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程是高校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身体的发展乃至学习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体育教学的核心素养出发,分析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并且探讨了其具体的展开措施。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核心要素;措施
一、核心素养的基础含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各个学科围绕这一形势作出教学思想及方式的改变,故而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改革与创新,也是对现有学科课程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与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是素质教育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即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及综合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教育部根据现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置而提出的一种意义更丰富和目标更全面的培养理念,旨在实现教学效果的改革和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目标理念下,教学方式及内容都不再单一,学生在更加富有趣味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以此促使其素质的创新与完善。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大学校园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群居环境。学生从高中时代过度到大学校园,必定需要身心各方面的调整与适应。而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讲,核心素养的融入,无疑为单调的体育教学灌输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意义,也为锻炼学生的身心素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目标和素材。在教和学的互动环境中,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参与到大学体育课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愉悦身心的同时接收更多体育知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并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自身身心发展的体育训练方案。
(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的锻炼都是其走向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缺一不可。对此,大学体育教学也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理念,为学生授课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概念的理解,自觉提升对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调整自己的兴趣,平衡自己的身心,在多样化的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中提升适应能力。
三、增强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措施
(一)注重学生基础搭建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学阶段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对此,高校应当注重为学生搭建稳健的素质基础,一是要鼓励教学工作者转变教学理念,统一思想,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脱离,迎接素质教育赋予体育课程新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二是要利用课堂转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方式。要注重教学重点的转变,让传统以成绩论高低的考核目标转化为以学习能力论高低的考核标准。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下意识學会自己学习和探索适宜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适当指引学生使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禁止使用过于极端和承受能力以外的锻炼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体育训练成效,促使课堂有效性得到保障。
(二)科学定位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需要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离开了健康的体魄,再完美的灵魂与人格似乎都有缺陷。在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要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的定位,哪些是可以教给学生的,哪些是不能教给学生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弄清楚。同时,每个学生的体格和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具体情况设定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任务,以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就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唯一载体。对此,教师需要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转化角度和思想,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人才为教学指引,引导学生从外到内坚持将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科学设定运动计划,有规律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培养良好的运动意识提供保障。
(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体系的互通性越来越凸显。高校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也具备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教师来讲,也需要结合新型的教育体系改革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和交流工具,让学生在新工具与模式的帮助下,自觉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科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技能,也帮助体育教学获得较佳的成效。当前,不少教师认为掌握运动技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但存在一个弊端,即忽略理论的先导作用,通过讲解体育趣闻轶事,不同体育项目的发展史,技战术技能等都能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其真正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体育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争取把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基础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浩健.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4,4(1):49-49.
[2] 殷征辉. 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浅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5(4):67-69.
[3] 马金凤.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
作者简介:冯波,1966.02,男,汉族,河北高阳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核心要素;措施
一、核心素养的基础含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各个学科围绕这一形势作出教学思想及方式的改变,故而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改革与创新,也是对现有学科课程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主观创造性与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是素质教育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即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及综合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教育部根据现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置而提出的一种意义更丰富和目标更全面的培养理念,旨在实现教学效果的改革和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目标理念下,教学方式及内容都不再单一,学生在更加富有趣味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以此促使其素质的创新与完善。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大学校园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群居环境。学生从高中时代过度到大学校园,必定需要身心各方面的调整与适应。而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讲,核心素养的融入,无疑为单调的体育教学灌输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意义,也为锻炼学生的身心素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目标和素材。在教和学的互动环境中,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参与到大学体育课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愉悦身心的同时接收更多体育知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并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应自身身心发展的体育训练方案。
(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的锻炼都是其走向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缺一不可。对此,大学体育教学也应当结合核心素养的理念,为学生授课的同时,要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价值观等概念的理解,自觉提升对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克服学习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调整自己的兴趣,平衡自己的身心,在多样化的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中提升适应能力。
三、增强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措施
(一)注重学生基础搭建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大学阶段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步骤。对此,高校应当注重为学生搭建稳健的素质基础,一是要鼓励教学工作者转变教学理念,统一思想,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中脱离,迎接素质教育赋予体育课程新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二是要利用课堂转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方式。要注重教学重点的转变,让传统以成绩论高低的考核目标转化为以学习能力论高低的考核标准。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下意识學会自己学习和探索适宜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学习方法,教师要适当指引学生使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禁止使用过于极端和承受能力以外的锻炼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体育训练成效,促使课堂有效性得到保障。
(二)科学定位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需要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离开了健康的体魄,再完美的灵魂与人格似乎都有缺陷。在教学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要对体育课程进行科学的定位,哪些是可以教给学生的,哪些是不能教给学生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弄清楚。同时,每个学生的体格和身体素质都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具体情况设定教学内容,科学安排教学任务,以达到优质教学的目的。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就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唯一载体。对此,教师需要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转化角度和思想,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健康体魄和健全人格的人才为教学指引,引导学生从外到内坚持将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科学设定运动计划,有规律地锻炼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培养良好的运动意识提供保障。
(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当前,教育体系的互通性越来越凸显。高校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也具备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教师来讲,也需要结合新型的教育体系改革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和交流工具,让学生在新工具与模式的帮助下,自觉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科学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习技能,也帮助体育教学获得较佳的成效。当前,不少教师认为掌握运动技巧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但存在一个弊端,即忽略理论的先导作用,通过讲解体育趣闻轶事,不同体育项目的发展史,技战术技能等都能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其真正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体育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争取把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好基础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浩健.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 当代体育科技,2014,4(1):49-49.
[2] 殷征辉. 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浅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5(4):67-69.
[3] 马金凤.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2).
作者简介:冯波,1966.02,男,汉族,河北高阳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