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课前的三分钟演讲、竞赛、表演三种方式,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 快乐 演讲 竞赛 表演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首先,职高教学的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如普高;其次,职教的学生基础差,知识掌握量少,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在初中时由于成绩差而常常被老师轻视,内心非常自卑,从而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永远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态度,仍然是“昏昏欲睡”的神情;再次,中职学生踏入学校的目的非常单纯,只是想学一技之长,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嗤之以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举步维艰,学生没有学的兴趣与热情,老师教的激情也消失殆尽,最后师生都成为教学的机器,身心疲惫,颗粒无收。中职语文教学永远在灰暗的笼罩下无法绽放出鲜艳亮丽的色彩。而作为一名中职语文老师,要想完成教学大纲的目标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的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学生尽管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但他们也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情感、有生命的个体,我们不能让年轻的生命遭遇这种没有一点鲜丽色彩的桎梏。作为教师的个体,我们不能改变客观条件,所以就要我们从自身出发,由我做起,转换教学立场,使学生真正成为我们语文课堂快乐的主人,使他们拥有发自内心的乐于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让三分钟。得一堂课
传统的师道尊严严重束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中职学生本身因为基础差而不自信,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都因为本身的不突出而遭受老师的冷遇,被老师轻视,从而永远都是被动地学,而且有种很强烈的压抑感,更不用说在课堂的互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面对刚踏人中职学习的被动的讷言的学生第一要素就应该训练他们的胆量,让他们登台亮相。上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演讲,每个同学三分钟,内容小则可以为典故或成语寓言故事,典故来自古书中的词语或历史事实,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大则可以是讲课。因为每堂课如果均由老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即使老师自己以为讲得很精彩,也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会听得乏味,所以可以抽出时间变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老师,走入课堂,走进教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通过演讲接触了大量的课外的材料,同时感受语文,积累材料,为以后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另外,通过登台亮相的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使学生敢于说,勇于表现自己,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使他们逐步改变之前的被动学习状态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三分钟,可以让学生正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乐积极地进入课堂,去展现自己身上的知识,从而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老师让出三分钟,实际上是得到了整个课堂。
二、竞赛。让激情飞扬
特级教师余蕾说过:“让千百万学生在同一规定的时间,用同一规定的方式,读同一规定的课文,听同一规定的练习,考同一规定的试题。得同一规定的答案……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肩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造人才吗?”她的话深刻地说明了这种语文教学的模式严重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自主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托尔斯泰说“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因此,学生不应该是“收音机”、“记录员”,而是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扮演“播音机”角色。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换想法,在遇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我们中职老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使学生能够穷其所能,言之有物,各抒己见。辩论双方可以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唇枪舌战,滔滔不绝,从而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如讲授《雷雨》时,可以把课堂分成正反方,辩论的话题是“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各抒己见,在辩驳的同时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使课堂充满了欢乐。另外,上《项链》时,可以展开论题“马蒂尔德发现项链是假的后该做怎样的选择?”抉择的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思索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进行思想的撞击。
同时也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吸引学生上课时候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当上文学常识时,许多同学由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面对单纯的识记知识总是趣味寡然。我会把知识点摘录出来,编成一组组竞赛题目,然后把学生分小组,进行抢答比赛,抓住契机对优胜组进行表扬。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去。
三、表演,与快乐并行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知识是情景化的,职高的学生一般比较好动,偏重于条分缕析的课堂教学会使他们觉得死气沉沉,从而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甚微。所以我觉得最好在适当的理性分析中更多地插人情景阅读形式,使课堂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调节课堂气氛,获得阅读快感。
另外,语言教学的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是愉快的、有趣的、充满成功喜悦的教学,让学生在欢乐地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感到快乐。”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表演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当中,面对一些文章,简单的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有时候很难让基础差的学生真正地了解文本,而且职高的学生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转移。尽管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学生通过美读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境大多只能是限于表面的理解,但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的话,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所有的文字因素,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形象进行塑造,进入规定的角色感同身受,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通过表演,表演者可以通过“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与角色的共鸣——感悟角色”的过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通过表演与体验增加了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而观众作为评委,可以对照文本对表演者的表演进行自我的评判,同时也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对比自己解读的文本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如赏析《雷雨》时,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表演,表演之后再去共同赏析课文和点评表演。再如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就让学生先编写再表演。学生编得认真,演得也投人。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既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又体验着表演的快感,同时也让课堂溢满了笑声和迷人的艺术气息。
乐于学是使学生在享受下感悟语文,快乐是一种享受,并不是说教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快乐而降低学习的要求,甚至减少作业。快乐学习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完成任务,而不是简单去减少作业量。再者,快乐并不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哗众取宠以博得其他同学的一笑,快乐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动力,是与教材的内容紧密相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就永远不能培养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快乐是由教材出发的一种源自学生心底的感触。另外,快乐并不是只能有笑声,而不能有悲伤。快乐讲的是情感的投入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该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从而引导学生去感知文章,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笑是一种快乐,在解读教材时。悲伤有时候也是一种愉悦,是一种内心的震撼,是一种感染。课堂的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源于教师的一种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但是作为教师,是引导者,是启蒙者,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主体与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得到快乐从而乐于学。
