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工作岗位人才的重任,为保证培养人才能够满足岗位能力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院校应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在新型建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中围绕结合专业精准选择企业、对接岗位需求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升级实训基地、推进产教融合信息化搭建智能育人环境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培育高质量人才的路径。
[关 键 词] 高质量就业;产教融合;新型建筑材料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04-02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民对生活各方面的高质量要求,与传统材料相比,新型建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贵州省,2020年贵州省规模以上新型建材产业1225个,前三季度,新型建材总产值为1069.56亿元,平均用工人数9.98万,新型建材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新型建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需要紧密联合行业企业深化合作,探索产教融合可行性的路径。
一、高质量就业和产教融合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质量就业的概念被多次提出。高质量就业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性的概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定义出高质量就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资水平,能否满足生活需求以及盈余;二是工作环境和氛围,能否使员工感受到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三是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高不高,能否学以致用,与企业无缝对接;四是职业发展前景是否可观等方面。根据高质量就业的定义,要想实现其内涵,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协同作用,从政策、人才培养、企业需求、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实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实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从提出校企合作到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将产业和教育相结合,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相互支持和促进,实现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建立毕业生具备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校企双育人机制。可见,为实现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携手产业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由之路。
二、产教融合育人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工读结合条件
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开展引企入校或者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联合教学,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动手操作的平台。在生产和管理实践中,由指导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经过实习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教融合提供了项目式的学习机会,这种实际岗位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学生因参与生产或经营,可以取得相应的补助,在客觀上创造了工读结合、勤工俭学的条件。
(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高学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缺点也很凸显,由于其缺乏基层锻炼,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薄弱,动手操作水平不高,这对专业教学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培养的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而深化产教融合,在院校内建设实习基地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对打造“双师型”的师资团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持,而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专业设置以及学科建设都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利用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头脑,再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利用科技打造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的产业,同时,职业学校在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共同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等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一定会成为该行业的骨干人员,从而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服务。比如,贵州新型建材是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更好地服务地区发展,解决各大企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当地高职院校新型建材专业的建设就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度,深化产教融合。
(四)明确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其所培养的学生是各行各业的基层高技能人才,他们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而“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能够实现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教学的无缝衔接,也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产教融合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紧密结合专业,选准合作企业
产教融合的三大主体是学校、学生和企业,因此企业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企业从属的行业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学科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达到最大可能的对口。这是为了学生进入企业后有合适的岗位进行的锻炼,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对于企业中紧缺的重点岗位人才,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相对应时,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调整,比如合并相近专业或者取消市场中淘汰的专业,开设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兴专业等。其次,企业必须具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最好是该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本身实力的强大,能够确保学生培养需要的雄厚资金、人员、先进设备和较多的项目支持,并且容易吸引学生前来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获得项目教学的各种优势,不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长了对工作中突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今后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增加了实力。同时,这也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比如院校与企业共同申报项目合作研发,提高知名度。最后,企业自身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强烈的意愿和积极的态度,才能确保共同育人的顺利进行。 (二)对接岗位需求,制订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实现的载体和途径,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存在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也达不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建设需组织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课程专家、学科专业带头人等共同进行商讨,必须做到与行业发展相对接,与职位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培养的人才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一是瞄准市场,找好定位。制订与行业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产业链将相关的专业进行整合分类,划分满足不同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集群。二是严把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订,要认真调研,组织多方商讨,能够密切对接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标准,融入先进的技术,能够紧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最后开展市场论证。三是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需求为导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同专业和不同生源要兼顾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新型建筑材料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的岗位要求,契合建筑业“四化”需求,对接国际国内、对标行业领先企业的岗位标准、技术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四新”技术纳入课程,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平台+模块+岗位”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并参照行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实现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融合。
(三)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校企共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與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有利于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应秉持“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理念,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升级新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经验,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合作育人,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通过寒暑假到实训基地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践学习,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无缝对接。2019年5月,贵州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组织全省职业院校围绕蔬菜等27个产业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其中之一的“新型建材”产业链由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该校瞄准新型建材产业链的需求,聚焦贵州省新型磷石膏建筑材料、新型建筑石材等绿色建材,依托专业群实训基地,新建材料分析实验室、工程石材实验室等实训场地,加强科研能力,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积极打造新型建材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成立贵州省新型建材研发中心,该校新型建筑材料专业依托平台的建设、岗位实景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推进产教融合信息化,搭建智能育人环境
国家“职教20条”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高职教育现代化必定要加入信息化元素,产教融合信息化更是推进高职院校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产教融合信息化有利于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互动、校企一体化发展,促进现代高职教育开放、共享、合作新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如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完成了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该项目结合院校师资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优秀员工的实践能力,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多媒体、VR及配套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将建材生产、物理性能检测、质量控制、施工等产业链的主要环节,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程细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途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122-124.
[2]刘来兵,陈港.高职产教融合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23(1):121-125.
[3]蒋革新.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1(1):123-127.
[4]孙雷.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21(1):74-77.
