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圣德太子对日本封建王朝的影响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33代推古朝执政者圣德太子,是日本飞鸟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制定“冠位十二阶”制度、颁布“宪法十七条”法律、实施“遣隋使”外交、推广“佛教文化”,为日本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集权制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圣德太子;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遣隋使;佛教
  【中图分类号】D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45-02
  一、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出生于574年,31代用明天皇和穴穗部王女的长子,原名厩户王又称上宫王和法大王,被33代推古女帝立为皇太子委以摄政。圣德太子自幼聪明好学,悉心钻研邻国大陆思想文化,《日本书纪》记载,圣德太子“习内教于高丽僧惠慈,学外典于博士觉奇” ①,内教指佛教经论,外典指中国典籍。
  后世对圣德太子非常尊崇,相关逸话传说不少,大多是其神秘性、神通力故事的集大成。圣德太子传中曾提到太子即救世观世音菩萨,这一太子观音化身之说令人瞩目,也成为后世太子信仰兴盛的源泉之一。这种太子信仰不仅仅是将其作为历史上的一个伟人来崇拜,更是作为超越历史、拯救众生、大慈大悲菩萨的一种精神象征。甚至连江户时代的初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亦视圣德太子为军神一样的存在一直信仰。
  二、冠位十二阶
  推古天皇十一年,时任摄政的圣德太子制定了著名的“冠位十二阶”,并于次年正月正式将冠位赐予群臣。关于冠位十二阶的内容,在《日本書紀》推古十一年十二月壬申条则曰:十二月戊辰朔壬申,始行冠位。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并十二阶②。即将官员分成12个等级,并以冠的颜色作为区别的官位制度,每一阶都使用当色来制作冠帽。圣德太子一改过去一直由豪族占有官职的情形,制定了不论出身只以才能高低为标准的人才录用制度。冠位的授予重视个人能力,其位不可世袭,只要有能力、对国家有贡献就能得到重用,从而打破了旧豪族的氏姓特权朝,为之后的“大化改新” ③奠定了基础,为日本渐渐走向封建社会,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律令国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宪法十七条
  “宪法十七条”是在推古天皇12年,由圣德太子制定的17条条文。内容与今日的日本宪法不同,它主要是包括对官僚和贵族的道德的规范和一些佛教的思想,为迄今所知日本法制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但并非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宪法。宪法十七条的详细内容在《日本书纪》第二十二巻有详细的记载,其多数条目都是原则性规定,现摘录部分如下:
  一曰、以和为贵、无忤为宗。中略
  十二曰,国司,国造,勿敛百姓。中略
  十七曰,夫事不可独断,必与众宜论。
  从以上摘录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日本的思想文化亦有中国文化的影子,特别是儒家思想、佛教理论。同时亦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如何渴求知识,吸收当时先进文化的。宪法十七条第一条开篇即为“一曰,以和爲貴、無忤爲宗。人皆有黨。亦少達者。以是、或不順君父。乍違于隣里。④”此处的“以和为贵”,引用自《论语》第1卷“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因此自古以来除了依赖大自然给予的恩惠馈赠,这种四海围绕的危机感使其明白,必须与朝夕与共的邻国和睦相处才能谋求长久发展,这种思想在上千年的岁月沉淀中形成了“和”文化意识,日本民族被称为“大和民族”,日本料理被称为“和食”,日本传统服装称为“和服”,宪法十七条中的思想渗透至日本社会中的方方面面。
  另外,宪法十七条中的第十二条“國司國造、勿収斂百姓。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爲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⑤”,与中国的君臣大义没有本质区别,仅仅是措辞不同而已,都强调皇权的至尊,臣子服从君主。这亦是其为后期引入中国中央集权的皇权政治所做的理论、意识形态上的铺垫,可看出圣德太子的改革中当时中国政治思想和理念的影响。法乃国家之根本,此次的改革,不仅是律法制度上的巨大变革,亦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为日后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古代封建天皇制国家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假设没有圣德太子的上述举措,其后的日本走向是难以确定的。
