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他这里所说的略读,就是我们现在的课外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因此,无论从目标还是方法的角度看,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已成为了关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对于我们的教材,老师已习惯了细读、精备。那么对于整本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让阅读收益达到最高呢?不妨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精心巧妙地设计导读
1、先睹为快。有些书的考试部分并不是十分很精彩、很吸引孩子的眼球,而孩子又往往是耐不住这样的“寂寞”。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很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就被磨掉,并因此而放弃了阅读,这是很可惜的。此时,教师就可以让书中的“精彩”提前呈现,让孩子“先睹为快”。然后,孩子会在再次期待相遇精彩的阅读盼望中,开始他的阅读之路。
2、旁敲侧击。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一个剧本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你连《伊索寓言》也没有熟读,可见你多么懒散无知。”知道了这样的一句台词,学生自然就会主动投入到《伊索寓言》的阅读中去,因为谁也不愿意做一个懒散无知的人。
3、亮相作者,激起兴趣。郑渊洁是一个特别的作家,他说:“我小时候胸无大志,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淘粪工。那时候媒体宣传一个劳动模范,他的职业就是一个掏粪工。我就写了作文叫《我张大了要当掏粪工人》。没想到老师把这篇作文推荐到了校刊上……”这样一个“特别”的作家,他的童话故事也一样也很特别,这样介绍作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做“广告”。为课外阅读的书籍进行广告宣传,如这部作品获得了哪些国际大奖,拥有的粉丝有多少,哪些人对它进行了推荐和评论等。
二、环环相扣的章节阅读
孩子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就任有学生自由不羁地去读了吗?不是的,此时的老师应当是一个“陪跑”者,不断地在一旁“指路”,做做“解说员”。
第一、指导学生建立阅读计划表。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生建立一份阅读计划表,让他们自己有“序”可“循”是很有重要意义的,计划表就像一个隐身的老师,督促学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第二、让阅读充满期待。采用了“大声读”的方式让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大声读”就是听老师讲故事,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讲故事。我们根据书中的情节变化调节朗读的语调,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老师在读书过程中会在文本的空白处停顿下来,向孩子们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同时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对后面的情节展开想象。在每个章节的结尾处可以抛一个悬念,这样学生就会一直挂着这个“悬念”,充满阅读的期待。
第三、故事接龙显本领。如何引导学生回顾已阅读过的章节?当个人讲述顯得单调时,可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让几个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讲,以此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在共同讲述中达到文本共生的状态。
三、精彩纷呈的重锤敲打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交换司要适时地组织专题交流会,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产生新的体验,使学生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交流会的设计主要抓住“语言、情节、场面、人物、思想”等文本要素,如《寓言故事》交流会:
1、各小队派代表讲一个寓言(不含寓意部分)请其他同学总结出其中的寓意;2、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请举例说明;3、读着寓言故事,你一定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某些人有点像,那么,就和同伴交流交流吧!4、有句话叫做“一人千面”。寓言故事中的许多动物在不同的故事中会显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狐狸这个形象就出现了数十次,他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性呢?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能阅读。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阅读成为习惯,用阅读烛照心灵,烛照人生。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应该用故事中的力量唤起学生人性中闪亮的情愫。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破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四、意味深长的阅读告别,延伸拓展,让书香悠远
文章的结束决不代表文本的结束,要让一个难忘的结尾成为一个崭新的开始。
1、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读完了一部作品,我们要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同类风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2、让写作成为另一种延伸。例如读完了《海底两万里》,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来到神秘漠测的海底,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旅行记。还有读完了《安徒生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童话故事,作成童话集。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可是,天堂并不是一步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建好攀登的梯子,从地面直到苍穹,然后一步一步爬到顶点。我们正是要搭建这样的一个阅读梯子,让孩子攀登着,向上,向上……
一、精心巧妙地设计导读
1、先睹为快。有些书的考试部分并不是十分很精彩、很吸引孩子的眼球,而孩子又往往是耐不住这样的“寂寞”。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很可能在开始的时候就被磨掉,并因此而放弃了阅读,这是很可惜的。此时,教师就可以让书中的“精彩”提前呈现,让孩子“先睹为快”。然后,孩子会在再次期待相遇精彩的阅读盼望中,开始他的阅读之路。
2、旁敲侧击。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一个剧本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你连《伊索寓言》也没有熟读,可见你多么懒散无知。”知道了这样的一句台词,学生自然就会主动投入到《伊索寓言》的阅读中去,因为谁也不愿意做一个懒散无知的人。
3、亮相作者,激起兴趣。郑渊洁是一个特别的作家,他说:“我小时候胸无大志,最大的理想就是当一个淘粪工。那时候媒体宣传一个劳动模范,他的职业就是一个掏粪工。我就写了作文叫《我张大了要当掏粪工人》。没想到老师把这篇作文推荐到了校刊上……”这样一个“特别”的作家,他的童话故事也一样也很特别,这样介绍作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做“广告”。为课外阅读的书籍进行广告宣传,如这部作品获得了哪些国际大奖,拥有的粉丝有多少,哪些人对它进行了推荐和评论等。
二、环环相扣的章节阅读
孩子开始了对整本书的阅读,就任有学生自由不羁地去读了吗?不是的,此时的老师应当是一个“陪跑”者,不断地在一旁“指路”,做做“解说员”。
第一、指导学生建立阅读计划表。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生建立一份阅读计划表,让他们自己有“序”可“循”是很有重要意义的,计划表就像一个隐身的老师,督促学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第二、让阅读充满期待。采用了“大声读”的方式让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大声读”就是听老师讲故事,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讲故事。我们根据书中的情节变化调节朗读的语调,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老师在读书过程中会在文本的空白处停顿下来,向孩子们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同时利用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对后面的情节展开想象。在每个章节的结尾处可以抛一个悬念,这样学生就会一直挂着这个“悬念”,充满阅读的期待。
第三、故事接龙显本领。如何引导学生回顾已阅读过的章节?当个人讲述顯得单调时,可采用故事接龙的方式,让几个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讲,以此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在共同讲述中达到文本共生的状态。
三、精彩纷呈的重锤敲打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交换司要适时地组织专题交流会,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产生新的体验,使学生在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交流会的设计主要抓住“语言、情节、场面、人物、思想”等文本要素,如《寓言故事》交流会:
1、各小队派代表讲一个寓言(不含寓意部分)请其他同学总结出其中的寓意;2、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话,请举例说明;3、读着寓言故事,你一定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某些人有点像,那么,就和同伴交流交流吧!4、有句话叫做“一人千面”。寓言故事中的许多动物在不同的故事中会显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狐狸这个形象就出现了数十次,他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性呢?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能阅读。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阅读成为习惯,用阅读烛照心灵,烛照人生。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应该用故事中的力量唤起学生人性中闪亮的情愫。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破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四、意味深长的阅读告别,延伸拓展,让书香悠远
文章的结束决不代表文本的结束,要让一个难忘的结尾成为一个崭新的开始。
1、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读完了一部作品,我们要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同类风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2、让写作成为另一种延伸。例如读完了《海底两万里》,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来到神秘漠测的海底,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旅行记。还有读完了《安徒生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童话故事,作成童话集。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可是,天堂并不是一步就能到达的,我们要建好攀登的梯子,从地面直到苍穹,然后一步一步爬到顶点。我们正是要搭建这样的一个阅读梯子,让孩子攀登着,向上,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