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阅读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的主被动从属关系的定位
谈阅读教学,首先要把握住教与学、师与生这两条主线,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判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阅读教学以学生读为主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一是阅读教学过程以读书为主。
以学生读为主,教师要不要读和讲呢?教师当然要读要讲。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时机得当。开始可以范读,当学生读的语气、声调、停顿、表情等不当时,教师要及时范读引路。
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虽然几经变革,如串讲法、分析法、讲读法、精讲多练等等,但是至今仍存在一个未解决好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实践太少。根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的读为主,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实践。也就是说,学习要靠学生实践。
总之,教师讲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要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即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所以也称这种方法为读书指导法。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审视是否存在被忽略的误区
1、课内练得少,尤其是学生读得少。以前在讲课文上下功夫大,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大意,但并未把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技巧。一种技能、技巧的形成,不是由教师一讲学生就能掌握的,必须经过学生反复练习,没有大量的练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易提高的。
2、不同的课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缺乏变通。通常小学阅读课文有三类:一是讲读课文,二是阅读课文(半独立性阅读课文),三是独立阅读课文。三类课文总的教学目的都要完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一组三类课文基础知识的训练项目基本相同。讲读课文一般出现的新知识多些,难度大些,要求教师的读、讲多些。阅读课文一般和同组的讲读课文体裁类似,新知识相对少些,难度减小,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教师引导,让学生半独立地阅读,能自己理解某些词句、某些段落或概括出主题思想等,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担心学生不会分析讲解,还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将两类教学目的要求不同的课文,基本上一样对待。于是,不但搞得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内读几篇文章。课内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巩固和提高自学能力。
要对三类课文采取三种处理方法,而且把讲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再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勇于舍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勇于引入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分析讲解上做“减法”,在探究发现上做“加法”,只有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在新的时期才会有新的突破。
一、阅读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的主被动从属关系的定位
谈阅读教学,首先要把握住教与学、师与生这两条主线,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判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阅读教学以学生读为主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一是阅读教学过程以读书为主。
以学生读为主,教师要不要读和讲呢?教师当然要读要讲。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时机得当。开始可以范读,当学生读的语气、声调、停顿、表情等不当时,教师要及时范读引路。
阅读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虽然几经变革,如串讲法、分析法、讲读法、精讲多练等等,但是至今仍存在一个未解决好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实践太少。根据阅读教学的目的任务,在阅读课上,应该以学生的读为主,要给学生较多的读书实践。也就是说,学习要靠学生实践。
总之,教师讲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要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即教会学生读书方法,所以也称这种方法为读书指导法。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审视是否存在被忽略的误区
1、课内练得少,尤其是学生读得少。以前在讲课文上下功夫大,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理解了课文大意,但并未把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技巧。一种技能、技巧的形成,不是由教师一讲学生就能掌握的,必须经过学生反复练习,没有大量的练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易提高的。
2、不同的课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缺乏变通。通常小学阅读课文有三类:一是讲读课文,二是阅读课文(半独立性阅读课文),三是独立阅读课文。三类课文总的教学目的都要完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一组三类课文基础知识的训练项目基本相同。讲读课文一般出现的新知识多些,难度大些,要求教师的读、讲多些。阅读课文一般和同组的讲读课文体裁类似,新知识相对少些,难度减小,在学习过程中只需教师引导,让学生半独立地阅读,能自己理解某些词句、某些段落或概括出主题思想等,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担心学生不会分析讲解,还是由教师越俎代庖,将两类教学目的要求不同的课文,基本上一样对待。于是,不但搞得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课内读几篇文章。课内读书的主要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巩固和提高自学能力。
要对三类课文采取三种处理方法,而且把讲和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知识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再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总之,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
4、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应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勇于舍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勇于引入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分析讲解上做“减法”,在探究发现上做“加法”,只有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在新的时期才会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