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 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和 反思等互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相互 促进、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现就新课程 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 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 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 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 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 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 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 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拟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讲课堂,与书本 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 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 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 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 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 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 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 数里去掉载去掉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 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把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 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 惯。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 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 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 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己准备的自己最喜爱 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 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 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 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 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 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 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3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 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 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生疏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 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 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 景,感到亲切,有爱好,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爱好,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 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 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 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 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 惊异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柬拿 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 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 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轻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 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 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 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哪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的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教师总结:看来存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 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 的导入设计很新奇,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 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 的爱好和情感。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稗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 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 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 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 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 算理,≠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 求的,教师小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 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 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 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 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 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这样学生通 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 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 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 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 自动手,在分苹果中的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 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 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 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一起成长。
课堂因回归生活而绽放光彩 梁璇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266100) 走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大门,便会被墙上的一行大字所吸引“让生活走进学校,让教育回归生活。”这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每当双目触及这几个大字,我的思绪就会飘出很远……究竟怎么才能让“教育回归生活”呢?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记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也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逐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点尝试,例如: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
虽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尝试,但是,却让我更加坚信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我们的课堂也将因回归生活而绽放光彩。
1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 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 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 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 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 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 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 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拟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讲课堂,与书本 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 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 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 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 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 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 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 数里去掉载去掉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 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把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 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 惯。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 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 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 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己准备的自己最喜爱 的东西[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图片(奥特曼、机器人、 孙悟空、哪吒……),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同学 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 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 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 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 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3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 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 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 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生疏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 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 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 景,感到亲切,有爱好,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爱好,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 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 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 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 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 惊异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柬拿 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 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 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轻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 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 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 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哪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的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 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教师总结:看来存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 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 的导入设计很新奇,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 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 的爱好和情感。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稗标准》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 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 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 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 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 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 算理,≠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 求的,教师小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 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 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首先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你 们桌子上都有4个苹果,请你把它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 怎样用一个算式和数字来表示。[学生1:4÷2=2个]然后再接着把1个苹 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么放?[学生分组切、摆后,学生2:1个都不 够,还放几个?学生3:每个盘子放半个的半个,是1/2个]这样学生通 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导出本节新知识。最后再把1个苹果平均放在四个盘 子里,怎么放?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探讨, 教师巡视。学生4:每个盘子里放半个的半个,用分数表示我想应该是1/4 个]。此教学环节通过创设一种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 自动手,在分苹果中的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了“平均分”这个难点,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 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 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 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一起成长。
课堂因回归生活而绽放光彩 梁璇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266100) 走进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大门,便会被墙上的一行大字所吸引“让生活走进学校,让教育回归生活。”这便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每当双目触及这几个大字,我的思绪就会飘出很远……究竟怎么才能让“教育回归生活”呢?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记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所不有。”浙江省东阳市特级教师卢雁红也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观点。她说:“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逐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一点尝试,例如:
1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的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通过生活实践,感悟课文思想
脱离了生活实践,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课文思想的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应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在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如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为了让奶奶不再操心,你打算怎么做?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打算。第二天我让他们汇报,同学们的做法是五花八门,如:“我昨晚自觉做完作业再玩,不用奶奶操心。”“我昨晚陪奶奶散步了。”“我打电话陪奶奶聊天,使她不会感到闷。”“我昨晚帮奶奶做家务了,让她不那么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使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尊敬长辈的道理。
虽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微不足道的尝试,但是,却让我更加坚信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让课堂回归生活,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我们的课堂也将因回归生活而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