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文化研究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大多会承载着当时社会的文化,而天坛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它蕴含了中华数千年来的文明,天坛不仅是一座祭天文化的历史建筑,更因其独特的造型空间和布局,使得天坛祭天建筑承载着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也成为了解读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的密码。本文将通过对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的设计思想、布局、造型等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寓意进行全面分析,以解读祭天建筑中的所涵盖的深远意义,从而加深对传统祭天建筑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北京天坛;祭天建筑;文化研究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重要场所,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造型最精美的祭祀性建筑群。它有着精巧的设计、奇妙的风格、美妙的回音,是世界古典建筑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华先祖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东方古老文明的象征。
  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占地273公顷,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处帝王祭天的场所,继承和借鉴了历代祭天建筑中符合礼制的作法,是集中国古代祭天建筑精华的杰作,之后又经过了明代嘉靖以及清代乾隆两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进而逐渐的成熟,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和基本格局。北京天坛祭天建筑无论在其建筑的布局、建筑的形式以及建筑的文化上,都是中国祭天建筑的最高设计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是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文化与大地哲学在建筑上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之作,它集中体现出成熟期中国祭天建筑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古代祭天文化的宝典[1]。天坛祭天建筑集史学、美学、建筑学、伦理学、哲学、天文学、声学等各学科文明精华于一体,有着合理规划的建筑格局,建筑形制极具特色,建筑功能系统完备,不光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更有着极高的建筑文化价值以及旅游文化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之作[2]。
  综上所述,对于北京天坛祭天建筑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对于弘扬传统的中华古建筑文化,促进东西方建筑美学的交流和发展,传承中华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合理要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3]。本文从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的设计思想、空间造型、平面布局等方面来系统的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以期能正确的解读祭天建筑中的文化观念,古人对“天”的崇拜和敬重,以及“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命人从”、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加深对传统建筑文化现象的理解。
  一、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的演变轨迹
  北京天坛是集中国古代祭天建筑精华的杰作,之后又经過了明代嘉靖以及清代乾隆两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进而逐渐的成熟,清朝乾隆年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和基本格局,同时也有着一套程序周密、规模宏大、场面隆重的祭天礼仪。
