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字化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南洋理工学院坚持将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举,以突出开设的专业特色和技能课程为导向,以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发具有“活力”的网络课程,构建了交互性好、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而加快了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进程。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
“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调整步伐加速,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现行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急需与社会对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南洋理工学院坚持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举,基于4A网络教学平台帮助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积累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引导教师教育应从“适教”模式向“适学”模式转变[1]。数字化课程体系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还为教师教学创设了一个体验、交流、分享、技能展示的平台。
1 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整合现有数字化课程资源
1.1、数字化课程的构建基础
利用数字化校园这一平台构建高效易用的交互性网络教学系统,拓展了教学空间,提供了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良好时机和广阔舞台。数字化课程以“工学结合” 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网络的课程,即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优势,把行业企业成熟的技术、规范和流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并能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为教师和学生个人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并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2]。
1.2、整合现有数字化课程资源
数字化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必须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任务做到无缝式衔接。并以此为契机,帮助老师梳理、整合已有的课程资源以便学生可以在大量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内容间实现快速跳转。将传统教学资源转化为网络课程、资源库、作品集、题库、学生电子档案袋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并上网,要求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并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和使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相结合,促进了课程教学以及课程资源的积累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学成果。提倡师生网上共建共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成为课程资源小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亮点。
2、基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数字化课程的建设应该考虑到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要注重基于优质的数字化课程的建设、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供学生选择。把混合学习模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技能训练的核心。
2.1、“以学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
随着慕课、微课的大量出现,很多地方都掀起了“翻转课堂”的改革热潮。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学校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展各类混合式教学应用,深入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数字化课程资源应用的新方法,深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学模式创新。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以学习活动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效网络交互、师生与资源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3]。
2.2、借助“网上学习活动”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活力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共享性,学校师生通过网上学习活动,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资源互动。以学生为本,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设计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活动,结合活动开发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提升资源的有效性和活力。师生协作共建共享保障了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数字化课程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近几年来在线教育方式开始风靡全球,“中国大学 MOOC”和“爱课程”网上涌现了大量的教师教育课程,如果高师院校能认定慕课学分,将会给爱学习和会学习的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4]。
3、教师教育数字化课程环境的构建
3.1、加强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育网络社区
教师教育网络社区就是教育智慧诞生的新领地,在这个网络社区每个人贡献自己的教育观点、经典感言、教学视频、手工作品。这些生成性资源成为智慧启迪的新途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录像、试讲视频短片的收集、分享、评价。在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要从理论说教、经验灌输向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发展,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
3.2、利用数字化校园创建教师教育数字课堂
数字化校园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又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还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场所。2015年 9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发布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探讨智慧学习与学习环境、数字校园、教室环境、企业大学的关系,以及智慧学习的产业成长与格局[6]。数字校园的建设是数字课堂开展的基础,高校信息中心要从娱乐服务中解放出来,把新技术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精心谋划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和资源服务体系建设。
3.3、创建教师教育课程网络互动平台
网络互动平台是指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网络互动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分别完成网络课程开发、网上教学实施和网络教学管理的功能。网络互动平台成为学生、老师、教学内容的联结纽带,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7]。
数字化课程体系为教师教育创设了一个体验、交流、分享的新环境,数字化课程体系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还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教学经验交流和从师技能展示的平台。数字化课程环境倡导民主、开放、探究、协作、多元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师教育机制应该重視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同步构建。在数字化课程环境下,高师院校应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重点,以能力导向为宗旨,探索基于主题、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教师应重视学生们通过相互合作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推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从维持性向创造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徐定华,彭慧,建设数字化课程,开展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16,(8).
[2] 谢斌,能力导向型教师教育数字化课程体系构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9).
[3] Obama.ConnectEDInitiative[EB/OL].TheWhite House,2014- 02- 24,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k- 12/connected/.
[4] 傅骞,王辞晓.当创客遇上 STEAM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7,(10).
[5] TERRY HEICK.9 Characteristics Of 21st Century Learning[J].TeachThought,2016,(8).
