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楚煊等
【摘 要】
:
【出 处】
:
孩子
【发表日期】
:
2009年4期
其他文献
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触动非常大。其中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最喜欢我了,一看见我就朝我笑。”另一个小女孩说:“老师也最喜欢我,她也看见我就笑。”说完两个孩子相互抱着,开心地笑起来。我站在她们身后,感动极了。我没想到老师的一个微笑,会使这两个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爱,并由此而爱着老师。 其实,发自内心的微笑是具有巨大的能量的。对孩子们来说,老师的微笑是鼓励,是赞许,是宽容。当孩子遇
我们已经世俗到了认为只有那些可以为人生带来名利和前途的东西才是才艺。孩子,幸好有你们,教我们认识到,根据现有条件发挥了自身特点的才能,就是属于自己的“独特才艺”。 儿子一出生,我们就对他寄予了厚望,从2岁起就开始给他报了钢琴班、奥数班、绘画班、书法班,识字班,以防错过发掘天赋的机会。可儿子却很不争气,对哪一样都没有兴趣。在做过种种努力之后,我们彻底放弃了天才儿子的培养,给他报了最普通的幼儿园
女儿刚上小学,我第一次去开家长会时,老师说学校开设了特色教学课程——背诵经典,第一步计划是背诵《论语》。我以前在许多家教杂志中了解过这种学习方法,对孩子语文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增强记忆力作用都很大。从学校出来,我就给孩子买了一本字体大、有拼音的《论语》,方便孩子阅读。回家路上,我给孩子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和《论语》,增加孩子的重视和兴趣。 兴致勃勃的孩子回家就翻开书,借着拼音念起第一条:“子曰:
女儿亚莉很爱幻想,经常一个人坐在桌子边,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我问她在做什么,她只是笑笑说:“我在做我的幻想游戏。”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在意,但是渐渐地,我就发现她的幻想游戏似乎做得太多了。 有一天,我透过厨房的窗子,看到亚莉在家门口的公交车站等汽车,可是车都来了,她还站在原地没有动。我连忙跑过去,问她怎么不上车,那时候车已经开走了。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才走神了,没有注意车来了。”我问她在想什么
一个女孩问妈妈:“那个小朋友的皮肤怎么是白色的啊?”妈妈说:“因为他是个美国人。”女儿又问:“美国人是什么人啊?为什么美国人的皮肤就白呢?”妈妈吞吞吐吐地说:“美国人就是……” 这段母女之间的对话,表面上显得平淡无奇,实际上反映了种族差异。换句话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去感知和认识整个世界。遗憾的是,培养孩子的国际观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和家长应有的注意。 所谓国际观,也就是国际意识、全
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子女乖巧听话,按照设计好的路线成功成才,但现实中孩子的表现往往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你会如何处理? 情景一: 孩子在客厅厨房来回乱跑,玩具扔了一地。 妈妈: “你看你整天疯个不停,再这么调皮捣蛋,妈妈就不要你了。” 分析: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并不会因大人的喜好而改变。当孩子调皮捣蛋甚至无理取闹时,我们可以劝戒、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训斥
在韩国、日本与我国的台湾地区,年轻父母对传统年俗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尤其是韩国人,他们认为过新年一系列优雅而繁琐的仪式,是传承东方人尊老爱幼的思想,强化家族凝聚力,对孩子进行传统教育的好契机。国家越是现代化,年轻一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深,就越不能放弃传统节日的仪式感,这是民族之根。 相比而言,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年俗教育”可以让孩子体味到传统文化之根,体味到三代同堂或四世同堂的其乐融融的亲情
儿子出生后,我和妻子尽力给他创造富足的生活,不让他在物质上受一点委屈。他就读的幼儿园和小学,是市里各项设施和条件最好的,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是在家里有求必应的心肝宝贝。因此,刚上小学的儿子对这个世界,总是觉得单一性的美妙,认为所有美好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偶尔在街上看到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也会学着一些大人的口吻说:“都是骗人的。” 一天晚上,电视里播出了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渴望走出大山、继续学习的访谈。
●原著/[美]凯·詹森·麦克瑞 编译/李荷卿 那是在20世纪50年代乔治亚州中部的一个农业小镇,我们家在市区的主要商业街拥有一个服装店,父亲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打理着他的生意。 有时候,一位“天使”会来到店里。父亲是位心肠极好的人,会给那位衣衫褴褛的“天使”购买一些食物,让他美美地饱餐一顿,然后再进行一次友好的、鼓舞人心的谈话。 爸爸是这样对他的孩子们解释他的“天使”理论的:“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