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斯宝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新译〈红楼梦〉》中,对他的文论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红学和蒙古族文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当代有关哈斯宝文论思想研究进行梳理,分为起步期、发展期、繁荣期三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哈斯宝文论研究的重点、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反思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哈斯宝;文论;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2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广东省“十三五”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GD18XZW02)阶段性成果。本文受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校内导师制项目资金资助。
哈斯宝,蒙古族人,清代绰素图盟人(今内蒙古东都和辽宁西部一带),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生卒年不详。他将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节译为蒙文四十回,在每回后写回批,并做《序》《读法》《总录》三篇,绘十一幅十二钗正册图像。对《红楼梦》的人特性格、艺术特色等有独特的看法,成为《红楼梦》评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现存译著有《新译〈红楼梦〉》以及与此相关的序言、回批、评点、读法、总录等评论文章。本文就哈斯宝的文论思想和《新译〈红楼梦〉》的研究,以及其小说评点中的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等问题的研究分别评述,兼顾50多年来哈斯宝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
上世纪70年代,蒙古大学的巴·格日勒图发现了哈斯宝及他翻译的《红楼梦》,经过对不同版本的校勘整理,历时两年半影印出版了蒙文《新译〈红楼梦〉》。随后,学界开始了对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的研究,经过五十多年的研究现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成果有专著5部,相关论文100篇左右(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收录2020年12月15日搜录)。从起步到多元发展,哈斯宝的研究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哈斯宝研究的起步阶段
哈斯宝蒙文《新译〈红楼梦〉》最早在1972年春被发现,巴·格日勒图以及他的同事们,做了大量的校订、整理工作,并于1975年出版。巴·格日勒图等人整理出版这部书时,做了较长的校书绪论《出版者的话》①对此本书的发现以及价值做了详细的介绍。其后,蒙古大学的亦邻真教授翻译出版了《〈新译红楼梦〉回批》②。并在书前“说明”里,对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的依据底本、汉译情况,哈斯宝所作序,读法以及总录进行介绍。这两部书的出版开启了哈斯宝研究的大门。到七十年代末,已有十几篇论文发表。学者乌日斯嘎拉和额尔很巴雅尔都认为:1974年署名郑宣祝的《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应该是哈斯宝研究的第一篇论文。③
稍后,巴·格日勒图《关于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及其他〉》④一文在《内蒙古大学学报》刊登,之后宝音贺希格《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年代考》、亦邻真《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和他的译著》⑤等论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哈斯宝以及著作的发现,随着内蒙古大学各位学者的研究论著的发表,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红楼梦学刊》《光明日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相继发表关于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的论文,掀起了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学界在这一时期对哈斯宝以及《新译红梦楼》的评价极高,肯定了他的地位与重要意义。认为哈斯宝对《红楼梦》的评论“颇有见地” ⑥“哈斯宝对《红楼梦》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也赞叹不止,并不乏细腻中肯的见解” ⑦。
在哈斯宝的文学思想上,学者意见分为两种:一部分人认为哈斯宝具有积极的思想意识;另一部分人认为具有封建思想。持正面观点的有郑宣祝、巴·格日勒图、亦邻真等人,持否定观点的有梁一孺、郭豫适等,他们从不同观点立论,带有明显的阶级论等政治话语的痕迹。
在70年代,对哈斯宝的研究深入还体现在哈斯宝与其他汉族文论家之间的关系上,如与金圣叹、王希廉、张新之等作品评点方式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大多研究者认为哈斯宝受到金圣叹的评点方式的影响,对曹雪芹的反封建思想有深入把握,可称曹雪芹“后世的知音” ⑧,并且哈斯宝站得比同时代人更高一些。郑宣祝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哈斯宝着眼于社会矛盾,着眼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倾轧争斗来评述《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创作思想,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⑨。巴·格日勒图和亦邻真也积极肯定了哈斯宝思想进步性。在70年代的阶级论为主的文艺理论指导下,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封建少数民族文人及其创作,肯定哈斯宝思想的进步性,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可贵的,对后来哈斯宝思想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巴·格日勒图还将哈斯宝与毛宗岗的作品分析法进行对比,认为他接受了毛宗岗的评点方法,但没有受他的忠君思想影响,而是更接近原著作者曹雪芹的民主启蒙思想,至少在婚姻自由方面的积极思想。另外,巴·格日勒图将哈斯宝与当时另一位“旧红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希廉进行对比,认为哈斯宝比王更站得更高。亦邻真从哈斯宝与金圣叹、王希廉、张新之等评点派进行对比,也认同哈斯宝的思想高于同时代人,并提出要深入挖掘哈斯宝思想根源。
