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纯真年代》(1920)是美国风俗小说家伊迪斯·华顿的代表作。小说以19世纪末美国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贵族青年与两位女主人翁之间的感情纠葛。故事通过一个寻常的爱情悲剧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传统道德与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本文将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分析《纯真年代》中的两位主要人物,详细阐释他们在社会道德与个人责任面前是怎样一步步放弃追求自由的权利,是自己的选择呢,还是被选择?
关键词:《纯真年代》;三重人格结构学说;社会道德;个人自由
伊迪斯·华顿(1862—1937)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多产作家。《纯真年代》是华顿最为成功的小说,曾于1921年获普利策奖。在美国文学史上,华顿被称为“亨利·詹姆斯的追随者”,两人都善于描写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在异国的美国人。但他们之间的显著差别是:华顿的作品更注重于描写社会与道德力量对于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她的主要成就在于简洁地描述人物的道德冲突,展示社会习俗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
由于从小生活在纽约的富贵家庭,又深受欧洲文化的濡染,华顿以其真实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纽约上流社会的故事。主人翁纽兰· 阿切尔是一位思想进步、开放的贵族青年,在社会习俗和家庭传统的规定下,与同样出身于上流社会的梅·韦兰订婚。在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礼仪标准下,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完美夫妻。然而,梅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和谐的“社会”。埃伦所特有的独立奔放和追求自由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纽兰·阿切尔。在社会传统道德与自由爱情的痛苦挣扎下,纽兰放弃了获得真正爱情的权力,在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下,与梅平静地共度一生。
当代许多评论家在分析《纯真年代》这部作品时,利用女权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解读这篇伟大的经典之作。而笔者认为,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利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分别分析两位主要人物(纽兰·阿切尔和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怎样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权衡和挣扎,作出命运的不同抉择。
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理论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自我(id)、本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2]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这三种人格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的。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本我总是受到压抑,理性和社会道德准则让个人以自我或超我的一面存在于社会团体中。小说中的纽兰和埃伦都经历了从本我发展到自我,再走向超我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本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中,我们不得不选择压抑本能冲动,选择超我,承担个人的责任,被迫放弃一些与社会道德相冲突的个人自由和追求。
一、自我与超我的冲突
小说的叙述者,即男主人翁纽兰·阿切尔是一名思想不拘一格的律师。在他生活的纽约上流社会里,人们按照各种虚伪的社会礼仪和传统习俗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穿衣打扮、言谈举止都要十分讲究,任何违背这些规定与标准的行为都将会被这个社会所谴责。“实际上他们都生活在一种符号世界里,在那里,人们从来不说、不做,甚至也不想任何实实在在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用一套任意的符号来表示。”[3]纽兰深知生活在这个圈子中就必须遵循那些他内心深处十分反感和厌恶的繁文缛节,按照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体面”地生活着。然而,内心无意识的本我使他常常和这个社会发生冲突和矛盾。因为他“可能比他们当中任何一个都读得多,想得多,甚至见过的世面也广得多”[4],纽兰洞察到这个社会的枯燥、乏味、虚伪和无情。他有着对艺术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但这些与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知道违反上流社会的“品味”是最糟糕的事情,博福特先生的行为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他压抑内心对艺术和自由的热情,和其他男人们团结起来迫使自己接受那些所谓的道德准则。
