群体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使命:传播信息、勇于承担。不仅如此,在新闻职业理想确立的同时,新闻实践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新闻专业就多次利用暑假和寒假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进行电视专题创作;在新闻课堂上打通几门课程的壁垒,组织学生进行新闻的采写……这些新闻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选题确定、任务承担、新闻采写、编辑评论等,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回顾反思,也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教育转为“智识”教育;另一方面,新闻学生对社会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把握新闻采写的难度,形成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新闻理想。事实上,没有新闻理想的学生很难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而光有新闻理想却没有新闻技能的学生只会沦为“空想家”。
三、整合校园媒体和新媒体,构建校园实践平台
现代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多方面进行新闻实践提供了平台可能。校园里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存在,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支持。为此,新闻专业学生应该整合甚或自办一些校园媒体,为培训和提升自己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闻院系的媒体资源。各新闻院系往往都办有自己的报纸、杂志,有的院系还承办了学校的广播电视节目,这些媒体资源有助于让新闻专业学生获得接触社会的通道,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各学院院报、各社团报刊以及校电台、电视台。这些校园平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使新闻专业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拥有更多地提高新闻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机会。
虽然我国与国外的国情不同,但是国外成熟地运用或者整合校园媒体的教育行为或许能够给我们在开放中进行新闻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借鉴。比如美国新闻教育院系往往办有社会化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一般由专业教师或专职媒体人员担任负责人,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与社会媒体几乎同样的实践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媒体作为锤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作用。[3]再如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报纸、杂志、广电节目和网上出版物等。出版物由学生单独主办,或与外界新闻媒体合办,报纸和杂志通过预订和零售发行。巴黎新闻实验学院的学生以国内《视点》《事件》《当代》《快讯》等知名杂志为范本,通过与有关负责人的合作,主办三本校内杂志。
应该说,在校园媒体的实战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也能够及时体悟和培养职业所需的团队观念、责任意识和批判精神,树立起崇高的新闻理想。
四、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或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不仅能够让媒体的资深记者走进课堂传授经验,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还应该让学生走进媒体,让外面的新闻媒体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或者组织学生为某个媒介、某个栏目或者板块写稿,甚或成为供稿基地,也可以跟媒介联合办报或者办台;另一方面,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新闻专业见习和实习,搭建实践实训平台。
在我国,到新闻单位见习、实习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实践的常态。但是,新闻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大多还停留在“走过场”这一层面上:一是学校没有选派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二是实习单位也没有把学生的实习当成一回事,很多学生根本不能获得实践操作的机会。这需要学校和媒体单位密切联系和合作,真正让实习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实战训练课”,能够让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在实习中展现出来,并不断反思和反刍,实现真正的新闻训练。比如,在新闻教育发达的美国,高校与媒体交流合作极为频繁,新闻专业学生到媒体实习甚或顶岗工作已经成为新闻实践的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闻院系建有完整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摄录编采设备、先进齐全的专业实验室以及规模宏大的演播室等,这也能吸引媒体与学校的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甚或工作的机会。
应该说,利用校园媒体,有助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有助于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实现新闻理想。事实上,与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思维能力,实现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与现实生活的契合度。为此,新闻院系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凝聚新闻教育的社会资源,改变过去突击实习的做法,保持与新闻媒体的常年合作,使学生在媒体的实践教育活动中水长流,不断线。
综上,新闻教育有必要借鉴国外新闻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内建设一体化的新闻实践平台,把实践训练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加大与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合作,实现新闻实践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上的教学可能成为可为。不过,虽然说新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多种理论的掌握。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过于重视实践教育,甚至不惜逃课去进行新闻实践,以致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面对一些小新闻尚能应付,面对复杂多面的新闻,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缘故。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新闻业务水平也很难提升。因此,我们在强调进行新闻教育实践开放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多种理论的学习。唯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实践丰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将新闻知识转化为新闻“智识”,学好新闻专业,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注释:
※本论文为2009年度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在开放中实施教学: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参见Stewart,G.H.:, Journalism Quarterly,1968,45(l):110.
