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也逐渐增强,愈发不愿意离开家人身边。但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离别,妈妈要上班、爸爸要出差……大人总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这时,如何让小小年纪的孩子学会面对分离,战胜依恋就成了父母首要解决的问题。 Step 1:离别前的准备 提前使孩子的心理有准备,平时注重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父母在平时应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不可对孩子过冷或过热。孩子对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也逐渐增强,愈发不愿意离开家人身边。但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离别,妈妈要上班、爸爸要出差……大人总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这时,如何让小小年纪的孩子学会面对分离,战胜依恋就成了父母首要解决的问题。
Step 1:离别前的准备
提前使孩子的心理有准备,平时注重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父母在平时应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不可对孩子过冷或过热。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体验离别,会使依恋受阻,产生分离焦虑,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应该在离别前就告诉孩子什么时候会离开、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等,让孩子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
充分利用游戏、童话故事或动画片中有关离别的内容适时教育孩子。
游戏、童话故事以及动画片中通常都会有一些关于离别的情景,父母在陪同孩子观看时,应抓住这个机会,把游戏和童话等作为教育孩子的切入点,让孩子在虚拟的世界中感受和认识离别,再将这种理智慢慢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Step 2:离别时的疏导
离别不需回避孩子,让孩子学会直面离别。
有些父母为避免离开时孩子哭闹的追赶,往往选择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离开。这种做法其实很不恰当,孩子此时的哭闹追赶可能是因为害怕失去安全保护的焦虑,或是对爱的需要的一种表现。这种需要是本能,也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偷偷离开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迫与父母分离,要避免这种伤害就必须让孩子确信这种危机并不存在。只有让孩子直面这种现实,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爱护仍然存在,才能克服离别时的焦虑。
了解孩子各年龄阶段的情绪特征,引导他走出不愉快的心情。
儿童在情绪、情感的表现方式上,具有明显的易冲动、易变换、易受感染、易外露的特点。孩子的喜怒哀乐通常都会写在脸上,很容易让人发现他们情绪的变化。细心的家长察觉到孩子情绪上的变化时,应怀着理解与宽容的心态,应避免以成人的观念来要求孩子,若强行干涉孩子的行为,如用大吼来扼制孩子的哭闹,或干脆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不予搭理等,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因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而产生心理疾病或形成不良性格。如果无法制止孩子此时的情绪激动,可设法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如给他喜爱的糖果或画册等。如仍然无法达到效果,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虽然很心疼你,但这也不可能让妈妈留下,因为妈妈必须去上班,不用害怕,妈妈不久就会回来的。”只要孩子明白了哭闹无效,下次离开时他就不会如此了。
Step 3:离别后的安抚
化解孩子的心结,用轻柔的安抚使孩子理解大人。
当家庭中有一方要离开孩子一段时间时,留守家中的一方就要注意做好孩子的安抚工作。一定要及时让孩子明白离别并不等于永远的离开,让孩子确信父母都是爱他的,这一点可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真实和坦率能化解孩子的心结,而压制则只会使焦虑增大。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他解开心结,以及告诉他爸爸妈妈必须离开的原因。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加强孩子应对离别的心理适应能力。
如果仍感到孩子有悲伤情绪,可为孩子提供可发泄或转移其情绪的出口,比如通过游戏、画画、讲故事或其他活动来摆脱这种消极的情绪。最好是由在家的父亲或母亲陪着,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对家的信赖,直到孩子主动去从事其他活动为止。
总之,父母要在忽视与迁就间寻求一种巧妙的平衡,若能在理解孩子基础上加以合理的引导,“离别”也能成为帮助孩子心理成长的契机。
其他文献