当然对哈斯宝思想封建性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大多研究者認为作为封建文人,哈斯宝所处的时代,正是他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思想中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在所难免。这些评论应该说是相当公允的,也对正确评价哈斯宝起到引导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持相反态度,如梁一孺认为封建意识是哈斯宝思想的主流,他并不理解曹雪芹为封建末世唱挽歌的创作意图⑩。郭豫适指出哈斯宝回批:“夹杂着抒发一些消极的人生感慨” ?,评点《红楼梦》在于宣传孝道。
20世纪70年代,学界对哈斯宝的评介以及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哈斯宝提供了借鉴。这一时期学界对哈斯宝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对他的积极肯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哈斯宝同时代其他文论家的比较,拓宽了研究的思路。这个时期的研究总体上还免不了政治话语的影响和时代视点的局限,但整体来说,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整体尚显沉寂的局面来说,不失为重要突破。 二、20世纪80、90年代:哈斯宝研究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哈斯宝的研究从传统蒙古学研究领域,进入到全国红学领域,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新译红楼梦〉回批》被红楼梦研究史料,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汇编类著作收录,被写入中国文学批评史、蒙古文学史等诸多重要著作。?
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译红楼梦》的版本以及底本情况考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哈斯宝生平。1994年波烈沁·达尔罕出版《哈斯宝生平之研究》一书,从考证学角度对哈斯宝生平进行阐述。另有多篇文章考证哈斯宝生平,以此来发现哈斯宝的文学观以及思想,与其他同时代文论家进行对比中,发现其过人之处。3.哈斯宝文艺思想。4.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艺术。这一时期,共发表论文20多篇,以综合性的研究为主。应该说,这一时期,哈斯宝研究及《新译红楼梦》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哈斯宝也真正走进了红学研究的视域,同时进入中国小说研究的视域。研究的深广度也体现出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情况。90年代以后随着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意识加强,哈斯宝研究成为展示蒙古族文论的体系性与复杂性的重要平台。
整个时期的研究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1.这一时期汉文研究成果显明增多,并且汉族研究者增多。目前收集到的论文资料,大部分都是以汉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汉文论文的发表,也从一侧面反映了哈斯宝在红学研究界的重要地位。2.研究者对哈斯宝的思想以及艺术的充分肯定,这是对上个阶段研究的延续。同时,随着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的控制与影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家的思想与和认识其作品价值。3.对哈斯宝回批语言的误解,导致对其研究的片面性。因此,应该关注哈斯宝在红学翻译本研究中的问题及现象。4.有硕博士论文以此为选题,进一步深化哈斯宝的整体研究,如额尔敦哈达的博士论文《和谐匀称的创作论--论哈斯宝、尹湛纳希小说观》 ?。
三、新世纪:哈斯宝研究的繁荣期
进入新世纪,哈斯宝研究论文数量几乎是前两个时期的总和,仅在2000-2009年间就出现了12篇博硕士论文。
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深度上也比上两个时期明显变化。哈斯宝的文学观研究依旧是研究者们关注最多的方面。研究侧重点在于哈斯宝的评点方式,在红学评点派中的地位与价值,并与汉族其他红学评点派相比,突出哈斯宝思想的积极性,给予哈斯宝更准确客观的评价。
新世纪文化诗学、比较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路径在少数民族古代文研究中成为显性的特征,这在哈斯宝的研究中也较为突出,如学者额尔敦哈达从人性层面探讨哈斯宝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扎拉嘎从社会根源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挖掘哈斯宝思想根源,王福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哈斯宝的文学观,亦邻真、胡明宝、蒋艳柏、额尔很巴雅尔分析哈斯宝的艺术成就等。
实际上,在新世纪,对哈斯宝的生平以及其《新译红楼梦》的版本的考证也一直没有停止,扎拉嘎的《哈斯宝生平考略》可谓是对其生平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得出的观点也为学界信服。他认为哈斯宝是大约出生在18世纪末,是尚嘉庆第四女庄静固伦和土默特右旗扎萨克贝子玛呢巴达喇养子,这个观点被部分研究者在相关专著和论述里采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翻译角度进行的研究,扩宽了哈斯宝的研究范围,使我们真正面对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多元版本,并将成为少数民族文论研究的一个范式。