[2] 参见陈勇、王远舟、吴晓川《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新闻界》2008年第1期。
[3] 参见罗自文《关于美国新闻教育中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新闻教育;实践;开放
做记者能否成功,不在于有没有学士学位,而在于有没有新闻实践。[1]新闻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纯粹课堂的新闻教育不能实现新闻的过程性这一本质特征,不能实现从可能走向可为的教育目的,也就难以培养出优秀的新闻记者。新闻专业学生唯有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实践训练,在实践中让习得的理论转化为智识,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新闻专业能力。不过,根据一份对8省市12所高校及对应地区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有86.6%的人认为新闻专业毕业生缺乏采、写、编、评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上手,缺乏独立采访的能力;有72.4%的媒体从业人员认为,现在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满足媒体要求,而老师、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均有2/3以上的人认为新闻教育与媒体需求脱节。[2]这说明我国新闻教育距离真正的新闻实务教育差距甚远。为此,需要在开放中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构建起立体化的新闻教育实践平台,让新闻专业学生从可能走向可为,实现新闻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加大新闻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获得实践机会
我国的新闻学专业长期被纳入到文科范畴,甚或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隶属文学院或者文科院系,这使得新闻教育与技术相关的特殊性没有获得重视,很多新闻专业没有专业实验室,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文学模式的照搬。事实上,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文理渗透、技艺结合、理性思维与操作能力并重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向。为此,新闻专业院系应该跳出传统文科院系的思维束缚,积极筹措资金,建立起与社会需要接轨的现代化专业实验室。事实上,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也使得新闻专业要与时俱进,并根据媒体的变革需要,及时更新设备,满足学生新闻教育实践的硬件需要。
不仅如此,新闻专业实验室还应该加大开放力度,实行专业管理,进行全天候开放,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和训练的需要。实验室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教学实验时的开放,而应该根据学生实践需要进行全天候、全面的开放,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技能、提高技能的机会,实现从可能到可为的转变。从我校历年培养的优秀新闻学生来看,很多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的DV比赛、摄影比赛、广告比赛、计算机比赛等屡屡斩获大奖,而且获奖人数占学院比重极高,这与我校新闻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密不可分的,众多优秀学生都从全面开放的实验室获得了实践收益。
二、组织新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新闻理想和技能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素养:崇高的新闻理想和精湛的专业技能。基于此,新闻教育应该努力培养追求公正和公理以及关心社会、关怀民生的职业理想,要培养具有实现新闻理想的新闻专业技能。为了实现这两大新闻教育目的,需要教师或者学生组织新闻实践活动,让活动使不谙世事的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走进市民家庭和农村,理解“民生之艰难”,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领悟生活、领悟社会,逐步树立起关心社会现实、关注底层民众、关怀弱势群体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使命:传播信息、勇于承担。不仅如此,在新闻职业理想确立的同时,新闻实践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用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新闻专业就多次利用暑假和寒假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进行电视专题创作;在新闻课堂上打通几门课程的壁垒,组织学生进行新闻的采写……这些新闻实践活动一方面要求学生进行选题确定、任务承担、新闻采写、编辑评论等,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对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回顾反思,也有助于学生从“知识”教育转为“智识”教育;另一方面,新闻学生对社会的深入探究,有助于把握新闻采写的难度,形成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新闻理想。事实上,没有新闻理想的学生很难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而光有新闻理想却没有新闻技能的学生只会沦为“空想家”。
三、整合校园媒体和新媒体,构建校园实践平台
现代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发展,为学生多方面进行新闻实践提供了平台可能。校园里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存在,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支持。为此,新闻专业学生应该整合甚或自办一些校园媒体,为培训和提升自己搭建实践平台: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闻院系的媒体资源。各新闻院系往往都办有自己的报纸、杂志,有的院系还承办了学校的广播电视节目,这些媒体资源有助于让新闻专业学生获得接触社会的通道,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职业技能的宝贵财富。另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各学院院报、各社团报刊以及校电台、电视台。这些校园平台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使新闻专业学生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拥有更多地提高新闻专业技能的实践锻炼机会。
虽然我国与国外的国情不同,但是国外成熟地运用或者整合校园媒体的教育行为或许能够给我们在开放中进行新闻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借鉴。比如美国新闻教育院系往往办有社会化的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校园媒体,一般由专业教师或专职媒体人员担任负责人,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与社会媒体几乎同样的实践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媒体作为锤炼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作用。[3]再如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新闻教育中心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报纸、杂志、广电节目和网上出版物等。出版物由学生单独主办,或与外界新闻媒体合办,报纸和杂志通过预订和零售发行。巴黎新闻实验学院的学生以国内《视点》《事件》《当代》《快讯》等知名杂志为范本,通过与有关负责人的合作,主办三本校内杂志。
应该说,在校园媒体的实战性练习,有助于学生快速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也能够及时体悟和培养职业所需的团队观念、责任意识和批判精神,树立起崇高的新闻理想。
四、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或合作,建立学生实训基地
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合作,不仅能够让媒体的资深记者走进课堂传授经验,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还应该让学生走进媒体,让外面的新闻媒体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或者组织学生为某个媒介、某个栏目或者板块写稿,甚或成为供稿基地,也可以跟媒介联合办报或者办台;另一方面,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新闻专业见习和实习,搭建实践实训平台。
在我国,到新闻单位见习、实习已经成为新闻教育实践的常态。但是,新闻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大多还停留在“走过场”这一层面上:一是学校没有选派优秀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二是实习单位也没有把学生的实习当成一回事,很多学生根本不能获得实践操作的机会。这需要学校和媒体单位密切联系和合作,真正让实习成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实战训练课”,能够让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在实习中展现出来,并不断反思和反刍,实现真正的新闻训练。比如,在新闻教育发达的美国,高校与媒体交流合作极为频繁,新闻专业学生到媒体实习甚或顶岗工作已经成为新闻实践的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闻院系建有完整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摄录编采设备、先进齐全的专业实验室以及规模宏大的演播室等,这也能吸引媒体与学校的合作,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甚或工作的机会。
应该说,利用校园媒体,有助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培养,有助于他们真正融入社会,实现新闻理想。事实上,与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剖析,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思维能力,实现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与现实生活的契合度。为此,新闻院系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凝聚新闻教育的社会资源,改变过去突击实习的做法,保持与新闻媒体的常年合作,使学生在媒体的实践教育活动中水长流,不断线。
综上,新闻教育有必要借鉴国外新闻实践教育的培养模式,在校内建设一体化的新闻实践平台,把实践训练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加大与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合作,实现新闻实践资源整合效果的最大化,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上的教学可能成为可为。不过,虽然说新闻专业是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多种理论的掌握。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过于重视实践教育,甚至不惜逃课去进行新闻实践,以致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单一,面对一些小新闻尚能应付,面对复杂多面的新闻,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的缘故。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没有扎实的人文社科知识、开阔的视野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新闻业务水平也很难提升。因此,我们在强调进行新闻教育实践开放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多种理论的学习。唯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实践丰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更好地将新闻知识转化为新闻“智识”,学好新闻专业,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注释:
※本论文为2009年度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在开放中实施教学:广电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参见Stewart,G.H.:, Journalism Quarterly,1968,45(l):110.
[2] 参见陈勇、王远舟、吴晓川《高校新闻教育与媒体接轨状况调查》,《新闻界》2008年第1期。
[3] 参见罗自文《关于美国新闻教育中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7期。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