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很多高职院校对语文课的开设仍存在异议,语文课的开设充满功利性和形式感。其实,从国家、民族、高职教育、学生现状、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看,高职院校是一定有必要开设语文的。
【关键词】高职 语文 人文 素质 必要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022-02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对是否有必要开设语文类课程意见不一。开与不开,涉及到对语文课的认识问题。大多数的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往往是职业特色重,语文特色却少之又少,使语文课沦为变了形的语文课。语文课的开设,要么是功利性的开设语文课,针对专升本的个别专业开设语文课,希望在极少课时、较短时间段内能针对性的讲解专升本考点;要么是打着公共基础课应该为专业服务的名义,语文课教学内容必须要贴合专业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学生不会写就教写,不会说就教说,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通识性和人文性;甚至有很多职业院校的上层没有人文意识,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语文课根本没有用,基本就没有开设必要,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沦为没有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技工。笔者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语文专业性的功能,认为我们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中,需要讨论的根本不是开不开语文课,而是如何开,真正开好语文,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开设成变形的语文课。本文试从开设语文的必要性着手,谈一谈语文课开设的必要性。
国家当前教育新形势的要求。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两大文件的意见精神,里面提到“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中提到了7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语文学习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我们可以看到习总书记在各大场合引用古诗词,引经据典,就是在率先垂范。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北大率先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因此,我们的高职教育一定不能去中国化。
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是寻找文化认同最本质的要素。一个民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母语里。每一种土著语种,都是一个民族文明承传的载体,失去一种语种就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而语文是与母语教育联系最直接的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学习母语应该是国民的终生义务;美国提出母语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在法国本土举行的国际会议须使用法语或法语同声翻译。那么中国呢,作为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学语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把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独立开来或是对立起来,要明确高职教育仍然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专业课),还应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这里也包括基本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目前出现的高职毕业生高学历、低层次问题,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不强,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质达不到高校毕业生的水平。我们应该全面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于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是技工,更不是培养机器,而应是技能特长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区别于机器的人文素养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必须要开设语文课。
学生现状的必要要求。我们都知道,高职生源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不太好,这也迫切要求开设语文课。随着近年高职生源质量的滑坡,不少高职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达不到高职毕业生的水平,缺乏语文素质导致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欠缺,将会影响到专业课学习的效果。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表现在专业技能上,而且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这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語言表达能力。不少毕业生在谋职面试时就常因为普通话不过关、自我介绍不得要领等原因而落聘。可能有人觉得语文基础能力培养是中学的任务,但是应试教育的语文课也会存在一定弊端,必然造成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培养语文基础能力,这一点我们从目前的人才筛选方式可以看到很多问题,甚至人才筛选时并没有对语文能力方面进行筛选。比如各大职业院校的单招,普遍语文题目过于简单,无法达到语文基础的基本筛选,如果进入大学不学语文,不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单纯的功利性的学专业学技术,只会进入死胡同,学生没有学习和思考能力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科特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大学语文课,主要通过思想内容高尚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这些功能一定是别的学科达不到的;比如选取带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而这样的授课方式,大学以前的语文课可能存在一些局限,不能实施,大学语文便可以更好操作。如学习《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 都是在通过语文这个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将这种学习能力运用到专业课上,才能学地得心应手。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要求。“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形成的内在品质,表现在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教养。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经说过:“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而我们的高职学生的现状引人堪忧,不要说有压力,就是精确都还有很大的距离。素质教育还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能够识别出是非、善恶、美丑,而语文课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去塑造这些能力,因此。没有语文的教育绝不可能是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权美兰,浅谈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林区教学,2009年.
[2]孙雪娇,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
作者简介:
殷婕(1987—),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高职 语文 人文 素质 必要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022-02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对是否有必要开设语文类课程意见不一。开与不开,涉及到对语文课的认识问题。大多数的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往往是职业特色重,语文特色却少之又少,使语文课沦为变了形的语文课。语文课的开设,要么是功利性的开设语文课,针对专升本的个别专业开设语文课,希望在极少课时、较短时间段内能针对性的讲解专升本考点;要么是打着公共基础课应该为专业服务的名义,语文课教学内容必须要贴合专业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学生不会写就教写,不会说就教说,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通识性和人文性;甚至有很多职业院校的上层没有人文意识,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语文课根本没有用,基本就没有开设必要,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沦为没有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技工。笔者从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语文专业性的功能,认为我们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中,需要讨论的根本不是开不开语文课,而是如何开,真正开好语文,而不是流于形式,或者开设成变形的语文课。本文试从开设语文的必要性着手,谈一谈语文课开设的必要性。
国家当前教育新形势的要求。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两大文件的意见精神,里面提到“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中提到了7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语文学习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我们可以看到习总书记在各大场合引用古诗词,引经据典,就是在率先垂范。目前,国内一流大学清华、北大率先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因此,我们的高职教育一定不能去中国化。
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是寻找文化认同最本质的要素。一个民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历史,都深深地蕴藏在他们的母语里。每一种土著语种,都是一个民族文明承传的载体,失去一种语种就意味着断送一种文明。而语文是与母语教育联系最直接的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学习母语应该是国民的终生义务;美国提出母语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在法国本土举行的国际会议须使用法语或法语同声翻译。那么中国呢,作为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不学语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把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独立开来或是对立起来,要明确高职教育仍然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专业课),还应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这里也包括基本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目前出现的高职毕业生高学历、低层次问题,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不强,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质达不到高校毕业生的水平。我们应该全面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于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是技工,更不是培养机器,而应是技能特长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具有区别于机器的人文素养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必须要开设语文课。
学生现状的必要要求。我们都知道,高职生源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不太好,这也迫切要求开设语文课。随着近年高职生源质量的滑坡,不少高职生的基本语文能力达不到高职毕业生的水平,缺乏语文素质导致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欠缺,将会影响到专业课学习的效果。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表现在专业技能上,而且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然这包括书面表达能力和語言表达能力。不少毕业生在谋职面试时就常因为普通话不过关、自我介绍不得要领等原因而落聘。可能有人觉得语文基础能力培养是中学的任务,但是应试教育的语文课也会存在一定弊端,必然造成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培养语文基础能力,这一点我们从目前的人才筛选方式可以看到很多问题,甚至人才筛选时并没有对语文能力方面进行筛选。比如各大职业院校的单招,普遍语文题目过于简单,无法达到语文基础的基本筛选,如果进入大学不学语文,不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单纯的功利性的学专业学技术,只会进入死胡同,学生没有学习和思考能力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只有具有人文素养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学科特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大学语文课,主要通过思想内容高尚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这些功能一定是别的学科达不到的;比如选取带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而这样的授课方式,大学以前的语文课可能存在一些局限,不能实施,大学语文便可以更好操作。如学习《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 都是在通过语文这个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将这种学习能力运用到专业课上,才能学地得心应手。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要求。“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形成的内在品质,表现在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教养。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经说过:“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而我们的高职学生的现状引人堪忧,不要说有压力,就是精确都还有很大的距离。素质教育还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能够识别出是非、善恶、美丑,而语文课正是在学习过程中去塑造这些能力,因此。没有语文的教育绝不可能是真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权美兰,浅谈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林区教学,2009年.
[2]孙雪娇,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
作者简介:
殷婕(1987—),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