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澄静就是彻底地与世隔绝,那么我们的教育生涯将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任何天才都不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然而,在我们整日地忙碌中,连一点保持自我积极反思的澄静空间都不复存在的话,那又将怎样呢?
试看今日教坛,乃繁华之盛会。在我们的新课程运动中,充斥着多少表面式的合作。各种培训观摩活动风起云涌,个人成长的科研沙龙波澜壮阔,大型的新课程研讨会铺天盖地。成千上万的教师加入了追星的行列——“师星”窜红(特级教师中的“明星”),到处“演”课,好不热闹。过度的热闹,使广大的教师失却了古典的心境,淹没于集体的失语中。集体的扩张往往是自我萎缩的灾难。受制于集体的挤压,自我只能成为侏儒。没有了自我发展的绿色沉静必定是一种悲剧,教师专业成长的悲剧。
我一直相信,教育教学,是个内在的事业,需要内在的神韵与智慧,需要我们在冷静的沉思中、客观的审查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清场、自我调整。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教育生活以更多的不确定性,于是我们时常要拐弯,要爬坡,甚至还要回头。需要我们每日都要有相当的时刻,能够保持内心的澄静——宁静的思考与追问,本我的寻觅与探究。思想者都处于一种澄静的生命状态。没有澄静相伴的人生是浅薄的。因为没有澄静便没有灵明细腻与超越。自己的路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走。
另外,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我们只是朦胧地找到了大体的方向而已。对于自己,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可重复的孩子来说,我们无法克隆别人的课堂经营策略来应对一切,应对所有的学生。我们需要梳理本我的个别化问题,我们需要沉思,在沉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自己去澄静地思索,才有个性,才有明敏的理性的价值判断,才会找到最佳的方案路径。
我们应该清淡生活,简约生活,为本我的澄静做减法。作为教师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总有那么多被迫而为、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我们不该总是在一味地给自己做加法,而应该竭力为每天的工作安排多做减法,给心灵放假。于是,我们应该每天花十分钟审查当日的工作计划——清洗芜杂,设定孤独。我们理应追求一种单纯的生活。千万不要把工作日程安排得太满太满。得留下一点自由活动时间,好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如此,我们有了辽阔广袤的心空,才会有丰富明敏的精神生活,我们的成长之树才能常青。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进行最精细的扫描,才能做最细腻的打磨。教育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粗糙,我们要多想想前进的正确方向,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更好的设计。不要认为整天地忙碌就是敬业,你马不停蹄地往前冲,就会成为堂·吉诃德式的可笑而可悲的人物。该是清空我们生活的时候了。让我们少一些舞台上的表演,不要更多地成为所谓讲座、赛课永远的主角、耀眼的明星;不要成为万金油,好像什么事都离不开你似的。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恬静。为了有咀嚼生活的机会、精致生活的机会,为了不让心灵窒息,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段空白,一段澄静。
我们应该守望阅读,守望写作,为澄静注能量。守望澄静,我们更多地也是在守望阅读、守望写作。和读写同行,将为澄静注入能量,释放澄静的醇香气息,提升澄静的人生品质。读书使人神清。我们的澄静之旅应该是书的征服之旅。我们捧书阅读,是澄静的,但更是充实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的创生都离不开专业阅读。我们必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专业学习,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晨读,在交流回响中,在不断地探究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建构并持续发展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库,同时有效地将个人的课程经验转化为课程思想,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反省与提高自身的基础。写作使人沉思。我们的澄静之旅还应该是写作的长征路。每天都要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一辈子的习惯。夜深人静,冬雪纷飞,我们在灯下敲击键盘,撰写论文,是孤独的,但更是快乐的。忍住澄静的“甜”,我们与自己倾心交谈,澄静就在润物细无声中醇厚了我们教育思想的浓度,提升了我们教学生命的高度。对关键的教学事件,加以定格,我们存储了发展的能源;对于成功的案例,加以提升,我们丰盈了实践的智慧;对于教学的失误,加以剖析,我们发现了崭新的路径。如此,我们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专业发展境界。