在对待家庭和婚姻的问题上,纽兰认为男人应该是家庭的领导者,是妻子精神上的依靠。当他和同样出身贵族阶级具有传统女性特征的梅·韦兰订婚时,纽兰因为拥有这样一位纯洁美丽、贤淑典雅的妻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但和梅相处了解过后,纽兰发现梅虽然表面上是个美丽动人、贤淑得体的妻子,但思想却没有内涵,生活没有激情,表里不一,结婚过后完全过着墨守成规的日子。梅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出现让纽兰对待梅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埃伦和梅完全是两个相反的人物,她不顾一切传统的道德标准以及一些繁文缛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对生活和艺术有品位,具有独立和成熟的魅力,这一切让纽兰对她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以致爱慕之情。因为埃伦的所有这些与众不同的品质正是纽兰的本我所追求的,在埃伦面前他才觉得自己是真正地活着。在对待埃伦离婚的事情上,面对所有家人和社会的反对,纽兰的一句话“女人应该有自由——跟我们一样的自由”[5]彻底地展示了他对当时压迫和束缚女性的社会道德传统的不满。然而,纽兰始终没有勇气为埃伦的悲惨遭遇打抱不平。相反,在家人的压力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下,他违背内心的情感,规劝埃伦放弃离婚的想法,更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对埃伦的爱情。因此,当他几次下定决心要不顾一切和埃伦共同远走高飞时,想到自己一直生活的环境,“那里有梅、有习俗、有名誉,还有他和周围人们一贯信奉的传统礼仪……”[6],他便犹豫退缩了。纽兰不能违抗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因而他和埃伦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悲剧。虽然年轻的纽兰偶尔也有表现与传统习俗和社会道德不符合的时候,但晚年的纽兰已经完全摒弃了内心的本我,年轻时候一些叛逆的思想早已无影无踪,在理性和社会道德的桎梏中,安静平凡地度过了一生。回顾自己的一生,纽兰感叹道:“不管怎么说,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有好的一面。”[7]没有传统的道德约束就没有他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所以,当人生在面临一些重要选择时,个人不得不压抑本能的冲动,在现实社会理性和道德的约束下,违背内心的本我,作出人生的抉择。
二、本我发展到自我,
再走向超我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的女主人翁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一生也是典型的从本我走向自我和超我的过程。从小接受着欧洲文化熏陶的埃伦是一位兼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新时代女性。她不顾老纽约上流社会的各种礼仪和习俗,就连穿着都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但又不落俗套,典雅大方。这些都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埃伦提出要和自己如禽兽一般的丈夫离婚时,引起了纽约社会所有人的谴责,包括她的家人都极力反对。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人们认为一个女人就算自己的丈夫做错任何事情,都没有权利离婚,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这个“害怕丑闻甚于害怕疾病”[8]的上流社会里,人们对于这样一位与传统习俗和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女性是不能接受的。当埃伦来到这个上流社会中时,她想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然而就连最爱她的祖母明戈特老夫人也以收回给埃伦生活费的方式迫使她回到禽兽丈夫的身边,放弃离婚的念头。为了维护家庭的名誉,在爱人纽兰的劝说下,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埃伦不得不被迫放弃追求自由的权力。
在金钱和地位至上的老纽约社会,埃伦找不到自己热爱的艺术和音乐,无法享受高雅的谈话,而这些却都是她内心不快乐的源泉。只有纽兰能理解和欣赏她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美,能够看到她内心本我的一面。埃伦的成熟与独立深深地打动了纽兰,同时,纽兰也彻底地改变了埃伦。可以说,是纽兰让埃伦从本我的世界走向了自我和超我的世界。在纽兰的帮助下,埃伦才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这个社会的传统习俗是冲突的,在这个具有男权思想的社会里,自己不可能丢掉过去的一切,获得自由。在对待两人纯真的爱情上,纽兰试图说服埃伦和他远走高飞,但埃伦说:“现在我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思考问题了。只有放弃你,我才能够爱你。”[9]想到梅和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她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别人的伤害上。“爱情在女人心中激发的是自我牺牲的勇气,而不是保持自我的决心。”[10]此时的埃伦没有一点儿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梅和所有人的逼迫下,她不得不选择离开纽约,和纽兰彻底地断绝关系。所以,在传统习俗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下,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当埃伦在经历所有这一切回到原来她生活的地方后,原来的本我会一点点彻底消失,以自我和超我的一面度过余后的一生。因为生活的经历已经慢慢磨平了她所有的棱角,让她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女人。
三、结语
通过伊迪斯·华顿生动刻画的这两位人物,我们看到了他们一步步从青年走向晚年的生活经历,也看到了他们心理上从本我走向自我和超我的过程。通过分析纽兰和埃伦的内心冲突和矛盾,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个人总会从无意识的世界中,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在理性和社会道德的原则下,作出适当的选择。也许在爱情上,他们都是精神世界的失败者,但是,在现实世界和理性世界的约束下,他们明白了仅有爱情是不够的,为了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和谐,他们不得不作出正确的选择。
注释:
[1]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3][4][5][6][7][8] [美]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赵明炜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第 6页、第 35页、第235页、第287页、第278页。
[9] WhartonEdith: , penguin books group 1996, page146.