哈斯宝文论方面的其他成就,较少为学界关注,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有个别人已经注意到这些方面,如曾奎《值得珍视的艺术理论遗产——蒙族古代文论著作中关于民族艺术的阐述》里认为哈斯宝精通绘画理论,画论如同书论。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哈斯宝研究的学术史的梳理,这一时期共出现多篇研究之研究的文章,分别是杜志军《近四十年来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漫议》?,从《新译红楼梦》的编译方式与研究、哈斯宝生平事迹研究、《新译红楼梦》成书年代及所依底本总量三个方面进行的概述,指出应将《新译红楼梦》译回汉文,在新的研究框架中体现哈斯宝文章的重要性。韩慧芝、哈斯《关于国内哈斯宝研究概况》?从哈斯宝生平、文学观以及其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弥补了一般研究者较少关注的其他内容的空白。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思想研究述评》《哈斯宝生平研究述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斯宝文论研究述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述评》?,阿拉坦巴根《哈斯宝文学观研究述评》?分别从史的角度研究哈斯宝生平、思想和文学观、《新译红楼梦》等各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体现出哈斯宝研究的自觉性。
总之,新世纪,哈斯宝的研究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期,深层的探讨越来越多。特征也很明显:1.深化基础性的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范围。2.研究方法与范式的转移。打破前一阶段的文论研究的传统模式,综合运用文化学、传播学、比较文学等方法。3.“艺术分析与思想分析的有机结合,为今后哈斯宝的创作心态研究奠定了基础。”?4.学位论文的深广的整体研究。
当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研究者并不通晓蒙古文,单纯地靠亦邻真汉译的《新译红楼梦》回批进行研究,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在版本考证和底稿的研究等基礎的文献考证方面下功夫。2.通过现代翻译学的相关知识,对《新译红楼梦》进行汉译。3.加强对《新译红楼梦》的传播方式以及路径的研究。4.整理汇编研究资料,以便后学查询。
注释:
①此序言由宝音、西格,巴·格日勒图撰写。
②哈斯宝著:《〈新译红楼梦〉回批》(修订本),亦邻真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994年再版。
③见乌日斯嘎拉:《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50年》,《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额尔很巴雅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斯宝文论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2期二文所述。郑宣祝:《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内蒙古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 ④巴·格日勒图:《关于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及其他〉》,《内蒙古大学学报》1976年第1期。
⑤宝音贺希格:《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年代考》,《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77年第2期、《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亦邻真:《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和他的译著》,《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79年第12期。
⑥李春祥:《〈紅楼梦〉的主线和主题》,《河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第69页。
⑦述闻:《〈新译红楼梦〉回批》,《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期,第218页。
⑧⑩梁一孺:《蒙古文本〈新译红楼梦〉评介》,《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2辑,第203页,第207-208页。
⑨郑宣祝:《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内蒙古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第38页。
?郭豫适:《红楼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125页。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缩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朱一玄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马学良等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额尔敦哈达:《和谐匀称的创作论——论哈斯宝、尹湛纳希小说观》,内蒙古大学1999年。
?杜志军:《近四十年来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漫议》,《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5期。
?韩慧芝、哈斯:《关于国内哈斯宝研究概况》,《林区教学》2015年第11期。
?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思想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1期;《哈斯宝生平研究述评》,《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15年第1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斯宝文论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2期;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