我们应该暂忘校园,暂忘教事,喧嚷中求澄静。校园是纷繁热闹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事务也是操心不完的。我们要学会闹中取静。在静观默察、忘乎周遭中寻找自我。行走于校园,我们可以适时地保持沉思的状态,保持个人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理性边界;实现一种有益的隔离,把自己的心灵和思绪安置在远离喧嚣的地方,让宁静过滤繁杂,让思索牵出真理。我们有了固定的静心独处、自我审视的时间,心路才不会被迷雾遮住。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生命的警觉。机械性的工作,常常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麻木与沉醉,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智慧浓度与艺术含量。所以,工作的每一天,我们都要有一段时间从喧闹与繁杂中逃离,跳出“庐山”、跃上“高层”,去审视我们的工作: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行进路线?我的教育个性有没有流失?有没有陷入机械惯性式的死板运作的怪圈?我们培养的学生,他们身上确有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明敏地清点课堂、透彻地盘点自我。
我们应该深夜独处,静坐观心,放飞思想之翼。“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夜深人静,心底无拘无束,思潮可以尽情涌流,是自我反思的最佳时机,是最具发展价值的澄静期。约会宁静,约会夜晚,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与渴望。万籁俱寂的时刻,我们对隐含于自己日常专业行为背后的教育信念予以价值澄清,对自我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自己的职业能力加以沉静审视,建立自我剖析档案。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通过写教学札记、回观教学摄像、记录关键事件,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对话;反思教育事件价值,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如此我们对那些公众默认的潜规则进行批判与审查,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发现,大胆而审慎地打破教育的神像,才能保证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在真实的教育世界中开发新的有用的课程。
我们珍视绿色澄静,因为它是个人成长的维生素,因为我们的教师团队中弥漫着巴尔特心态。在功利的挤压和机械的磨损中,广大教师缺失了坚守的毅力、执着的恒心。老师们依旧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从容的心态去对课程的新事件进行深入地探究。我们许多教师的个性思维正在扁平化、边缘化。缺少个人的思想,没有丰厚的个人行动发展理论库,就会缺失个人价值判断的坐标与根基。而没有了思想的土壤与根系,对于理想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把握缺乏成熟的哲学指引,自然就只能成为浅薄的浮萍、柔弱的芦苇,“闻风而动”,东倒西歪;成为因循守旧的鹦鹉,随声附和,亦步亦趋。看来,我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列车已经到了拐弯的时候了,该是我们给它注入“绿色澄静”动力时候了。
试看今日教坛,乃繁华之盛会。在我们的新课程运动中,充斥着多少表面式的合作。各种培训观摩活动风起云涌,个人成长的科研沙龙波澜壮阔,大型的新课程研讨会铺天盖地。成千上万的教师加入了追星的行列——“师星”窜红(特级教师中的“明星”),到处“演”课,好不热闹。过度的热闹,使广大的教师失却了古典的心境,淹没于集体的失语中。集体的扩张往往是自我萎缩的灾难。受制于集体的挤压,自我只能成为侏儒。没有了自我发展的绿色沉静必定是一种悲剧,教师专业成长的悲剧。
我一直相信,教育教学,是个内在的事业,需要内在的神韵与智慧,需要我们在冷静的沉思中、客观的审查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清场、自我调整。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教育生活以更多的不确定性,于是我们时常要拐弯,要爬坡,甚至还要回头。需要我们每日都要有相当的时刻,能够保持内心的澄静——宁静的思考与追问,本我的寻觅与探究。思想者都处于一种澄静的生命状态。没有澄静相伴的人生是浅薄的。因为没有澄静便没有灵明细腻与超越。自己的路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走。
另外,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我们只是朦胧地找到了大体的方向而已。对于自己,对于不同的班级、不可重复的孩子来说,我们无法克隆别人的课堂经营策略来应对一切,应对所有的学生。我们需要梳理本我的个别化问题,我们需要沉思,在沉思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自己去澄静地思索,才有个性,才有明敏的理性的价值判断,才会找到最佳的方案路径。
