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风险共担机制优势凸显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
  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 褚松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长安
  
  主持人:
  人民论坛记者 曾金胜
  
  在此次汶川地震的救灾现场,活跃着一批比较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各种各样的民间公益组织。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民间公益组织立刻行动起来,向社会宣告了自己对救灾的参与。
  
  大地震考验了我们什么
  
  人民论坛记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对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来说,大地震考验了我们什么?
  褚松燕:大地震是一种传统的自然灾害,但在如今这样一个风险无处不在的时代,汶川大地震考验的不仅仅是我国救灾的技术和制度体系,更是人性和风险共担的社会资本成熟度。面对风险,个人的无力凸显了风险共担机制的重要性。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启动中国新型风险共担机制的钥匙。
  与资源的分配机制相一致,国家、市场和社会同时构成家庭之外的风险共担三大功能领域。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政府更加强大,市场逐步健全,社会空间更加广阔。
  我国政府对汶川大地震的迅速反应使公共权力的救助组织体系发挥了自上而下执行的高效作用,媒体对地震和抗震救灾活动的全程报道将平时沉寂在人们血液当中的风险共担意识激发出来,不仅对一贯高效和成功的行政动员体制形成了支持,更激活了社会组织自发的风险应急反应机制和风险抵御机制:社会自我组织起来,抵御和分担风险。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汇合到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震救灾的伟大力量。
  
  民间公益组织在救灾中担负的角色
  
  人民论坛记者: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民间公益组织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它带给我们什么重要启示?
  褚松燕:正如中国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所呼吁的“抗震救灾,十万火急,灾后重建,众志成城”,这16个字没有主语,却恰恰突出了主语:全社会的公民!与国家组织的权力强制性和市场组织的营利性不同,它们一般规模较小,但由于与公民的联系紧密,这些组织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能够迅速掌握一定范围内公民的需求,应对多变的形势。这是我国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领域风险抵御机制开始形成的契机。社会领域的风险抵御机制主要依靠自组织机制和公益支持制度。其中,自组织机制成型于人们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深切感受,壮大于宽松的制度环境。而公益支持制度不仅是社会风险抵御机制的水泥,更是政府—市场—社会总体风险抵御机制的粘合剂。
  李长安:与国家层面的高度组织化相比,民间公益组织的活动更具有灵活性和人性化。这些性质各异、大小不同的社会组织不仅为抗震救灾募捐筹款,而且在现场救援、医疗、教育、环保、心理疏导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政府和人民解放军专业救援队伍之外的第三支最引人注目的力量。
  在抗震救灾中,民间公益组织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捐款捐物,二是组织志愿者。灾后第二天,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等10家影响较大的社会组织,向全国38万多家社会组织发出抗震救灾倡议书;成都部分民间组织联合成立“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协同行动……与此同时,民间公益组织联合了大批志愿者深入灾区第一线,组成了抗震救灾的一支生力军。
  民间公益组织作为公民自我完善、自我救助、自我服务的公民自治组织中的一种,能够充分地激发人性中真、善、美的情怀,是政府救助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四川汶川大地震虽然摧毁了许多人的家园,但却让政府与民众的心走得更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救助行为与民间的公益行为在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快救助组织化和公益制度化进程
  