?阿拉坦巴根:《哈斯宝文学观研究概述》(蒙文版),《蒙古语言文学》2007年第3期。
?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思想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1期,第147页。
作者简介:
刘亚娟,女,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特聘副教授,任职于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
【关键词】哈斯宝;文论;阶段;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2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广东省“十三五”社会科学规划共建项目《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GD18XZW02)阶段性成果。本文受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校内导师制项目资金资助。
哈斯宝,蒙古族人,清代绰素图盟人(今内蒙古东都和辽宁西部一带),自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生卒年不详。他将一百二十回《红楼梦》节译为蒙文四十回,在每回后写回批,并做《序》《读法》《总录》三篇,绘十一幅十二钗正册图像。对《红楼梦》的人特性格、艺术特色等有独特的看法,成为《红楼梦》评点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现存译著有《新译〈红楼梦〉》以及与此相关的序言、回批、评点、读法、总录等评论文章。本文就哈斯宝的文论思想和《新译〈红楼梦〉》的研究,以及其小说评点中的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等问题的研究分别评述,兼顾50多年来哈斯宝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
上世纪70年代,蒙古大学的巴·格日勒图发现了哈斯宝及他翻译的《红楼梦》,经过对不同版本的校勘整理,历时两年半影印出版了蒙文《新译〈红楼梦〉》。随后,学界开始了对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的研究,经过五十多年的研究现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研究成果有专著5部,相关论文100篇左右(数据来源中国知网收录2020年12月15日搜录)。从起步到多元发展,哈斯宝的研究经历三个主要阶段。
一、20世纪70年代,哈斯宝研究的起步阶段
哈斯宝蒙文《新译〈红楼梦〉》最早在1972年春被发现,巴·格日勒图以及他的同事们,做了大量的校订、整理工作,并于1975年出版。巴·格日勒图等人整理出版这部书时,做了较长的校书绪论《出版者的话》①对此本书的发现以及价值做了详细的介绍。其后,蒙古大学的亦邻真教授翻译出版了《〈新译红楼梦〉回批》②。并在书前“说明”里,对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的依据底本、汉译情况,哈斯宝所作序,读法以及总录进行介绍。这两部书的出版开启了哈斯宝研究的大门。到七十年代末,已有十几篇论文发表。学者乌日斯嘎拉和额尔很巴雅尔都认为:1974年署名郑宣祝的《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应该是哈斯宝研究的第一篇论文。③
稍后,巴·格日勒图《关于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及其他〉》④一文在《内蒙古大学学报》刊登,之后宝音贺希格《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年代考》、亦邻真《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和他的译著》⑤等论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哈斯宝以及著作的发现,随着内蒙古大学各位学者的研究论著的发表,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红楼梦学刊》《光明日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相继发表关于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的论文,掀起了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学界在这一时期对哈斯宝以及《新译红梦楼》的评价极高,肯定了他的地位与重要意义。认为哈斯宝对《红楼梦》的评论“颇有见地” ⑥“哈斯宝对《红楼梦》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也赞叹不止,并不乏细腻中肯的见解” ⑦。
在哈斯宝的文学思想上,学者意见分为两种:一部分人认为哈斯宝具有积极的思想意识;另一部分人认为具有封建思想。持正面观点的有郑宣祝、巴·格日勒图、亦邻真等人,持否定观点的有梁一孺、郭豫适等,他们从不同观点立论,带有明显的阶级论等政治话语的痕迹。
在70年代,对哈斯宝的研究深入还体现在哈斯宝与其他汉族文论家之间的关系上,如与金圣叹、王希廉、张新之等作品评点方式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大多研究者认为哈斯宝受到金圣叹的评点方式的影响,对曹雪芹的反封建思想有深入把握,可称曹雪芹“后世的知音” ⑧,并且哈斯宝站得比同时代人更高一些。郑宣祝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哈斯宝着眼于社会矛盾,着眼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倾轧争斗来评述《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创作思想,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⑨。巴·格日勒图和亦邻真也积极肯定了哈斯宝思想进步性。在70年代的阶级论为主的文艺理论指导下,能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封建少数民族文人及其创作,肯定哈斯宝思想的进步性,这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可贵的,对后来哈斯宝思想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巴·格日勒图还将哈斯宝与毛宗岗的作品分析法进行对比,认为他接受了毛宗岗的评点方法,但没有受他的忠君思想影响,而是更接近原著作者曹雪芹的民主启蒙思想,至少在婚姻自由方面的积极思想。另外,巴·格日勒图将哈斯宝与当时另一位“旧红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希廉进行对比,认为哈斯宝比王更站得更高。亦邻真从哈斯宝与金圣叹、王希廉、张新之等评点派进行对比,也认同哈斯宝的思想高于同时代人,并提出要深入挖掘哈斯宝思想根源。
