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引人向善避恶的事业。教育是让人求真、求善、求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三‘观’六‘具有’”,概括起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四大基本素质——政治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和艺术审美修养素质。新课程改革尽管实施十年有余,但由于社会认知的滞后,教师队伍建设的事与愿违,教育质量评价的片面等原因,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主阵地——课堂,依然存在着 “依编施教”(教材编写什么就教什么)、“以考定教”(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因评执教”(听课、评课的“评委”怎么评说就怎么教)等偏离教育本真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师成了转移知识的“传动带”,学生成了书本知识的“存储器”。让本应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成为了肃杀悲凉的刑场。笔者以为,改变这种窘况的出路在于: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理性!
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古语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围绕共同的价值观去引领、教育学生,促进师生、长幼、人人之间的心灵相通,形成育人合力,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摇动、推动和唤醒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甚至让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处在“拔河运动”的两极,势单力薄的学校教师,为了迎合家庭,苟全社会,必然会失去课堂教学的理性,“为升学而教”,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犯下“夹带私货”的错误。诸如“这个东西升学要考”、“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亲人、尊重他人”等等云云。咋一听,还可以;细一想,有问题——这不是在教育学生“急功近利”、“自私狭隘”么?
因此,要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以“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为共同的价值观的核心,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为内容,通过“育人论坛”、“家长学校”、“社会实践”等形式,构建科学一致的人才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和评判教师的工作,为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理性创设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认知体系,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理念是“生为主體,师为主导”。这一课堂教学的理念更新,向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为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扶者和引导者。简言之,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演员变成了现代课堂中的导演。这就需要现代教师务必具有高水平的课堂调控和驾驭能力。
三、建立“内涵发展”的育人观,实现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
2011年,我国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用25年时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已成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首先,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人”。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今时代的人民教师,已经不是“道、业、惑”的“全能”人才,更多的是“术业有专功”。因此,我们在成就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要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独立人格,责任担当,法纪意识,辩证思考,教育良知,丰富学识,职业理想,公益爱心,平和心态,和谐关系”等素养,成为真正的“教育人”。只有教师自己的内涵得到丰富,才能让学生的“内涵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具备强烈的“合作”意识。新型课堂,大力倡导“合作文化”。今天的课堂,不再是关起门来上课,而是携起手来育人。她需要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换,需要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需要学习方法的交流与互补。因此,针对成长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所有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团队。教学生之所需,传学生之所求,扶学生成长之志,授学生学习之法。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生成的甑别。课堂教学的效益在于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知、情、意、行”的生成。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学素材的认知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充满主观能动性的学生,难免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产生暂时的、感性的、不利于终生发展的想法与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师生活动进程中,去伪成真,去粗取精。用民族优良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科学世界真理去帮助学生实现对课堂生成的甑别,达到“课堂教学让人睿智”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放的时代给予了我们开放的育人环境。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用我们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人民性”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彰显我们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实现我们的育人价值。只有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理性,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教育部印发。
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
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形成共同教育价值观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古语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围绕共同的价值观去引领、教育学生,促进师生、长幼、人人之间的心灵相通,形成育人合力,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茁壮成长。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摇动、推动和唤醒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甚至让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处在“拔河运动”的两极,势单力薄的学校教师,为了迎合家庭,苟全社会,必然会失去课堂教学的理性,“为升学而教”,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犯下“夹带私货”的错误。诸如“这个东西升学要考”、“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亲人、尊重他人”等等云云。咋一听,还可以;细一想,有问题——这不是在教育学生“急功近利”、“自私狭隘”么?
因此,要真正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以“为人民服务”和“实事求是”为共同的价值观的核心,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为内容,通过“育人论坛”、“家长学校”、“社会实践”等形式,构建科学一致的人才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和评判教师的工作,为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理性创设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认知体系,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理念是“生为主體,师为主导”。这一课堂教学的理念更新,向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成为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帮扶者和引导者。简言之,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演员变成了现代课堂中的导演。这就需要现代教师务必具有高水平的课堂调控和驾驭能力。
三、建立“内涵发展”的育人观,实现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
2011年,我国所有省(区、市)通过了国家“普九”验收,用25年时间,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已成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
首先,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人”。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当今时代的人民教师,已经不是“道、业、惑”的“全能”人才,更多的是“术业有专功”。因此,我们在成就每一位学生的同时,要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独立人格,责任担当,法纪意识,辩证思考,教育良知,丰富学识,职业理想,公益爱心,平和心态,和谐关系”等素养,成为真正的“教育人”。只有教师自己的内涵得到丰富,才能让学生的“内涵发展”成为可能。
第二,具备强烈的“合作”意识。新型课堂,大力倡导“合作文化”。今天的课堂,不再是关起门来上课,而是携起手来育人。她需要教师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换,需要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需要学习方法的交流与互补。因此,针对成长发展中的学生而言,所有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团队。教学生之所需,传学生之所求,扶学生成长之志,授学生学习之法。
第三,帮助学生实现课堂生成的甑别。课堂教学的效益在于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知、情、意、行”的生成。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教学素材的认知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阅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充满主观能动性的学生,难免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产生暂时的、感性的、不利于终生发展的想法与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师生活动进程中,去伪成真,去粗取精。用民族优良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科学世界真理去帮助学生实现对课堂生成的甑别,达到“课堂教学让人睿智”的目的。
综上所述,开放的时代给予了我们开放的育人环境。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用我们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人民性”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彰显我们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实现我们的育人价值。只有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理性,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资料: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教育部印发。
2、《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