[10] 谢荣贵:《美国“金字塔”里的女性悲剧——评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第3期。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关键词:《纯真年代》;三重人格结构学说;社会道德;个人自由
伊迪斯·华顿(1862—1937)是美国20世纪初著名的多产作家。《纯真年代》是华顿最为成功的小说,曾于1921年获普利策奖。在美国文学史上,华顿被称为“亨利·詹姆斯的追随者”,两人都善于描写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在异国的美国人。但他们之间的显著差别是:华顿的作品更注重于描写社会与道德力量对于个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她的主要成就在于简洁地描述人物的道德冲突,展示社会习俗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1]
由于从小生活在纽约的富贵家庭,又深受欧洲文化的濡染,华顿以其真实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纽约上流社会的故事。主人翁纽兰· 阿切尔是一位思想进步、开放的贵族青年,在社会习俗和家庭传统的规定下,与同样出身于上流社会的梅·韦兰订婚。在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礼仪标准下,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完美夫妻。然而,梅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和谐的“社会”。埃伦所特有的独立奔放和追求自由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纽兰·阿切尔。在社会传统道德与自由爱情的痛苦挣扎下,纽兰放弃了获得真正爱情的权力,在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下,与梅平静地共度一生。
当代许多评论家在分析《纯真年代》这部作品时,利用女权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解读这篇伟大的经典之作。而笔者认为,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利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分别分析两位主要人物(纽兰·阿切尔和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怎样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权衡和挣扎,作出命运的不同抉择。
弗洛伊德提出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理论认为,人格由三部分构成:自我(id)、本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按‘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2]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这三种人格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的。在个人、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本我总是受到压抑,理性和社会道德准则让个人以自我或超我的一面存在于社会团体中。小说中的纽兰和埃伦都经历了从本我发展到自我,再走向超我的心路历程。因此,在本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中,我们不得不选择压抑本能冲动,选择超我,承担个人的责任,被迫放弃一些与社会道德相冲突的个人自由和追求。
一、自我与超我的冲突
小说的叙述者,即男主人翁纽兰·阿切尔是一名思想不拘一格的律师。在他生活的纽约上流社会里,人们按照各种虚伪的社会礼仪和传统习俗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穿衣打扮、言谈举止都要十分讲究,任何违背这些规定与标准的行为都将会被这个社会所谴责。“实际上他们都生活在一种符号世界里,在那里,人们从来不说、不做,甚至也不想任何实实在在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用一套任意的符号来表示。”[3]纽兰深知生活在这个圈子中就必须遵循那些他内心深处十分反感和厌恶的繁文缛节,按照这个社会的潜规则“体面”地生活着。然而,内心无意识的本我使他常常和这个社会发生冲突和矛盾。因为他“可能比他们当中任何一个都读得多,想得多,甚至见过的世面也广得多”[4],纽兰洞察到这个社会的枯燥、乏味、虚伪和无情。他有着对艺术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但这些与这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知道违反上流社会的“品味”是最糟糕的事情,博福特先生的行为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他压抑内心对艺术和自由的热情,和其他男人们团结起来迫使自己接受那些所谓的道德准则。
在对待家庭和婚姻的问题上,纽兰认为男人应该是家庭的领导者,是妻子精神上的依靠。当他和同样出身贵族阶级具有传统女性特征的梅·韦兰订婚时,纽兰因为拥有这样一位纯洁美丽、贤淑典雅的妻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但和梅相处了解过后,纽兰发现梅虽然表面上是个美丽动人、贤淑得体的妻子,但思想却没有内涵,生活没有激情,表里不一,结婚过后完全过着墨守成规的日子。梅的表姐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出现让纽兰对待梅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埃伦和梅完全是两个相反的人物,她不顾一切传统的道德标准以及一些繁文缛节,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着,对生活和艺术有品位,具有独立和成熟的魅力,这一切让纽兰对她产生了深深的钦佩以致爱慕之情。因为埃伦的所有这些与众不同的品质正是纽兰的本我所追求的,在埃伦面前他才觉得自己是真正地活着。在对待埃伦离婚的事情上,面对所有家人和社会的反对,纽兰的一句话“女人应该有自由——跟我们一样的自由”[5]彻底地展示了他对当时压迫和束缚女性的社会道德传统的不满。