当然对哈斯宝思想封建性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大多研究者認为作为封建文人,哈斯宝所处的时代,正是他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思想中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在所难免。这些评论应该说是相当公允的,也对正确评价哈斯宝起到引导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持相反态度,如梁一孺认为封建意识是哈斯宝思想的主流,他并不理解曹雪芹为封建末世唱挽歌的创作意图⑩。郭豫适指出哈斯宝回批:“夹杂着抒发一些消极的人生感慨” ?,评点《红楼梦》在于宣传孝道。
20世纪70年代,学界对哈斯宝的评介以及研究成果,为后人研究哈斯宝提供了借鉴。这一时期学界对哈斯宝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对他的积极肯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哈斯宝同时代其他文论家的比较,拓宽了研究的思路。这个时期的研究总体上还免不了政治话语的影响和时代视点的局限,但整体来说,对少数民族古代文论整体尚显沉寂的局面来说,不失为重要突破。 二、20世纪80、90年代:哈斯宝研究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哈斯宝的研究从传统蒙古学研究领域,进入到全国红学领域,成为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新译红楼梦〉回批》被红楼梦研究史料,中国少数民族文艺汇编类著作收录,被写入中国文学批评史、蒙古文学史等诸多重要著作。?
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译红楼梦》的版本以及底本情况考据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哈斯宝生平。1994年波烈沁·达尔罕出版《哈斯宝生平之研究》一书,从考证学角度对哈斯宝生平进行阐述。另有多篇文章考证哈斯宝生平,以此来发现哈斯宝的文学观以及思想,与其他同时代文论家进行对比中,发现其过人之处。3.哈斯宝文艺思想。4.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艺术。这一时期,共发表论文20多篇,以综合性的研究为主。应该说,这一时期,哈斯宝研究及《新译红楼梦》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哈斯宝也真正走进了红学研究的视域,同时进入中国小说研究的视域。研究的深广度也体现出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情况。90年代以后随着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学科意识加强,哈斯宝研究成为展示蒙古族文论的体系性与复杂性的重要平台。
整个时期的研究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1.这一时期汉文研究成果显明增多,并且汉族研究者增多。目前收集到的论文资料,大部分都是以汉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汉文论文的发表,也从一侧面反映了哈斯宝在红学研究界的重要地位。2.研究者对哈斯宝的思想以及艺术的充分肯定,这是对上个阶段研究的延续。同时,随着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意识形态对文学研究的控制与影响逐渐减少,这有利于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少数民族古代文论家的思想与和认识其作品价值。3.对哈斯宝回批语言的误解,导致对其研究的片面性。因此,应该关注哈斯宝在红学翻译本研究中的问题及现象。4.有硕博士论文以此为选题,进一步深化哈斯宝的整体研究,如额尔敦哈达的博士论文《和谐匀称的创作论--论哈斯宝、尹湛纳希小说观》 ?。
三、新世纪:哈斯宝研究的繁荣期
进入新世纪,哈斯宝研究论文数量几乎是前两个时期的总和,仅在2000-2009年间就出现了12篇博硕士论文。
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深度上也比上两个时期明显变化。哈斯宝的文学观研究依旧是研究者们关注最多的方面。研究侧重点在于哈斯宝的评点方式,在红学评点派中的地位与价值,并与汉族其他红学评点派相比,突出哈斯宝思想的积极性,给予哈斯宝更准确客观的评价。
新世纪文化诗学、比较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路径在少数民族古代文研究中成为显性的特征,这在哈斯宝的研究中也较为突出,如学者额尔敦哈达从人性层面探讨哈斯宝的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扎拉嘎从社会根源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挖掘哈斯宝思想根源,王福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哈斯宝的文学观,亦邻真、胡明宝、蒋艳柏、额尔很巴雅尔分析哈斯宝的艺术成就等。
实际上,在新世纪,对哈斯宝的生平以及其《新译红楼梦》的版本的考证也一直没有停止,扎拉嘎的《哈斯宝生平考略》可谓是对其生平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得出的观点也为学界信服。他认为哈斯宝是大约出生在18世纪末,是尚嘉庆第四女庄静固伦和土默特右旗扎萨克贝子玛呢巴达喇养子,这个观点被部分研究者在相关专著和论述里采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翻译角度进行的研究,扩宽了哈斯宝的研究范围,使我们真正面对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言的多元版本,并将成为少数民族文论研究的一个范式。
