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社会,要继续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求知,学会创新。本文着重谈谈物理教學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探究 求知 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人们的各种观念也跟着时代在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如何走进新课程?我从以下四点谈谈这个问题: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端正学习态度
1、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科技发展。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许多物理知识,实际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从生活中的相关物理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寻找物理规律,既可使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世界,保持了学生的兴趣。另外,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科学事件。同时,还应向学生适当地提供前沿领域的专题性科普资料,如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家用电器、航天技术、磁悬浮列车等等,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相关应用。
2、端正教学态度,调整学习心态。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常常在题海中挣扎,因而有的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学。这并不是学生先天不足,相反有的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我认为是因“题海”这种“疲劳战术”引起的。长期如此,学生便会厌学。特别是那些难题,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我们应该尽快纠正这种不良教学方法并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使他们觉得物理好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合理采取措施,转变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为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如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录像、电影,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还要组织学生根据物理知识进行设计和制作,开展游戏活动等。这都可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学习,从中以极愉快的心情获取物理知识,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根本转变。向学生布置作业形式也要多样化(包括动手的、动口的和书面的),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老师应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如:教学《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为此,可将此实验由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探索实验。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对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动一动手。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态),要逐个进行研究会用时过长,一节课的时间难以完成上述任务。因此,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只研究浮力与上述其中三个因素的关系。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既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应尽量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
1、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探究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否则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挫伤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从以下几点考虑:⑴从学生的兴趣出发。⑵选题要小。⑶选择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性价值。⑷注意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
2、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在小组组长带领下认真设计探究方案,并一起动手实践他们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好探究报告,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出意见、发现问题等。如:在教学《电磁感应》一节时,我让学生分组去进行探索实验,看看要产生电磁感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通过实验,学生能找到“电路闭合”和“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这两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然后,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整节课没有教师的包办代替,而是由学生去探索和总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脑、踊跃发言,整节课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磁感应知识,又获得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物理学科的爱好。
四、一题多解,交流合作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观下的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在物理学习中,一题多解的开放性试题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个捷径。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电路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应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有接触不良或报废的,应更换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定是不是电池报废了;有的小组提出可能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学习小组内,组与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的好坏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学生们不仅提出可用伏特表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用别的方法来检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扩展了思维空间,从而完善了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总之,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时常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同学一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对真理进行探求。
(作者单位:535000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中学)
【关键词】探究 求知 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人们的各种观念也跟着时代在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也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应如何走进新课程?我从以下四点谈谈这个问题: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端正学习态度
1、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科技发展。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许多物理知识,实际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从生活中的相关物理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寻找物理规律,既可使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世界,保持了学生的兴趣。另外,还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科学事件。同时,还应向学生适当地提供前沿领域的专题性科普资料,如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家用电器、航天技术、磁悬浮列车等等,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相关应用。
2、端正教学态度,调整学习心态。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常常在题海中挣扎,因而有的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学。这并不是学生先天不足,相反有的天资聪慧。他们之所以觉得难学,我认为是因“题海”这种“疲劳战术”引起的。长期如此,学生便会厌学。特别是那些难题,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信心。我们应该尽快纠正这种不良教学方法并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使他们觉得物理好学,帮助他们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合理采取措施,转变教学方式
1、教学方式要多样化。为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如实验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采用多媒体教学,观看录像、电影,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还要组织学生根据物理知识进行设计和制作,开展游戏活动等。这都可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学习,从中以极愉快的心情获取物理知识,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根本转变。向学生布置作业形式也要多样化(包括动手的、动口的和书面的),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老师应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以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如:教学《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时,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仅凭教材中的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为此,可将此实验由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探索实验。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对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动一动手。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由于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态),要逐个进行研究会用时过长,一节课的时间难以完成上述任务。因此,应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只研究浮力与上述其中三个因素的关系。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即F浮=ρ液gV排。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证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既发挥了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应尽量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
1、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问题。探究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否则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会挫伤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从以下几点考虑:⑴从学生的兴趣出发。⑵选题要小。⑶选择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性价值。⑷注意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
2、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组成探究小组,针对某一问题在小组组长带领下认真设计探究方案,并一起动手实践他们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好探究报告,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相提出意见、发现问题等。如:在教学《电磁感应》一节时,我让学生分组去进行探索实验,看看要产生电磁感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通过实验,学生能找到“电路闭合”和“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这两个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然后,又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整节课没有教师的包办代替,而是由学生去探索和总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脑、踊跃发言,整节课他们的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地掌握了电磁感应知识,又获得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物理学科的爱好。
四、一题多解,交流合作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观下的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而在物理学习中,一题多解的开放性试题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个捷径。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电路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应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有接触不良或报废的,应更换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定是不是电池报废了;有的小组提出可能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正确呢?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学习小组内,组与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的好坏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学生们不仅提出可用伏特表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用别的方法来检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并扩展了思维空间,从而完善了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总之,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时常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同学一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对真理进行探求。
(作者单位:535000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