  (一)明永乐年间的祭天建筑
  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由来已久,因此自古以来就称祭天台为圜丘,称祭地坛为方泽。明洪武元年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把圜丘建于南京城外钟山之阳,把方泽建于钟山之阴[4]。1378年洪武十年将原天地分祀改为天地合祀,在原圜丘旧址上建天坛大祀殿。到了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决定迁都北京,而后,其在城内建皇宫,城郊建祭坛。北京郊庙建筑就是当时北京城综合一体化营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于公元1406年在北京城郊建设动工,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完工,当时的北京天地坛规制完全仿自南京,形成了以大祀殿为主体的祭天建筑群。同年1420年,明成祖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次年1421年春正月,明成祖亲自到天地坛祭祀神主。天地坛大祀殿是合祭天地之所,合祀礼仪从明永乐经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诸朝,沿用了一百六十余年,到了嘉靖年间,大祀殿南建起了圜丘坛,这种由明永乐时期沿袭下来的祭祀局面被打破,天地坛由此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5]。从上可以看出,天坛最初是仿制南京的成例,建筑配制是以大祀殿为主,四周辅以附属建筑。明太祖元年,建圜丘与方丘,分祭天地于冬至和夏至。明太祖四年,改筑圜丘与方丘,形制最初比较小,依然采取分别祭祀的方法[6]。我们从时间轴上来梳理一下天坛的产生,1377年洪武十年,因风雨不调,灾难常见,改天地分祭为合祭,建大祀殿,至洪武十一年完工,合祭之礼也遂为定制[7]。明成祖建北京宫殿坛庙,其规制仿制南京,因其合祀天地之制,所以天坛最初被称作天地坛,嘉靖时改为分祀,因此又称作天坛。
  (二)明嘉靖年改制时期的祭天建筑
  明嘉靖九年1530年五月初六,改天地合祀为四郊分祀,嘉靖皇帝把圜丘建于南郊,把方丘建于北郊,并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8]。当时所建圜丘的形状和设施与现今天坛大体相同,只是建筑略小,栏板、台面都是蓝色琉璃,典雅庄重[9]。1531年明嘉靖十年四月南郊神版殿建成,被嘉靖皇帝亲自命名为泰神殿,后来更名为皇穹宇,创建时为重檐,圆形。皇穹宇的门楼、殿、顶等全部用绿色的琉璃瓦覆盖,围墙和宫门左右垛墙都用青灰装饰。天坛由此形成了南北两坛的格局[10]。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因北京拓建外城,天坛向西扩展并形成内坛和外坛的局面,至此天坛建筑群的总面积达到了273公顷。
  (三)清乾隆年间高宗改扩建的祭天建筑
  清朝?祭天配位比明朝有所增加,乾隆年代祭天有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康熙皇帝四位,以后还需要不断的增加配位,进而原来的圜丘就不能满足,再加上乾隆年间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圜丘祭天关系到江山社稷,圜丘的扩建就势在必行[11]。1750年乾隆十五年正月,启动圜丘扩建,并将二层台面仍以九五之数量加以展宽[12]。这次扩建历时三年多,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竣工,扩建后的圜丘为三层,高15.9尺,每层四面出陛各九级,各层坛面以艾叶青台铺砌,用汉白玉栏杆环绕。下层坛面直径21丈,坛高5尺;中层坛面直径15丈,坛高5.2尺;最上层坛面直径9丈,高5.7尺。   鉴于明朝把大享殿瓦顶做成青、绿、黄三色,1751年乾隆十六年,把三重檐一律改用天青色琉璃瓦,更名为祈年殿,大享门为祈年门[13]。乾隆二十年1755年神乐观更名为神乐署,并且在维修中更换了大量的石栏。清光绪年间祈年殿被雷火烧毁,之后重建,虽说是照原样恢复,祈年殿的规模、形式与原状一样,但是在操作手法上不自觉的带有当时的时代特征,明显带有清代晚期的手法[14]。
  二、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简介
  (一)天坛是历史使命的承载
