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默读是一种适应性最强、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语文和其他学科都普遍采用的方式,如何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并在默读中领悟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呢?本文认为,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默读的有效性是默读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默读;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默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阅读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相悖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默读的兴趣
首先,默读要不出声、不指读。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开始学习默读阶段,常常是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它们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意思。语文人版版在二年级下学期设置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等四篇选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会默读,这为今后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二年级下册就要开始逐步地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求不指读,注意训练学生视读的广度,留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释放一个默默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读“动”文本,在读中形成的感悟才会最真实、最独特。
其次,要培养广泛而稳定的默读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让学生从社会实践、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和成功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对各种知识产生了好奇感和求知欲,默读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兴趣,还可以在平时让学生跟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同时阅读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比比看谁在较短的时间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尊重学生感受,突出阅读的个性化
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认为:“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因此,默读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许他们的感受会违背作品的主旨,但这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有时还可能是创造的萌芽。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有的学生说:司马光砸缸砸伤小朋友怎么办?学习《乌鸦喝水》时,有的同学认为乌鸦并不聪明,它没有想到用吸管等等。这些认识显然与作品的本意不一致,但确确实实是学生的独特感受,而且有合理的因素,蕴含着创造意识。所以我们要尊重、呵护这些意见,即使对一些不太正确的感受,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耐心诱导,以理服人,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新“课标”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课时,老师不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去讲解,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沿着“得到猫”跟“送猫”两条线充分默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卡罗尔和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友善,从而得出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这一主题。
三、读思写结合,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与思结合的方法。如朱熹的“熟读精思”,韩愈的“提要勾玄”等,都特别提倡发展思维能力,当前许多教师会采用划重点、作标记等方法,都是促进儿童读与思相结合。笔者认为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技巧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以下两点:
首先,要读思结合,要认真地读书,仔细地思考。默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所以默读时不能漫不经心,不能对字、词、句的理解模棱两可;不可仅仅停留于课文内容肤浅表面的了解而不求深入。在默读时,要认真听清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边读边想,这样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默读,才能精神集中,达到预期的默读效果。对于一时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多看几遍,联系上下文多想一想,只有这样做,收效才大,对文章的理解才深。古语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其次,要读写结合,多多动笔练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读书的一个好习惯,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拿出笔来在文中画下各种的记号,可以是自己读懂的,也可以是自己不明白的,亦或是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每次默读文章都有目的,有收获。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教师对学生的默读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你不明白的句子或是你最喜欢的句子。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就有了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默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学生通过默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和情节产生了想法,可将这些想法写在书上,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文,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要求:伊琳娜听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这样,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又培养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总之,默读是一种能力,与朗读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只有将默读与朗读有机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默读的快乐。“非宁静无以致远”,默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存的技巧,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每一个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周红英著.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第9期
[3]吴玲著.给默读来些伴侣——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默读例谈[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第5期
[4]裴瑞英著.“热闹”课堂“默读缺失”现象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第8期
【关键词】默读;阅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对默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阅读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相悖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默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默读习惯的特殊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更加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和默读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默读的兴趣
首先,默读要不出声、不指读。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开始学习默读阶段,常常是小声读、嘴唇不停地动。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它们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意思。语文人版版在二年级下学期设置了《卡罗尔和她的小猫》等四篇选读课文,要求学生学会默读,这为今后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二年级下册就要开始逐步地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求不指读,注意训练学生视读的广度,留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释放一个默默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学生读通、读懂、读“动”文本,在读中形成的感悟才会最真实、最独特。
其次,要培养广泛而稳定的默读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让学生从社会实践、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和成功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学生对各种知识产生了好奇感和求知欲,默读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兴趣,还可以在平时让学生跟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同时阅读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比比看谁在较短的时间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二、尊重学生感受,突出阅读的个性化
霍拉勃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中认为:“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因此,默读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许他们的感受会违背作品的主旨,但这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有时还可能是创造的萌芽。如学习《司马光》一课,有的学生说:司马光砸缸砸伤小朋友怎么办?学习《乌鸦喝水》时,有的同学认为乌鸦并不聪明,它没有想到用吸管等等。这些认识显然与作品的本意不一致,但确确实实是学生的独特感受,而且有合理的因素,蕴含着创造意识。所以我们要尊重、呵护这些意见,即使对一些不太正确的感受,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耐心诱导,以理服人,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
新“课标”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一课时,老师不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去讲解,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沿着“得到猫”跟“送猫”两条线充分默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卡罗尔和人们之间的关爱和友善,从而得出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地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这一主题。
三、读思写结合,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与思结合的方法。如朱熹的“熟读精思”,韩愈的“提要勾玄”等,都特别提倡发展思维能力,当前许多教师会采用划重点、作标记等方法,都是促进儿童读与思相结合。笔者认为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技巧时,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以下两点:
首先,要读思结合,要认真地读书,仔细地思考。默读的目的在于理解,所以默读时不能漫不经心,不能对字、词、句的理解模棱两可;不可仅仅停留于课文内容肤浅表面的了解而不求深入。在默读时,要认真听清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边读边想,这样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默读,才能精神集中,达到预期的默读效果。对于一时难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多看几遍,联系上下文多想一想,只有这样做,收效才大,对文章的理解才深。古语有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处多默读,这样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其次,要读写结合,多多动笔练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读书的一个好习惯,让学生在默读课文时,拿出笔来在文中画下各种的记号,可以是自己读懂的,也可以是自己不明白的,亦或是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每次默读文章都有目的,有收获。如: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教师对学生的默读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你不明白的句子或是你最喜欢的句子。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就有了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默读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学生通过默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和情节产生了想法,可将这些想法写在书上,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文,教师可以在学生反复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要求:伊琳娜听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后,会说些什么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这样,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又培养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总之,默读是一种能力,与朗读殊途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只有将默读与朗读有机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默读的快乐。“非宁静无以致远”,默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存的技巧,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每一个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周红英著.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第9期
[3]吴玲著.给默读来些伴侣——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默读例谈[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7第5期
[4]裴瑞英著.“热闹”课堂“默读缺失”现象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