我们应该清淡生活,简约生活,为本我的澄静做减法。作为教师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总有那么多被迫而为、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我们不该总是在一味地给自己做加法,而应该竭力为每天的工作安排多做减法,给心灵放假。于是,我们应该每天花十分钟审查当日的工作计划——清洗芜杂,设定孤独。我们理应追求一种单纯的生活。千万不要把工作日程安排得太满太满。得留下一点自由活动时间,好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如此,我们有了辽阔广袤的心空,才会有丰富明敏的精神生活,我们的成长之树才能常青。我们对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进行最精细的扫描,才能做最细腻的打磨。教育教学最忌讳的就是粗糙,我们要多想想前进的正确方向,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更好的设计。不要认为整天地忙碌就是敬业,你马不停蹄地往前冲,就会成为堂·吉诃德式的可笑而可悲的人物。该是清空我们生活的时候了。让我们少一些舞台上的表演,不要更多地成为所谓讲座、赛课永远的主角、耀眼的明星;不要成为万金油,好像什么事都离不开你似的。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恬静。为了有咀嚼生活的机会、精致生活的机会,为了不让心灵窒息,我们要为自己留一段空白,一段澄静。
我们应该守望阅读,守望写作,为澄静注能量。守望澄静,我们更多地也是在守望阅读、守望写作。和读写同行,将为澄静注入能量,释放澄静的醇香气息,提升澄静的人生品质。读书使人神清。我们的澄静之旅应该是书的征服之旅。我们捧书阅读,是澄静的,但更是充实的。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的创生都离不开专业阅读。我们必须以古典的心情对待专业学习,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晨读,在交流回响中,在不断地探究阅读专业书籍的过程中,建构并持续发展个人的专业实践理论库,同时有效地将个人的课程经验转化为课程思想,并将其作为进一步反省与提高自身的基础。写作使人沉思。我们的澄静之旅还应该是写作的长征路。每天都要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一辈子的习惯。夜深人静,冬雪纷飞,我们在灯下敲击键盘,撰写论文,是孤独的,但更是快乐的。忍住澄静的“甜”,我们与自己倾心交谈,澄静就在润物细无声中醇厚了我们教育思想的浓度,提升了我们教学生命的高度。对关键的教学事件,加以定格,我们存储了发展的能源;对于成功的案例,加以提升,我们丰盈了实践的智慧;对于教学的失误,加以剖析,我们发现了崭新的路径。如此,我们将进入一个日臻完美的专业发展境界。
我们应该暂忘校园,暂忘教事,喧嚷中求澄静。校园是纷繁热闹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事务也是操心不完的。我们要学会闹中取静。在静观默察、忘乎周遭中寻找自我。行走于校园,我们可以适时地保持沉思的状态,保持个人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理性边界;实现一种有益的隔离,把自己的心灵和思绪安置在远离喧嚣的地方,让宁静过滤繁杂,让思索牵出真理。我们有了固定的静心独处、自我审视的时间,心路才不会被迷雾遮住。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保持一种生命的警觉。机械性的工作,常常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麻木与沉醉,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智慧浓度与艺术含量。所以,工作的每一天,我们都要有一段时间从喧闹与繁杂中逃离,跳出“庐山”、跃上“高层”,去审视我们的工作:前行的方向是否正确,有没有更好的行进路线?我的教育个性有没有流失?有没有陷入机械惯性式的死板运作的怪圈?我们培养的学生,他们身上确有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明敏地清点课堂、透彻地盘点自我。
我们应该深夜独处,静坐观心,放飞思想之翼。“心灵的灯,在寂静中光明,在热闹中熄灭。”夜深人静,心底无拘无束,思潮可以尽情涌流,是自我反思的最佳时机,是最具发展价值的澄静期。约会宁静,约会夜晚,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与渴望。万籁俱寂的时刻,我们对隐含于自己日常专业行为背后的教育信念予以价值澄清,对自我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自己的职业能力加以沉静审视,建立自我剖析档案。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为实践反思。通过写教学札记、回观教学摄像、记录关键事件,经常与自我保持专业对话;反思教育事件价值,提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如此我们对那些公众默认的潜规则进行批判与审查,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发现,大胆而审慎地打破教育的神像,才能保证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在真实的教育世界中开发新的有用的课程。
我们珍视绿色澄静,因为它是个人成长的维生素,因为我们的教师团队中弥漫着巴尔特心态。在功利的挤压和机械的磨损中,广大教师缺失了坚守的毅力、执着的恒心。老师们依旧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没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从容的心态去对课程的新事件进行深入地探究。我们许多教师的个性思维正在扁平化、边缘化。缺少个人的思想,没有丰厚的个人行动发展理论库,就会缺失个人价值判断的坐标与根基。而没有了思想的土壤与根系,对于理想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把握缺乏成熟的哲学指引,自然就只能成为浅薄的浮萍、柔弱的芦苇,“闻风而动”,东倒西歪;成为因循守旧的鹦鹉,随声附和,亦步亦趋。看来,我们的个人专业成长列车已经到了拐弯的时候了,该是我们给它注入“绿色澄静”动力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