  北京天坛于明朝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建成,占地273公顷,之后又经历了明清两代近600年的不断完善,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它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15]。中国古代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外在因素就是天时气候,国家的存亡兴旺也就与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息息相关[16]。天坛就是承载着人们形式上寻求上苍保佑,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
  (二)天坛祭天建筑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的东南侧,占地273公顷,回字形建筑布局,北圆南方,两道环绕的坛墙把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为祈谷坛建筑群,用于孟春举行祈谷大典,以祈求五谷丰登[17]。南半部为圜丘坛建筑群,用于冬至举行祭天和孟夏举行常雩大典,祷告上天以求风调雨顺。祈谷坛与圜丘坛间由一条宽30米长360米北高南低的丹陛桥相连,形成了一条贯穿内坛南北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大都集中在这条中轴线的两端,由南至北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以及皇乾殿等。明清两朝共有22位皇帝在此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18]。天坛由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神乐署以及牺牲所等五组主要的建筑群体构成,五组主要建筑各有特色,全部简洁而不失大气。
  祈谷坛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祈年殿位于院落的靠北居中,前有祈年门后有皇乾殿,左右均有配殿,四周围以封墙,形成一组祭天建筑群。它是天坛的象征,也北京的旅游标志之一。祈年殿初名大祀殿,在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改建后更名大享殿,三层檐从上至下分别由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盖,在1752年乾隆十七年再修时统一更换成为蓝色的琉璃瓦[19]。祈年殿设计精美,大殿为三层檐圆形攒尖顶,上层檐直径最小,中层檐直径大于上层,而下层檐直径又比中层大,这样让祈年殿庄严而不失活泼,规整又不失灵动。白色的坛台上一座红墙蓝瓦大殿,殿上白云缭绕,宝顶金光闪闪,四周苍松翠柏,美如一幅绚丽的画作。
  圜丘坛建筑群包括圜丘坛和皇穹宇。圜丘坛作为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低矮却气宇轩昂,建筑艺术的运用精妙无双。若大的圜丘坛所有的石质构件全部由九和九的倍数组成,精妙绝伦举世无双。圜丘坛是天坛的主要建筑,坛四周有两重墙环护,内圆外方。现在的圜丘坛为三层,由下至上逐渐内收。1530年明嘉靖九年用蓝色琉璃砖和汉白玉石建成,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加以扩建,用艾青石作为坛面[20]。圜丘是一座巨大的圆形汉白玉露天祭台,一共三层,通高5.17米,每层四面各九级台阶,环以汉白玉栏杆。圜丘雕饰大多以龙饰为主,望柱柱头雕刻盘龙,出水饰龙头,各层须弥座雕刻雷纹唐草纹。圜丘由两道墙环绕,都是红墙蓝瓦。而作为存放牌位的皇穹宇,则位于成贞门南侧,圜丘坛北侧,是存放祭天正位、配位、从祀位神版的场所,又被称为天库。圜丘以东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用来收藏祭器、乐器和备制祭品。
  天坛的另外两组建筑神乐署及牺牲所位于外坛西墙内祈谷门和西天门一线以南,神乐署在北,牺牲所在南。此外还有奉祀所、掌乐房及存放乐生冠服的库房等一系列的建筑。尽管历史变迁,沧桑变换,虽然有些建筑早就风光不再,但天坛依然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观瞻,天坛依然是中国古人宇宙观和古典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
  三、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的文化象征
  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之一,它是独属于东方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有着浓郁的文化象征。天坛祭天建筑文化象征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四种,一种为数字、二种为形体、三种为声音、四种为色彩。