哈斯宝文论方面的其他成就,较少为学界关注,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有个别人已经注意到这些方面,如曾奎《值得珍视的艺术理论遗产——蒙族古代文论著作中关于民族艺术的阐述》里认为哈斯宝精通绘画理论,画论如同书论。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哈斯宝研究的学术史的梳理,这一时期共出现多篇研究之研究的文章,分别是杜志军《近四十年来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漫议》?,从《新译红楼梦》的编译方式与研究、哈斯宝生平事迹研究、《新译红楼梦》成书年代及所依底本总量三个方面进行的概述,指出应将《新译红楼梦》译回汉文,在新的研究框架中体现哈斯宝文章的重要性。韩慧芝、哈斯《关于国内哈斯宝研究概况》?从哈斯宝生平、文学观以及其他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弥补了一般研究者较少关注的其他内容的空白。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思想研究述评》《哈斯宝生平研究述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斯宝文论研究述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述评》?,阿拉坦巴根《哈斯宝文学观研究述评》?分别从史的角度研究哈斯宝生平、思想和文学观、《新译红楼梦》等各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体现出哈斯宝研究的自觉性。
总之,新世纪,哈斯宝的研究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期,深层的探讨越来越多。特征也很明显:1.深化基础性的研究内容,开拓新的研究范围。2.研究方法与范式的转移。打破前一阶段的文论研究的传统模式,综合运用文化学、传播学、比较文学等方法。3.“艺术分析与思想分析的有机结合,为今后哈斯宝的创作心态研究奠定了基础。”?4.学位论文的深广的整体研究。
当然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大部分研究者并不通晓蒙古文,单纯地靠亦邻真汉译的《新译红楼梦》回批进行研究,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相关工作:1.在版本考证和底稿的研究等基礎的文献考证方面下功夫。2.通过现代翻译学的相关知识,对《新译红楼梦》进行汉译。3.加强对《新译红楼梦》的传播方式以及路径的研究。4.整理汇编研究资料,以便后学查询。
注释:
①此序言由宝音、西格,巴·格日勒图撰写。
②哈斯宝著:《〈新译红楼梦〉回批》(修订本),亦邻真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994年再版。
③见乌日斯嘎拉:《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50年》,《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额尔很巴雅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斯宝文论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2期二文所述。郑宣祝:《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内蒙古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 ④巴·格日勒图:《关于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及其他〉》,《内蒙古大学学报》1976年第1期。
⑤宝音贺希格:《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年代考》,《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77年第2期、《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亦邻真:《蒙古族文学家哈斯宝和他的译著》,《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79年第12期。
⑥李春祥:《〈紅楼梦〉的主线和主题》,《河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第69页。
⑦述闻:《〈新译红楼梦〉回批》,《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期,第218页。
⑧⑩梁一孺:《蒙古文本〈新译红楼梦〉评介》,《红楼梦学刊》1979年第2辑,第203页,第207-208页。
⑨郑宣祝:《蒙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批〉》,《内蒙古大学学报》1974年第3期,第38页。
?郭豫适:《红楼研究小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125页。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缩写组:《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美学思想资料初编》,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朱一玄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马学良等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云峰:《蒙汉文学关系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额尔敦哈达:《和谐匀称的创作论——论哈斯宝、尹湛纳希小说观》,内蒙古大学1999年。
?杜志军:《近四十年来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漫议》,《红楼梦学刊》2014年第5期。
?韩慧芝、哈斯:《关于国内哈斯宝研究概况》,《林区教学》2015年第11期。
?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思想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1期;《哈斯宝生平研究述评》,《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2015年第1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哈斯宝文论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2期;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述评》,《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2期。
?阿拉坦巴根:《哈斯宝文学观研究概述》(蒙文版),《蒙古语言文学》2007年第3期。
?额尔很巴雅尔:《哈斯宝思想研究述评》,《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1期,第147页。
作者简介:
刘亚娟,女,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特聘副教授,任职于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古代文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