  人民论坛记者:国外有媒体称,地震释放出中国民间巨大力量。然而,人们也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广大社会组织各自的专长,在动员力量、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整合资源,实现救助组织化与公益制度化、实现政府和民间公益救助行为更有效的对接?
   褚松燕:这次大地震作为一次危机,各种临时的公益支持措施和已有的制度一道,使我们形成了宝贵的社会资本。危机之后,需要思考怎样形成长效的公益支持制度来使这笔宝贵的社会资本保值增值?如何增强税收优惠的可操作性,使税收优惠简便易行?如何监督捐赠善款的使用?另外,如果这次大地震的善款使用能够探索出完整的监督机制,将会推动我国的公益制度建设。
  因此,汶川大地震对我们是一个危机,危者,在于生命的消逝和财产的损失,机者,在于公民社会的蓬勃发展迎来了制度化建设的契机,抓住这个机会,我们就能够在政府的动员之外形成另一种团结:社会自我的团结!
  李长安: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的防灾减灾体制,如何让救助行为组织化和公益行为制度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做好这项工作,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灾害防治体制,形成强有力的救助组织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使政府救助行为和民间公益救助行为更有效地对接,让民间公益组织走上制度化发展的道路。
   随着公民社会的来临,民间公益组织的活动将日趋活跃。如何更有效地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将成为政府未来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制度的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管理,尽快实行登记制而非准入制,同时建立法律规范,打击非法行为。只有这样,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才能相得益彰,也才能在应对像四川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巨灾面前,携手共行,为最终取得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奠定制度基础。
其他文献
思想病症   法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但观念总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将旧的生活方式送进坟墓。新的生活方式的形成毕竟要有一个过程:依法决策还没有完全替代拍脑袋决策,权大于法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根除,一些地方和行业还存在特权意识,积淀在一些领导干部意识深处的封建意识、人治思维遇有适当气候还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远的如人治导致灾难的“文革”之痛;近的如孙志刚案、佘祥林案等案件的教训……    专家处方 
期刊
中国不会走西方三权分立模式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汪玉凯:胡总书记的这一次讲话首先是对改革30年的高度评价,把它上升为是“一场革命”。讲话特别对下一步政治改革做了非常清晰的描绘。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很多重要理念、思想和目标,并没有因为某些干扰而动摇。有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讲话表示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也就是说中国不会走西方三权分立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简称“12·18”重要讲话),全面而深刻地总结了3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因此,从把握这个重要讲话的亮点切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来,选人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展开、不断深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从中选出了十个关键词,这些词折射了我们干部人事制度变迁的轨迹。    关键词一:干部“革命化、  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解决组织路线问题,就是要解决年轻人的接班问题,还要解决机关臃肿和退休制度的问题,加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随着一大批“四化”干部
期刊
有过欢呼雀跃,有过深长的伤悲,也有过出离愤怒,交织成了悲喜交加的2008。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神七飞天、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所带来的“喜、怒、哀、乐、雷、囧、自信……”我们的注意力哪怕只作短暂的停留,也能拾起时代留下的这份印记。这一年是震撼人心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世界对中国重新认识的一年。与往年相比,我们经历情绪的转变更为激烈,也更为复杂,一些史无前例的事件挑战着我们的神经,折射着这个急
期刊
《消费论》揭示了人类在本能的向自然索取消费物质和创造消费物质过程的总和,创造了三大消费牵动经济圆周螺旋发展规律(如下图),创造了市场经济的自由规律,创造了国家干预经济规律,创造了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自身文明进步。  对时代特征的认识,是我们分析研究问题的基点,也是制定政策的前提。我国已开始进入消费经济新时代。    生活消费是三大消费的核心    我国以消费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以生活消
期刊
展望2009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我们的前进道路可能依然艰难曲折。但是,经过2008年的考验和锻炼,“凤凰涅槃”的中国已然毫无惧色    2008,是世界必将留下中国特殊印记的一年;是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直观度认识中国的一年。极不平凡的2008年,将以情感上“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的“超级巨片”形象,永远落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历史记忆。    关于2008的记忆:灾难、成功、崛起  
期刊
将快乐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来编写,这是一个社会的文明化程度大提高的标志之一。  人们常把若干年前的社会称之为旧社会,把后来(至今)的社会称之为新社会。旧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活得很苦,包括行为上的劳苦和心理上的痛苦。那时,写劳苦、饥苦、痛苦的文章太多太多了,语句中就有“牛马不如”、“欲哭无泪”等等。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不知快乐为何物。而有条件研究快乐这门学问的人,也无非是这样那样的寄生虫。即使写出了一部
期刊
汶川地震,是上天给刚刚经历过冰雪灾害的中国抛出的又一份严酷考卷。必须作答的不仅仅是灾区民众、党和政府、国民乃至军队,也包括新闻媒体。面对自然界这次面目狰狞的拷问,新闻媒体如何作答?  人民论坛前方报道组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到前线不是最早的,条件不是最艰苦的,面临的危险不是最大的。然而,这段经历给我们的震撼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所见所闻感动着。在这场灾难的最前线看到的、
期刊
评述由头  连日来,随着一个个明星捐款排行榜出炉,人们在感受到一颗颗爱心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口诛笔伐。明星捐款多少成了热点话题,捐款数目也似乎成了衡量爱心大小的标杆。由此,刘德华、张国立、李连杰以及葛优、周星驰等,纷纷成了被质疑的对象:你这么个大明星就捐那么点儿钱?抠门、小气、“铁公鸡”等指责也接踵而来。为什么现在舆论如此热衷于盯着明星的捐款数额呢?一位网友指出,“我们不是要求富豪和明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