  (一)天坛祭天建筑的数学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数学元素有着极其深奥的涵义。古人把奇数作为阳数,用以代表天,偶数作为阴数,用以代表地。在數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赋予了数字丰富而重要的涵义。中国人对数字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在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群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天坛的祈年殿把大量数字运用其中,并赋予不同的含义。在建筑上运用数字的初衷,是祈求天神保佑,从构件尺寸、数量上全部符合一年四季、日月星辰的数目,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祈年殿高九丈九尺,用阳数之极来象征着君王至高无上的权威。祈年殿殿体由三层大柱支撑,中央的四根龙井柱把大殿分成了四个开间,象征着一年的四季;中层十二根楠木金柱把大殿分成了十二个开间,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份;外层的十二根檐柱是一天的十二个时辰的象征;中层金柱以及外层檐柱共二十四根,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象征;三层大柱共有二十八根,是二十八星宿的象征;三层大柱加上柱顶八根童柱共计三十六根是三十六天罡的象征;宝顶下的那根雷公柱则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祈年殿建筑中的数字包含了人们所认识的大部分天文数字,在以农立国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天时季节息息相关,祈年殿的这种设计也是古人对重农思想的一种反映。
  北京天坛作为皇帝祭天的重要场所,其很多建筑则用九来体现出皇帝的权威及至高至大。在圜丘台始建初期,上层台面直径为五丈九尺,用阳数的5和9来相配,寓意着九五之尊,是帝王的象征。后来经过扩建后的圜丘,不仅体量加大,数字的寓意也更加的丰富。上层直径九丈含阳数1和9,中层直径十五丈含阳数3和5,下层直径二十一丈含阳数3和7。圜丘三层坛面直径含阳数1、3、5、7、9。三层坛面直径长度之和为45丈,是9乘以5,9为阳数之最,阳刚的象征,而与5相配就是九五至尊帝王之象征。圜丘坛直径相加之后寓意“九五至尊”之意真的是匠心独特,巧妙至极。圜丘外围的望灯台,东西各九级台阶,是天高九重的象征,灯杆高度九丈九尺也是九重天的寓意象征。天坛之圜丘上层坛面中心一圆形艾叶青石为天心石,围绕天心石以扇面形状向外环铺砌的艾叶青石也以九的倍数递增。一重的9块扇形石板意为一九,第二重的18块意为二九,第三层的27块意为三九,直到九重的81块,意为九九。圜丘三层坛面艾叶青石板每圈都是以九的倍数递增,旨在不断的重复强调九的意义,意在联想天有九重,天帝就端居九重天,九天之上是天宫上界,这些都是圜丘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象征意蕴。圜丘三层坛面四面的台阶,均以九为每层的台阶数,共三层台阶,而圜丘四周的石栏板数量也体现了九的寓意,这就是古代匠师们对至阳之数的运用和发挥,更是对天神无限尊崇和渴望天人合一愿望的强烈表达,是华夏古文明精湛的体现。   (二)天坛祭天建筑的形体象征
  形体象征是建筑形体造型,它是一定文化美学观念情绪和心理行为的一种象征。古代中国人通过其对地域环境的认知,构建出了一个有秩序的“天圆地方”的宇宙图像。因此很多古代造型都是以这种“天圆地方”来呈现。天坛祭天采用圆形,地坛祭地采用方形,“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此表现得淋淋尽致。在中华大地,圆形、方形的建筑立于其上,但通常以方形建筑最为普通和常见。“天圆地方”的说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是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宇宙观。
  天坛建筑从其布局上来看,呈“回”字形,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坛有坛墙围护,内外坛墙北沿均为圆弧形,南沿和东、西墙形成直角,呈方形,北圆南方。天坛初建时为合祀天地,称为天地坛,把北墙的两个转角做成圆弧形的圆角,南墙两端做成方角,不仅是合祀天地之制的象征,更是在京城总体规划上增加了非常醒目的艺术性。方圆的整体以及局部的运用都是古人对天地天圆地方的认识。
  天坛建筑从其地势上来看是南低北高的,而祈年殿更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制高点。从成贞门至祈年门的南北方向高相差为3米。南端高地面一米,北端高地面四米,南低北高,寓意着步步登高,也体现着 “君临天下”的皇帝威严。从单体建筑来看,圜丘与圆谐音,圜丘两重围墙内圆外方,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更是广义的天地万物的代表。圜丘的建筑造型均为圆制,形圆像天。从外方内圆的双重围墙到圜丘台上的三层圆形坛面,这不仅是外观上的圆,还代表着生命的繁衍生息,蕴含着宇宙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运动形式。