然而,纽兰始终没有勇气为埃伦的悲惨遭遇打抱不平。相反,在家人的压力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下,他违背内心的情感,规劝埃伦放弃离婚的想法,更无法勇敢地面对自己对埃伦的爱情。因此,当他几次下定决心要不顾一切和埃伦共同远走高飞时,想到自己一直生活的环境,“那里有梅、有习俗、有名誉,还有他和周围人们一贯信奉的传统礼仪……”[6],他便犹豫退缩了。纽兰不能违抗家庭责任和社会道德,因而他和埃伦的爱情注定就是一个悲剧。虽然年轻的纽兰偶尔也有表现与传统习俗和社会道德不符合的时候,但晚年的纽兰已经完全摒弃了内心的本我,年轻时候一些叛逆的思想早已无影无踪,在理性和社会道德的桎梏中,安静平凡地度过了一生。回顾自己的一生,纽兰感叹道:“不管怎么说,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有好的一面。”[7]没有传统的道德约束就没有他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所以,当人生在面临一些重要选择时,个人不得不压抑本能的冲动,在现实社会理性和道德的约束下,违背内心的本我,作出人生的抉择。
二、本我发展到自我,
再走向超我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的女主人翁埃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的一生也是典型的从本我走向自我和超我的过程。从小接受着欧洲文化熏陶的埃伦是一位兼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新时代女性。她不顾老纽约上流社会的各种礼仪和习俗,就连穿着都和其他人格格不入,但又不落俗套,典雅大方。这些都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埃伦提出要和自己如禽兽一般的丈夫离婚时,引起了纽约社会所有人的谴责,包括她的家人都极力反对。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人们认为一个女人就算自己的丈夫做错任何事情,都没有权利离婚,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这个“害怕丑闻甚于害怕疾病”[8]的上流社会里,人们对于这样一位与传统习俗和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女性是不能接受的。当埃伦来到这个上流社会中时,她想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然而就连最爱她的祖母明戈特老夫人也以收回给埃伦生活费的方式迫使她回到禽兽丈夫的身边,放弃离婚的念头。为了维护家庭的名誉,在爱人纽兰的劝说下,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女性自我意识的埃伦不得不被迫放弃追求自由的权力。
在金钱和地位至上的老纽约社会,埃伦找不到自己热爱的艺术和音乐,无法享受高雅的谈话,而这些却都是她内心不快乐的源泉。只有纽兰能理解和欣赏她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美,能够看到她内心本我的一面。埃伦的成熟与独立深深地打动了纽兰,同时,纽兰也彻底地改变了埃伦。可以说,是纽兰让埃伦从本我的世界走向了自我和超我的世界。在纽兰的帮助下,埃伦才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这个社会的传统习俗是冲突的,在这个具有男权思想的社会里,自己不可能丢掉过去的一切,获得自由。在对待两人纯真的爱情上,纽兰试图说服埃伦和他远走高飞,但埃伦说:“现在我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思考问题了。只有放弃你,我才能够爱你。”[9]想到梅和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她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别人的伤害上。“爱情在女人心中激发的是自我牺牲的勇气,而不是保持自我的决心。”[10]此时的埃伦没有一点儿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在梅和所有人的逼迫下,她不得不选择离开纽约,和纽兰彻底地断绝关系。所以,在传统习俗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下,他们的爱情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当埃伦在经历所有这一切回到原来她生活的地方后,原来的本我会一点点彻底消失,以自我和超我的一面度过余后的一生。因为生活的经历已经慢慢磨平了她所有的棱角,让她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女人。
三、结语
通过伊迪斯·华顿生动刻画的这两位人物,我们看到了他们一步步从青年走向晚年的生活经历,也看到了他们心理上从本我走向自我和超我的过程。通过分析纽兰和埃伦的内心冲突和矛盾,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生的道路上,个人总会从无意识的世界中,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在理性和社会道德的原则下,作出适当的选择。也许在爱情上,他们都是精神世界的失败者,但是,在现实世界和理性世界的约束下,他们明白了仅有爱情是不够的,为了个人的责任和社会的和谐,他们不得不作出正确的选择。
注释:
[1] 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2]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3][4][5][6][7][8] [美]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赵明炜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第 6页、第 35页、第235页、第287页、第278页。
[9] WhartonEdith: , penguin books group 1996, page146.
[10] 谢荣贵:《美国“金字塔”里的女性悲剧——评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第3期。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