编辑 栗国花
[关 键 词] 高质量就业;产教融合;新型建筑材料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3-0104-02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民对生活各方面的高质量要求,与传统材料相比,新型建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贵州省,2020年贵州省规模以上新型建材产业1225个,前三季度,新型建材总产值为1069.56亿元,平均用工人数9.98万,新型建材已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满足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新型建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过程需要紧密联合行业企业深化合作,探索产教融合可行性的路径。
一、高质量就业和产教融合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质量就业的概念被多次提出。高质量就业是一个多指标的、综合性的概念,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基本可以定义出高质量就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资水平,能否满足生活需求以及盈余;二是工作环境和氛围,能否使员工感受到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三是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对口率高不高,能否学以致用,与企业无缝对接;四是职业发展前景是否可观等方面。根据高质量就业的定义,要想实现其内涵,需要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协同作用,从政策、人才培养、企业需求、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实施,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毕业生的综合实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从提出校企合作到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将产业和教育相结合,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相互支持和促进,实现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相接轨,建立毕业生具备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校企双育人机制。可见,为实现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携手产业与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必由之路。
二、产教融合育人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工读结合条件
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开展引企入校或者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联合教学,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动手操作的平台。在生产和管理实践中,由指导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经过实习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产教融合提供了项目式的学习机会,这种实际岗位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学生因参与生产或经营,可以取得相应的补助,在客觀上创造了工读结合、勤工俭学的条件。
(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都是高学历,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但缺点也很凸显,由于其缺乏基层锻炼,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薄弱,动手操作水平不高,这对专业教学的质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培养的学生很难具有较高的实际操作水平。而深化产教融合,在院校内建设实习基地开展紧密的校企合作,可以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机会,为他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产学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对打造“双师型”的师资团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高质量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支持,而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专业设置以及学科建设都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利用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头脑,再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利用科技打造具有一定的示范性的产业,同时,职业学校在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下,共同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等他们进入工作岗位,一定会成为该行业的骨干人员,从而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服务。比如,贵州新型建材是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更好地服务地区发展,解决各大企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当地高职院校新型建材专业的建设就要充分调动企业的参与度,深化产教融合。
(四)明确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其所培养的学生是各行各业的基层高技能人才,他们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而“产教融合,校企共育”能够实现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教学的无缝衔接,也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产教融合育人的路径探索
(一)紧密结合专业,选准合作企业
产教融合的三大主体是学校、学生和企业,因此企业的选择尤为重要。首先,企业从属的行业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学科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达到最大可能的对口。这是为了学生进入企业后有合适的岗位进行的锻炼,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为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对于企业中紧缺的重点岗位人才,高职院校没有专业相对应时,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调整,比如合并相近专业或者取消市场中淘汰的专业,开设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兴专业等。其次,企业必须具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最好是该行业的龙头企业。企业本身实力的强大,能够确保学生培养需要的雄厚资金、人员、先进设备和较多的项目支持,并且容易吸引学生前来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获得项目教学的各种优势,不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长了对工作中突发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为今后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增加了实力。同时,这也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比如院校与企业共同申报项目合作研发,提高知名度。最后,企业自身在产教融合方面,有强烈的意愿和积极的态度,才能确保共同育人的顺利进行。 (二)对接岗位需求,制订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实现的载体和途径,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存在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也达不到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建设需组织行业企业的领军人物、课程专家、学科专业带头人等共同进行商讨,必须做到与行业发展相对接,与职位岗位能力需求相匹配,培养的人才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衔接。一是瞄准市场,找好定位。制订与行业产业链相适应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产业链将相关的专业进行整合分类,划分满足不同产业链需求的专业集群。二是严把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订,要认真调研,组织多方商讨,能够密切对接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标准,融入先进的技术,能够紧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最后开展市场论证。三是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以需求为导向,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同专业和不同生源要兼顾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新型建筑材料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的岗位要求,契合建筑业“四化”需求,对接国际国内、对标行业领先企业的岗位标准、技术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四新”技术纳入课程,融入课程体系,构建基于成果导向的“平台+模块+岗位”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并参照行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课程模块,实现技能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融合。
(三)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实现校企共育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與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有利于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应秉持“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理念,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升级新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并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经验,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合作育人,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通过寒暑假到实训基地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进行实践学习,培养职业需要的能力,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无缝对接。2019年5月,贵州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组织全省职业院校围绕蔬菜等27个产业链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其中之一的“新型建材”产业链由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该校瞄准新型建材产业链的需求,聚焦贵州省新型磷石膏建筑材料、新型建筑石材等绿色建材,依托专业群实训基地,新建材料分析实验室、工程石材实验室等实训场地,加强科研能力,与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积极打造新型建材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成立贵州省新型建材研发中心,该校新型建筑材料专业依托平台的建设、岗位实景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推进产教融合信息化,搭建智能育人环境
国家“职教20条”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高职教育现代化必定要加入信息化元素,产教融合信息化更是推进高职院校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产教融合信息化有利于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互动、校企一体化发展,促进现代高职教育开放、共享、合作新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如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完成了建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该项目结合院校师资的理论知识和企业优秀员工的实践能力,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多媒体、VR及配套教学平台等技术手段,将建材生产、物理性能检测、质量控制、施工等产业链的主要环节,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程细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的途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5):122-124.
[2]刘来兵,陈港.高职产教融合信息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21,23(1):121-125.
[3]蒋革新.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1(1):123-127.
[4]孙雷.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21(1):74-77.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