  天坛祭天建筑中的主要建筑圜丘、皇穹宇、祈年殿都是圆形,并且在每一建筑中又有着很多同心圆。如圜丘以天心石为中心扩展为三层圆形祭坛,每层祭坛的坛面铺设的石板也都是同心圆,并且因石板是扇面形状,形成一种辐射线,更是增强了层层同心圆向外扩散的效果,让建筑中圆的扩展和穹隆形的天空形成了一个圆融的整体。祈年殿以圆形的宝顶为圆心扩展出三层圆形的琉璃檐,再扩大形成了三层圆形祭坛。这些重复的形状构造出了一种更为宽阔敞亮的境界,艺术效果与天相应。
  (三)天坛祭天建筑的声音象征
  北京天坛所拥有的回音壁、三音石、对话石和天心石四组奇妙的声学现象都发生在圜丘建筑群内,天心石声学现象在圜丘台上,其他的都在皇穹宇内。天心石整个台面中心比边缘高0.14米,台面四周是汉白玉栏杆,人在天心石上击掌会听到四面八方传来两、三个回声,时间间隔相等但强度会逐渐减弱。人如果在天心石上说话,就会有着很强的共鸣效果,声音响亮浓厚,玄妙万端,就似在与自然对话,更是神权与君王权威的象征。
  皇穹宇殿前甬道第三块石板叫作三音石。站在甬道第一块石板上击掌能听到一个回声,站在甬道第二块石板上击掌能听到两个回声,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击掌能听到三个回声。皇穹宇三音石在古代被封建统治者附会为“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的表现,就是说在人间百姓的一言一行,都会有皇天上帝明察秋毫。强调一般人的心思在皇天上帝与皇帝面前无法隐瞒,因此必须对帝王忠诚,回音效果令人称奇。
  (四)天坛祭天建筑的色彩象征
  色彩是建筑的一種符号,不同的建筑类型结合宗法、宗教和伦理观念表达出的色彩观念与有所不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的色彩也会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的过程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有着强烈倾向性的色彩观念。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习惯用红色,当时的建筑色彩以红色最为尊贵,红色成为了王权的象征。但是后来色彩崇尚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黄色取代红色成为了最尊贵的地位象征,但红色仍然是等级较高的色彩之一。明清时期,尚黄之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黄色琉璃瓦仅用于宫殿、陵寝以及庙宇,成为了皇家建筑最为重要的特征。绿色琉璃瓦建筑的等级排在黄色琉璃瓦建筑等级之后,为太子居住的房屋所用。天坛大部分建筑采用蓝色琉璃瓦顶是天空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瓦色中等级最高的,而平民百姓只能用黑灰色普通瓦。
  天坛建筑色彩以“青蓝”和“赭红”为主,体现了“天青地黄”这一古人对天地色彩的认识。祈谷坛建筑群以及圜丘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上都用了蓝色和红色。祈年殿、皇穹宇的三层和单层圆形层顶全部以蓝色琉璃瓦覆盖,圜丘四周内圆外方的墙顶以及祈年殿、皇穹宇两组建筑的东西配殿和院门的顶部也都是以蓝色的琉璃瓦覆盖,这些设计都是以蓝色来象征着天空,加重人们在进入天坛后对天的感觉和敬重。天坛祈年殿的色彩在历史上有所变化,祈年殿前身是明永乐初年的长方形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筑为圆形三层名为大享殿,当时大享殿殿顶上檐以蓝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天神、天宇;中层黄色,象征着地神、大地;下层绿色,象征着五谷植物、前代帝王。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帝下令把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三层檐全部改成了蓝色琉璃瓦,“祈年”二字的含义是期待农事之丰收。从空中俯瞰天坛,建筑物顶大多覆盖着蓝色琉璃瓦,白色的汉白玉石栏杆,红色的围墙给天坛庄严肃穆的氛围增加了几分活力,让人感到欢愉,天坛的色彩虽然不能说丰富,但是却颇具特色,颜色层次分明,配合得十分的巧妙。
  四、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结构布局的文化象征
  (一)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设计思想的文化象征