[6]《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 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
[7] 李智哗,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条件与实现路径,课程.教材.教法[J] 20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12054)的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18年度“创新强校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NY-2018CQ2JG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允丽(1980-),女,硕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化校园、人工智能应用。
(作者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创新
“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调整步伐加速,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现行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急需与社会对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南洋理工学院坚持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举,基于4A网络教学平台帮助教师管理教学活动、积累教学资源、展示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和引导教师教育应从“适教”模式向“适学”模式转变[1]。数字化课程体系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还为教师教学创设了一个体验、交流、分享、技能展示的平台。
1 以数字化校园为依托,整合现有数字化课程资源
1.1、数字化课程的构建基础
利用数字化校园这一平台构建高效易用的交互性网络教学系统,拓展了教学空间,提供了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良好时机和广阔舞台。数字化课程以“工学结合” 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基于网络的课程,即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优势,把行业企业成熟的技术、规范和流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并能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数字化课程为教师和学生个人构建了网络学习空间,使学习资源无限丰富,并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2]。
1.2、整合现有数字化课程资源
数字化课程建设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必须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任务做到无缝式衔接。并以此为契机,帮助老师梳理、整合已有的课程资源以便学生可以在大量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内容间实现快速跳转。将传统教学资源转化为网络课程、资源库、作品集、题库、学生电子档案袋等数字化课程资源并上网,要求资源建设和资源应用并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和使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相结合,促进了课程教学以及课程资源的积累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学成果。提倡师生网上共建共享,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成为课程资源小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亮点。
2、基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数字化课程的建设应该考虑到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要注重基于优质的数字化课程的建设、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供学生选择。把混合学习模式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技能训练的核心。
2.1、“以学生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
随着慕课、微课的大量出现,很多地方都掀起了“翻转课堂”的改革热潮。依托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学校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主线,开展各类混合式教学应用,深入探索网络辅助教学的新模式。数字化课程资源应用的新方法,深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促进了教学模式创新。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以学习活动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效网络交互、师生与资源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3]。
2.2、借助“网上学习活动”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活力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共享性,学校师生通过网上学习活动,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资源互动。以学生为本,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设计丰富多彩的网上学习活动,结合活动开发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提升资源的有效性和活力。师生协作共建共享保障了数字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数字化课程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近几年来在线教育方式开始风靡全球,“中国大学 MOOC”和“爱课程”网上涌现了大量的教师教育课程,如果高师院校能认定慕课学分,将会给爱学习和会学习的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4]。
3、教师教育数字化课程环境的构建
3.1、加强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育网络社区
教师教育网络社区就是教育智慧诞生的新领地,在这个网络社区每个人贡献自己的教育观点、经典感言、教学视频、手工作品。这些生成性资源成为智慧启迪的新途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录像、试讲视频短片的收集、分享、评价。在技术的支持下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要从理论说教、经验灌输向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教学发展,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
3.2、利用数字化校园创建教师教育数字课堂
数字化校园上有着丰富的资源,同时网络又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还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场所。2015年 9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发布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探讨智慧学习与学习环境、数字校园、教室环境、企业大学的关系,以及智慧学习的产业成长与格局[6]。数字校园的建设是数字课堂开展的基础,高校信息中心要从娱乐服务中解放出来,把新技术用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精心谋划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和资源服务体系建设。
3.3、创建教师教育课程网络互动平台
网络互动平台是指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的总称。一个完整的网络互动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分别完成网络课程开发、网上教学实施和网络教学管理的功能。网络互动平台成为学生、老师、教学内容的联结纽带,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7]。
数字化课程体系为教师教育创设了一个体验、交流、分享的新环境,数字化课程体系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且还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教学经验交流和从师技能展示的平台。数字化课程环境倡导民主、开放、探究、协作、多元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师教育机制应该重視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同步构建。在数字化课程环境下,高师院校应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重点,以能力导向为宗旨,探索基于主题、项目、任务的教学模式。教师应重视学生们通过相互合作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推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从维持性向创造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徐定华,彭慧,建设数字化课程,开展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16,(8).
[2] 谢斌,能力导向型教师教育数字化课程体系构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6,(9).
[3] Obama.ConnectEDInitiative[EB/OL].TheWhite House,2014- 02- 24,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education/k- 12/connected/.
[4] 傅骞,王辞晓.当创客遇上 STEAM教育[J].现代教育技术,2017,(10).
[5] TERRY HEICK.9 Characteristics Of 21st Century Learning[J].TeachThought,2016,(8).
[6]《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 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
[7] 李智哗,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的条件与实现路径,课程.教材.教法[J] 20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职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项目《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12054)的研究成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2018年度“创新强校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NY-2018CQ2JG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程允丽(1980-),女,硕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数字化校园、人工智能应用。
(作者单位: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