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子女乖巧听话,按照设计好的路线成功成才,但现实中孩子的表现往往与我们的预期相去甚远。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你会如何处理?
情景一:
孩子在客厅厨房来回乱跑,玩具扔了一地。
妈妈: “你看你整天疯个不停,再这么调皮捣蛋,妈妈就不要你了。”
分析: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并不会因大人的喜好而改变。当孩子调皮捣蛋甚至无理取闹时,我们可以劝戒、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训斥、打骂甚至情感否定,也许能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但也会使孩子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甚至认为父母不喜欢他,从而产生自闭心理,影响亲子感情。
建议:对于好动贪玩的孩子,父母不要期望短时间内就能让他静下来,可以考虑多给他玩些需要安静思考的游戏或玩具,比如猜脑筋急转弯和玩魔方、堆积木等;或者和孩子一起进行“背儿歌”等亲子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考虑把孩子主要活动区域的墙壁颜色换成蓝色、灰色等冷色调,研究表明,这对于抑制过于亢奋的孩子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情景二:
孩子正在写作业,父亲凑过来看,发现孩子的字写得十分难看。
父亲:“你看看你写的字多难看,像画符似的!”
分析:不当面羞辱孩子,是父母需要坚持的原则。如果像上述案例中的父亲一样,虽然说的是实情,但这样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对自己作出“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等否定性的消极暗示。久而久之便会缺乏基本的自信,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从而产生“评价综合症”。
建议:孩子没做好,安慰他慢慢来,鼓励他找到改进的方法。就像孩子写不好字,父母可以采取“缺点中找优点”的办法,从中挑选出写得稍微好点的字,告诉他:“要是其它的字像这几个字一样漂亮就好了!”然后鼓励孩子一笔一划慢慢写,争取把所有的字写工整,或者给孩子买字帖练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依赖别人的评价,而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
情景三:
父亲:“看看你,练了这么久,还连个音阶都弹得断断续续,白白枉费我花钱给你买这么昂贵的钢琴!”
孩子:“我就不喜欢弹钢琴嘛!”
分析:如今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不管孩子是否喜欢,硬是要求孩子学这练那,以为只要花钱买好的设备、请有名的辅导老师,孩子就能培养成为音乐家、绘画家。其实,这种不顾及孩子“消化”能力的“填鸭式”教育,注定最终只能让家长失望。
建议: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喜好。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自己选择参加什么兴趣班,然后帮助他巩固和加强这项兴趣。还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少儿才艺表演的现场活动,激发孩子的参与欲望,在孩子“我想”的时候,激励孩子“我学”,从而让孩子“我能”,最终将孩子的喜好转化成特长。
教育感言
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时,许多父母采取的可能就是上述情境中的做法。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年龄阶段性的特征,以其他孩子或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其实,教育孩子也要寻求“双赢”——既要让父母满意,也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喜好,寻求这两者的结合点,让孩子在鼓励和肯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情景一:
孩子在客厅厨房来回乱跑,玩具扔了一地。
妈妈: “你看你整天疯个不停,再这么调皮捣蛋,妈妈就不要你了。”
分析: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并不会因大人的喜好而改变。当孩子调皮捣蛋甚至无理取闹时,我们可以劝戒、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训斥、打骂甚至情感否定,也许能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但也会使孩子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甚至认为父母不喜欢他,从而产生自闭心理,影响亲子感情。
建议:对于好动贪玩的孩子,父母不要期望短时间内就能让他静下来,可以考虑多给他玩些需要安静思考的游戏或玩具,比如猜脑筋急转弯和玩魔方、堆积木等;或者和孩子一起进行“背儿歌”等亲子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考虑把孩子主要活动区域的墙壁颜色换成蓝色、灰色等冷色调,研究表明,这对于抑制过于亢奋的孩子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情景二:
孩子正在写作业,父亲凑过来看,发现孩子的字写得十分难看。
父亲:“你看看你写的字多难看,像画符似的!”
分析:不当面羞辱孩子,是父母需要坚持的原则。如果像上述案例中的父亲一样,虽然说的是实情,但这样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对自己作出“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等否定性的消极暗示。久而久之便会缺乏基本的自信,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从而产生“评价综合症”。
建议:孩子没做好,安慰他慢慢来,鼓励他找到改进的方法。就像孩子写不好字,父母可以采取“缺点中找优点”的办法,从中挑选出写得稍微好点的字,告诉他:“要是其它的字像这几个字一样漂亮就好了!”然后鼓励孩子一笔一划慢慢写,争取把所有的字写工整,或者给孩子买字帖练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依赖别人的评价,而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
情景三:
父亲:“看看你,练了这么久,还连个音阶都弹得断断续续,白白枉费我花钱给你买这么昂贵的钢琴!”
孩子:“我就不喜欢弹钢琴嘛!”
分析:如今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不管孩子是否喜欢,硬是要求孩子学这练那,以为只要花钱买好的设备、请有名的辅导老师,孩子就能培养成为音乐家、绘画家。其实,这种不顾及孩子“消化”能力的“填鸭式”教育,注定最终只能让家长失望。
建议: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个性喜好。家长可以考虑让孩子自己选择参加什么兴趣班,然后帮助他巩固和加强这项兴趣。还可以带孩子多参加一些少儿才艺表演的现场活动,激发孩子的参与欲望,在孩子“我想”的时候,激励孩子“我学”,从而让孩子“我能”,最终将孩子的喜好转化成特长。
教育感言
当孩子的表现达不到家长的预期时,许多父母采取的可能就是上述情境中的做法。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年龄阶段性的特征,以其他孩子或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其实,教育孩子也要寻求“双赢”——既要让父母满意,也要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喜好,寻求这两者的结合点,让孩子在鼓励和肯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