  四、遣隋使
  日本遣隋使自600年(推古天皇八年)开始共派遣了六次,第一次遣隋使是在圣德太子第一次征讨新罗中派出的,时值隋文帝开皇二十年。《隋书·东夷传·倭国》说:“开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阙。”此次遣隋使日本史书上并无记载,《日本书纪》中仅记载了有名的第二次遣隋使,即607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前往隋朝的情况。
  当时中国隋朝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大国。为引进海外先进技术文化,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到中国,递交国书与隋朝建立邦交。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是中日外交关系史上的一件历史性大事。小野妹子从隋朝返回时,当时的隋炀帝亦遣裴世清等十三人为答礼使回访日本以示泱泱大国的恢宏气度。在多次的遣隋使团当中,同时前往中国的还有留学僧,这是日本官方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开端。
  遣隋使在中日关系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遣隋使以及留学僧,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吸取中国优秀文化后返回日本,为日本国家体制改革,文化水平提高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留学僧惠隐被延入皇宫讲经;南渊请安成为“大化改新” ⑥的中心人物大兄皇子的老师;这些人极大地影响了圣德太子的改革并推动了日本文明史的发展进程。最后一位遣隋使兼最初遣唐使犬上三田耜,他开创了之后大规模遣唐使的開端,为奈良时代乃至现今日本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石。
  五、佛教文化
  圣德太子出生前后约一百多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飞鸟时代” ⑦,其文化被称为“飞鸟文化”,是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圣德太子自幼受到邻国大陆思想文化熏陶,师从高丽僧人学习佛教的知识,信奉佛法,笃敬三宝。他相继兴建了许多寺院及众多佛像,其中最著名“法隆寺”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木质佛塔建筑而载入世界文化遗产。佛教带来寺院的兴建和盛行,日本出现了寺工、瓦工、画工等,建筑技术和艺术也取得巨大成就,对后世的书法、绘画艺术等影响深远。   圣德太子还为法华经等三经加注完成《三经义疏》,显示他对佛教教理的深层理解;学习百济建立了“僧正、僧都、法头”的制度,自此日本佛教渐渐被国家承认并有了制度的保证或约束。
  圣德太子摄政之初,日本朝廷内皇族和中央贵族之间内讧不断,出现了权臣苏我氏势力凌驾于皇室之上的局面。圣德太子引入佛教文化,以期将百姓对贵族的崇奉吸引到信奉佛教上来,从宗教上统一信仰,缓和皇族贵族间的对立。同时希望宣扬佛教所强调的“和为贵”精神来实现人心的统一。
  六、结语
  “冠位十二阶”使日本建立了科学的人才录用制度;“宪法十七条”使日本走向一个成熟的法制完备的社会;“遣隋使”外交使日本引进了海外先进的文化技术;“佛教文化”的盛行使其民心稳定;不可否认,圣德太子的种种举措,为后续日本封建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日本一步步从原始的奴隶社会走向古代文明社会,引领了日本历史文明进程。
  注释:
  ①来源于《日本书纪》推古天皇元年条。
  ②此处来源于舍人亲王总裁:《日本書紀》(後編) 推古十一年(603)十二月壬申条,新订增补国史大系,吉川弘文馆1986年版,第141页。
  ③⑥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日本学习中国唐朝律令制度等进行的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
  ④⑤出自《日本书纪》第二十二卷,推古天皇十二年。
  ⑦飞鸟时代,约始于公元593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 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地方(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参考文献:
  [1]山中順雅.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禹硕基.论圣德太子[J].日本研究,1986.
  [3]王仲涛,汤重南.日本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贺静彬.圣德太子[J].日本知识,2001.
  [5]近藤绚音.近世における聖徳太子信仰及びその展開[J].史観,2014.
  [6]杜武媛.亲鸾的圣德太子信仰[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7]马云超.五行德运与冠位制度[J].史林,2015.