  在选址设计上,自有都城以来,凡是祭天之坛都选在都城的南方,取周礼之阳的之意,距离都城一般是七里左右。自东晋元帝司马睿建都于康立(今天的南京),并且在南郊建立祀地之后,丘郊之坛都会建于都城的东南方,之后的数代都于都城的东南方立坛。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建北京天坛时,先择在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为坛位,也是定位于北京城的东南方向。坛位选址能确定是在永乐年间北京城的东南方,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九天学说认为东南方是阳天,祭天坛位就应先在阳天的位置,因此取了东南方。将坛位定于东南方,有益于都城交通的发展,以九天学说阳天定位,对后来北京城的拓展十分的有利,不过北京天坛位于都城之内的现状是先有坛再筑城的结果。天坛祭天建筑的主题就是崇天,天坛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利用建筑的象征手段,通过选址、设计布局、颜色以及空间造型等形态特征来对天的肃穆崇高进行渲染,突出天的高远和辽阔,激起人们对于天的崇拜感,从而表现出天帝的至尊、至高和至上。天坛建筑采用了最宏大的用地规模,占地273公顷,面积广阔,用以表现天的巨大壮阔。呈回字形南方北圆双围墙体现出“天圆地方”的文化观念,所有建筑构建均以阳数至极数9做为其数,象征皇天的至高无上,这些建筑处处都体现出崇天的文化。站在圜丘上,在古柏蓝天的衬托下,有种身处天穹的氛围,古人将这种“天圆地方”的观念体现得空前绝后,营造出圜丘圣洁、神圣及崇高的形象。   (二)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平面布局的文化象征
  天坛祭天建筑的平面布局有一主要特色,主要建筑群虽然按主轴线布局,但是主轴线在天坛内并不居中,它运用“天人合一”的学说,把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等主要建筑所在的主轴线布置在中线之东,形成西半部大,东半部小的布局,这样既达到了祭天建筑与城市建筑取得共有的特征,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又解决了北京宫殿未达到择国之中而立宫的古制。观看天坛平面布局图可以发现,天坛主要建筑都在内坛之中,但是它们却并没有在外坛的南北正中线上,而是在坛中偏东,给主体建筑群以西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这样,当古人从西门进入天坛之后,就会首先见到那开阔的天宇,让人们会瞬间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软弱,心甘情愿的向天帝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天坛纵轴线的东移,加长了从西门进入的距离,人们在行进的过程中,似乎离天神越来越近,这种空间与时间的相互转化,让人们对天神崇拜的感情越来越深化。
  天坛平面布局简洁、建筑南北分明且轴线突出,平面呈现的祭天建筑的特点有着独到之处。天坛祭天建筑按主轴线布局是天坛平面布局的一大特点。天坛祭天建筑群南北主轴线自圜丘坛圆心点到祈年殿圆心点全长750米。主体建筑圜丘坛与祈年殿分布在轴线南北两端,这种依轴线两端的布局是嘉靖年改制的结果。附属建筑位于轴线的两侧并且距离轴线有着一定的距离,更利于突出主体建筑,保持着宁静的环境。轴线上的主体建筑都是圆形三层,其中圜丘建筑群最北端的建筑皇穹宇是单檐攒尖圆形殿宇,并在周围环以圆形的围墙。轴线北侧的祈谷坛建筑群,较多的保留着明代早期的特点,因而除祈年殿外,祈年门、皇乾殿仍是矩形平面。南北两组建筑从平面上看,圜丘坛、祈年殿都富含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圜丘坛与祈年殿之间用宽30米高4米长360米的丹陛桥作为连接两组建筑群的纽带,这种特殊的主轴线做法,让距离较远的圜丘坛、祈年殿两组建筑得以相互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明清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空间造型的文化象征
  祈年殿是典型的上屋下坛结构的建筑,屋就是祈年殿,殿高约32米,坛则是三层汉白玉石台,高约6.2米,总高约38.2米,是北京市最为高大的古建筑之一。祈年殿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都充分的展现出古人对天对宇宙的认识,是古代科技文化的载体。三重蓝色琉璃瓦象征着天空的颜色,圆顶攒尖,就像融入蓝天,这些都是与天相近的意象。祈年殿圆坛、圆顶的建筑形式,保留了更多的明朝建筑的一些特定形制。古时明堂祭祀上帝的作用在明代的祈年殿得以保留下来,但是其建筑形式却因天礼之数而变化,更具有象征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礼制建筑。祈年殿的建成,解决了历史上天与祭祀之间的关系,让其在无形和有形间共处于天坛之中,共同构成天的主宰。祈年殿有着十分优美的艺术造型,自下而上望去,三重屋顶逐层收缩,直上云霄有着极强的动感,仿佛天地相连,让人倍感渺小,感觉上天更加的伟大,更是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古人敬天思想和古代高超建筑技术水平的结合。