●原著/ [美]马蒂·艾伯邦恩 编译/李荷卿 儿子杰出生后不久,妻子被派往外地工作,我也忙于工作,很少回家陪孩子。我把儿子交给保姆照顾,在他2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幼儿园,基本上每天都由保姆接送。 从那以后,我不断听到保姆说,杰这天又在幼儿园咬了莎拉或是莫比;杰又把某个艺术画框打翻在地,诸如此类。总之,从保姆的口中,我知道杰非常顽劣。于是,在听到这些后,我就会把他叫到面前,大声地训斥他几句
我报读了韩语学习班,给我们上课的金老师来自首尔,在和她这两年的接触中,不但让我在语言方面有所进步,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带给我很多触动。 长幼有序的道德教育 金老师有一对子女,第一次见到他们时是在一个饭局上。我认为自己年龄稍长,应该大方主动地和孩子们打招呼,以消除他们见到“外国人”的陌生感。谁知我的主动问好令两个小朋友顿时紧张起来,虽然年龄尚幼,但他们竟对我弯腰呈九十度鞠躬回礼,如此大
孩子“窝里横”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窝里治”。怎样才能纠正孩子蛮横霸道的不当行为,将其改造成家里家外都一致的乖孩子呢? 避免过度溺爱 家长要改变自身过度溺爱和保护孩子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宽严相济,耐心教育,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平时应避免对孩子过度保护,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做,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提醒家长:由于孩子一直是被大人帮着
专家简介:张梅玲,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9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室。4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思维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参与的课题组1979~1989年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研究成果在1989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首届“双文明建设标兵”荣誉称号。2004年荣获首届朱智贤心理学奖。
典型案例: 迪迪聪明、活泼,学习成绩很好,爸妈觉得脸上很有光,对他十分娇惯。渐渐地,迪迪爸妈发现儿子不太懂礼貌:乘电梯经常横冲直撞、不会说“谢谢”、见人不会主动打招呼等等。然而他们对这些都没放在心上,认为男孩子大大咧咧没关系。前天迪迪爸妈带儿子参加一个正式晚宴,迪迪坐没坐相,别人还没入席,他就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无人地吆喝服务生要可乐,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夹,等到上龙虾这道菜时,因为是他最爱吃的
下班回到家,我热得满头大汗,正好看到桌上有一瓶饮料,于是顺手拿起来就喝。7岁的女儿见状,一把夺过我手中的饮料,气哼哼地说:“谁让你喝的,这是我的饮料。”然后不依不饶地哭着让我赔,任我怎么哄都无济于事。顷刻间,我的心像被针尖猛地刺了一下,生疼生疼的。女儿怎么会变得如此自私呢?我不寒而栗。 过后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女儿之所以变得自私,都是我和爱人过分溺爱、娇纵的结果。女儿是家里的独苗,我俩把全部的爱都
我们本次拿到的试驾车是搭载1.2T引擎的雷凌燃油版车型,官方标号为185T。TNGA架构的产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外观设计上整车的视觉重心更低,车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这张“大嘴”,在中央进气格栅的设计上可以明显看出,设计师利用横向线条营造出向中间聚拢的趋势,从而让大家把眼光的重点落到丰田标上,这就是丰田家族最新版本的设计语言——Keen Look。沿着面积巨大的进气格栅往两边延伸的大灯采用
目前挑食、偏食的孩子越来越多,许多父母忧心忡忡,苦于难觅预防矫正方法。下面就谈谈孩子挑食、偏食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方法。 有关食欲的知识 偏食挑食说到底就是食欲出了问题。那么食欲是怎么回事呢? 食欲是指进食前或进食时对食物的愉快感觉,是人对食物的欲望。是食欲决定着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食欲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现象。人们应该了解的是: 味觉的基础——味蕾 人吃东西能品尝出酸、甜、苦
这次活动的名称叫做“性能试炼场”,顾名思义为测试车辆的性能、操控,体验主要分为直线加速/ 制动、连续弯道和麋鹿测试等环节。由于我们这次试驾的P7还不是最终量产交付的状态,软件更新速度远远高于整车硬件,所以这批试驾车的软件版本与最终交付状态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没有体验到小鹏P7在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方面的功能。 在首先进行的连续弯道和绕桩环节中,我们主要体验的是车辆在转向时灵敏性与指向性,以及悬架的支
开讲专家:关鸿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 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家庭教育学》、《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智力的方法》、《心理素质教育》等教育著作30余部。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