  [8]蒋翠.从《宪法十七条》看儒教思想对日本的影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10]张瑞春.《训要十条》与《宪法十七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4.
  [11]王心喜.论日本遣隋使[J].历史教学,2002.
  [13]李妮娜.论圣德太子对日本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贡献[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
  [14]井上清.日本历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社,1974.
  [15]泉敬史:聖徳太子の留学者たち[J].札幌大学総合論叢第36号,2013.
  作者简介:
  刘彬,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文学硕士,湘潭大学日语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乡土中国》是从中国基层社会入手,通过对基层社会生活的调查和深入了解,提炼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本书是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系统研究,也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土”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是稳定的,周围熟悉的环境使传统的生活办法仍然奏效;在礼俗社会中彼此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办事,礼治维持着乡土社会的秩序;传统的儒家文化始终贯穿其内,各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均是以己为核心,一圈一圈向外推出去的水波纹,这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生产劳动者在实践中发掘的包含礼仪、习俗、技艺、价值观念等凝结而成的文化,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但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传统文化正在随时间的推移遭受新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冲击。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更迭,人们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适用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思考和策略。  【关键词】实用性;传统文化;创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虽然我国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等方面,然而对于创新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总结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既可以揭示现在在生态文明研究方
期刊
【摘要】北宋建立大半个世纪后,社会矛盾逐漸激化,社会秩序逐渐失序。范仲淹通过《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陈八事疏》《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陈十事》,向统治者阐释他的吏治改革思想,并在庆历新政期间,将吏治改革思想付诸实践。从社会控制学角度分析范仲淹的吏治思想,范仲淹试图以政治权力为依托,调控各项措施,对各级官吏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重建社会秩序,以此达到政治清明、国民富足,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  
期刊
【摘要】动漫是集绘画、音乐、摄影、数字媒体、电影、文学等多样艺术样式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日本动漫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重要地位,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日本优秀动漫的创作离不开文学深厚底蕴的滋养,日本动漫文学作为一种视觉性文学样式,将文学与其他艺术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优秀动漫作品不断出现的不竭动力源泉。本文试从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来分析日本优秀动漫的创作,将重点放在作品的文学性内核上,并希望从中获
期刊
【摘要】“高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定义为一种至高的境界,成为很多文人墨客画家等孜孜以求却又难以达到的艺术气象,如山之峰巅,罕有人能及,但人人心向往之,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高古”的思想是对远古哲人的追忆与神往,和对现实的超脱,从而追求简单质朴的人生。本文从诗学与绘画两方面,来阐释高古的含义,意境,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高古;超脱;诗学;陈洪绶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
期刊
【摘要】柏拉图和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位思想巨擘,虽然二者前后相距两千多年,但是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却同样的宏大完整。本文重点结合两位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的共通之处进行比较论述,其中主要在于通过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感觉世界、原始物质和康德的“表象”与“自在之物”的比较重点分析了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原始物质和康德提出的“自在之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形而上学;原始物质;“自在之物”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IP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绿色动能”,在文化产业的组成中占据着很大比重,也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将从当下IP的新定义入手,通过分析文化IP产业的发展现状,比较分析得出文化IP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文化IP;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哈斯宝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新译〈红楼梦〉》中,对他的文论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红学和蒙古族文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代有关哈斯宝文论思想研究进行梳理,分为起步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哈斯宝文论研究的重点、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反思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哈斯宝;文论;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产生于两河流域中下游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的巴比伦文化和西亚地中海沿岸巴勒斯坦的希伯来文化同源于闪族(闪米特族)文化体系。本文从为什么蛇在巴比伦和希伯来文学中总是作为敌对者出现这个问题入手,通过对《埃努玛·埃利什》《吉尔伽美什》与《圣经》中蛇意象的分析希伯来文学中的巴比伦成分,发现蛇意象有颇多相似之处,两者存在影响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希伯来文学延续了巴比伦文学中蛇意象与权力、魔鬼和生命母题的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