  圜丘坛真正的体现出了天的魅力,三层圜丘坛并不是很高,通高才5.17米,每层有着九步台阶,登上27步的台阶就达到了圜丘坛的顶层,但因周围并没有高于它的建筑,只有翠柏林海,使人站在上面会感觉到离天那么近,仿佛就在天的怀抱。圜丘坛与周围的苍茫林海,红墙蓝瓦组成了一个建筑整体,让人赞叹和神往。圜丘最为独特之处就是无屋宇覆盖的露天坛面,它通体洁白,晶莹若玉,台面平整空无一物,象征着天空的明净清彻。两重围墙很矮,则是有意采用缩小尺度的方法,反衬圜丘台之高,又不会遮挡住视野,可以看到墙外的树木以及更远的天际线,有种高凌并触手可及蓝天苍穹的意蕴。尽管坛面本身不高却给人们营造出一个多层次的空间形象,在祭天时,上帝神位供奉于圜丘坛上,祭祀者皇帝虔心祈祷,读注音回声隆隆,仿佛一呼百应,表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祈年殿的三层大柱,把大殿分成许多不同的开间,四根龙井柱把大殿平分为四个开间,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四柱中间的方形空间就把中央戊已土、天干、四方、五行、四季都涵盖了。可见祈年殿的柱子的寓意绝非迷信,它是中国古代阶段性科技成果的载体,如果说圜丘坛在数字的寓意上大下功夫,那祈年殿就是在空间(宇)、时间(宙)方面上,在不同寓意上进行了全面阐述。天坛祭天建筑无论是在整体的布局还是在造型、色彩上都是在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今天的北京天坛建筑群,虽然不是一次建成,但是每一次扩建、改建都保持了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从现在的天坛主轴线看,祈年殿和圜丘坛一北一南,一高一低,一实一虚,一浓一淡,在对比中保持着呼应。皇穹宇位于祈年殿和圜丘坛之间,在建筑空间、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是一种过渡。这一切都是在变化中寻求统一,让整个天坛建筑群达到整体的和谐,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
  五、结论
  天坛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礼制建筑的皇家祭坛,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是一座祭天文化的博物馆。北京天坛祭天建筑群從其建筑的选址、设计理念到建筑的色彩、布局、造型上都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礼”制思想观念。由于祭祀对象是人们所敬重的“天”,因此祭天建筑在空间结构、色彩以及造型等方面都会激起人们对“天”的崇拜感。通过建筑象征的表达,把礼制建筑的礼结合建筑制度与祭祀仪式,神奇地展现了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表现出天人之间、君臣之间的等级观念。在礼制的意义上,既是对天的崇拜,也是对帝王的崇拜。作为普通老百姓,天帝与人王都是其顶礼的对象,合二为一。天坛主要建筑等都使用圆形平面,象征着“天圆地方”,又用数字来象征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意蕴,充分的体现出了古人对“天”的崇拜和敬重,以及“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天命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朱江颂.天坛牺牲所建筑沿革述略[J].北京文博文丛,2019(03):20-26.
  [2]亦文.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北京天坛[J].阅读,2019(65):50-53.   [3]高鸣飞,常梦玮.浅析从北京天坛建筑组群营造史所折射出的礼仪文化变革[J].建筑设计管理,2019,36(07):66-69.
  [4]李洋. 天坛的历史沿革与内坛建筑构造[N]. 团结报,2019-06-20(005).
  [5]孙碧琛. 基于祭祀文化的敖包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
  [6]方向晨. 历史文脉传承视角下唐代圜丘遗址周边环境的景观规划研究[D].西北大學,2019.
  [7]李丽丽. 明清北京天坛建筑中皇权象征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9.
  [8]周丽梅.天坛,一个离天最近的美丽传说[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9(04):16-19.
  [9]北京皇家祭坛——天坛  人神相通,古老农耕文明等级最高,规划建筑最奇特、最壮美的祈天祭祀建筑群[J].文明,2015(Z1):124-129.
  [10]项瑾斐.从文物保护规划谈天坛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J].北京规划建设,2019(01):32-36.
  [11]李诚. “天人沟通”的冬至祭天[N]. 北京日报,2018-12-20(013).
  [12]孙胜男,赵雪薇,孟昭博.天坛建筑特色及其对现代结构的启迪[J].住宅与房地产,2018(33):82.
  [13]汤晓霞.倾听历史的回声——北京天坛[J].阅读,2018(74):52-55.
  [14]徐来.从盛京坛庙祭祀看中原文化对满洲礼制的影响[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02):57-62.
  [15]赵蓬雯. 北京明清皇家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研究(2000-2015)[D].天津大学,2017.
  [16]杨长江.从北京天坛看中国建筑文化[J].长江丛刊,2017(05):62.
  [17]赵宴刚.北京天坛建筑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影响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03):110-112.
  [18]吴晶巍. 明清北京天坛树木格局复原性研究[A].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园林学会.2016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C].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园林学会,2016:7.
  [19]何岩,寇子圆.三维动画还原技术在天坛古建筑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6(05):248.
  [20]秦昆. 隋唐长安城天坛遗址公园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 分析2019年我国蔬菜的食品农残安全形势;方法 归纳整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年度蔬菜类食品安全抽检结果,对不合格农残样本进行大数据分析;结果 2019年蔬菜食品不合格批次共计73批次。抽检的蔬菜种类中,不合格批次最多的属于鳞茎类蔬菜中的韭菜,有26批次不合格,在不合格批次中占35.6%,其次是豆类蔬菜中的豇豆,有18批次不合格,在不合格批次中占24.6%。主要不合格原因是腐霉利
期刊
摘 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实现深度融合,是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和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黄金叶生产制造中心(以下简称“制造中心”)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为例,从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工作方法三个方面探索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融合;党建工作模式 ;生产经营  一、国有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志,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并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城市形象;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效地激发城市的活力。但就当下而言,城市景观的设计还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只有充分发挥出来园林绿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人才是国家发展必不可缺的。自古以来,国之兴,在于人;治国安邦,人才是关键。特殊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引进己成为地方政府综合竞争力的制高点①。特殊人才的引进打开了地方区域的知名度,有利于地方经济向外发展。  关键词:地方;经济发展;特殊人才;明星网红  1.明星网红是否对得起特殊人才的称呼  什么是特殊人才?从国家层面特殊人才主要指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科学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
期刊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履行着管理国家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其质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质量是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经济发展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 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的管理活
期刊
摘 要: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呈现下行态势,我国经济也在这场危机中面临着巨大考验。中小微企业作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资金状况、发展能力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象。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保障就业和民生,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支持,特别是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为此,央行出台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及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本文针对这两项创新型货币政
期刊
摘 要:电子商务的崛起与蓬勃发展,使得产品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给我过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不同程度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信息要素成为影响国际贸易走向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企业若想获得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需参考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积极搭建信息化贸易管理平台。并对市场竞争机制加强了解,积极完善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体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展;影响;应对  引言: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良好的园林绿化几乎可以看作是一座城市的标志了。同时,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而且还能调节城市空气、改善居民的生存环境,如此一来,无论是城市的空气质量,还是居民的生存环境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改善。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终究存在差距,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园林绿化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经营也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当前社会环境下,企业的管理学成为企业管理者们深入研究的重点课程。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激励理论是重要的管理环节。其对企业的日常实践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日常管理中灵活运用激励理论,可以充分地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让企业的生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主要对激励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并对其在企业管理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进行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产物,本身具有特殊性。本文以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为研究对象,结合近代中国的经济特点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观点,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投融资的现状和模式,探讨了加强资本运作的途径以及加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关键词:国企融资;投资;财务风险管控  前言  有效的融资可以给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融资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威胁性,容易给国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