关键词 快乐 演讲 竞赛 表演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以及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首先,职高教学的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如普高;其次,职教的学生基础差,知识掌握量少,知识结构不完整。而且在初中时由于成绩差而常常被老师轻视,内心非常自卑,从而对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任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永远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态度,仍然是“昏昏欲睡”的神情;再次,中职学生踏入学校的目的非常单纯,只是想学一技之长,对文化课的学习更是嗤之以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举步维艰,学生没有学的兴趣与热情,老师教的激情也消失殆尽,最后师生都成为教学的机器,身心疲惫,颗粒无收。中职语文教学永远在灰暗的笼罩下无法绽放出鲜艳亮丽的色彩。而作为一名中职语文老师,要想完成教学大纲的目标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的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学生尽管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但他们也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情感、有生命的个体,我们不能让年轻的生命遭遇这种没有一点鲜丽色彩的桎梏。作为教师的个体,我们不能改变客观条件,所以就要我们从自身出发,由我做起,转换教学立场,使学生真正成为我们语文课堂快乐的主人,使他们拥有发自内心的乐于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让三分钟。得一堂课
传统的师道尊严严重束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中职学生本身因为基础差而不自信,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都因为本身的不突出而遭受老师的冷遇,被老师轻视,从而永远都是被动地学,而且有种很强烈的压抑感,更不用说在课堂的互动。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果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因此,面对刚踏人中职学习的被动的讷言的学生第一要素就应该训练他们的胆量,让他们登台亮相。上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演讲,每个同学三分钟,内容小则可以为典故或成语寓言故事,典故来自古书中的词语或历史事实,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大则可以是讲课。因为每堂课如果均由老师照本宣科,唱“独角戏”,即使老师自己以为讲得很精彩,也会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会听得乏味,所以可以抽出时间变换角色,让学生成为老师,走入课堂,走进教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通过演讲接触了大量的课外的材料,同时感受语文,积累材料,为以后运用语言打下基础。另外,通过登台亮相的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使学生敢于说,勇于表现自己,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使他们逐步改变之前的被动学习状态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这三分钟,可以让学生正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乐积极地进入课堂,去展现自己身上的知识,从而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老师让出三分钟,实际上是得到了整个课堂。
二、竞赛。让激情飞扬
特级教师余蕾说过:“让千百万学生在同一规定的时间,用同一规定的方式,读同一规定的课文,听同一规定的练习,考同一规定的试题。得同一规定的答案……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肩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造人才吗?”她的话深刻地说明了这种语文教学的模式严重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自主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托尔斯泰说“教育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因此,学生不应该是“收音机”、“记录员”,而是能积极地思考问题,扮演“播音机”角色。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换想法,在遇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趁热打铁,因势利导。我们中职老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使学生能够穷其所能,言之有物,各抒己见。辩论双方可以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引经据典,唇枪舌战,滔滔不绝,从而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如讲授《雷雨》时,可以把课堂分成正反方,辩论的话题是“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各抒己见,在辩驳的同时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使课堂充满了欢乐。另外,上《项链》时,可以展开论题“马蒂尔德发现项链是假的后该做怎样的选择?”抉择的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思索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进行思想的撞击。
同时也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吸引学生上课时候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当上文学常识时,许多同学由于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面对单纯的识记知识总是趣味寡然。我会把知识点摘录出来,编成一组组竞赛题目,然后把学生分小组,进行抢答比赛,抓住契机对优胜组进行表扬。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去。
三、表演,与快乐并行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知识是情景化的,职高的学生一般比较好动,偏重于条分缕析的课堂教学会使他们觉得死气沉沉,从而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因此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甚微。所以我觉得最好在适当的理性分析中更多地插人情景阅读形式,使课堂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当中来,调节课堂气氛,获得阅读快感。
另外,语言教学的目的决定了它应该是愉快的、有趣的、充满成功喜悦的教学,让学生在欢乐地气氛中轻松地学到知识。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感到快乐。”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表演引进课堂。在教学过程当中,面对一些文章,简单的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有时候很难让基础差的学生真正地了解文本,而且职高的学生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转移。尽管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学生通过美读对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境大多只能是限于表面的理解,但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的话,教师就可以抓住契机组织学生表演,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所有的文字因素,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形象进行塑造,进入规定的角色感同身受,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表达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通过表演,表演者可以通过“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与角色的共鸣——感悟角色”的过程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通过表演与体验增加了与文本的情感交流。而观众作为评委,可以对照文本对表演者的表演进行自我的评判,同时也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对比自己解读的文本形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如赏析《雷雨》时,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表演,表演之后再去共同赏析课文和点评表演。再如学习故事性比较强的《孔雀东南飞》的时候,就让学生先编写再表演。学生编得认真,演得也投人。在这里,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既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又体验着表演的快感,同时也让课堂溢满了笑声和迷人的艺术气息。
乐于学是使学生在享受下感悟语文,快乐是一种享受,并不是说教师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快乐而降低学习的要求,甚至减少作业。快乐学习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去完成任务,而不是简单去减少作业量。再者,快乐并不是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哗众取宠以博得其他同学的一笑,快乐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动力,是与教材的内容紧密相连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就永远不能培养出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快乐是由教材出发的一种源自学生心底的感触。另外,快乐并不是只能有笑声,而不能有悲伤。快乐讲的是情感的投入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该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基调,从而引导学生去感知文章,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笑是一种快乐,在解读教材时。悲伤有时候也是一种愉悦,是一种内心的震撼,是一种感染。课堂的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源于教师的一种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习者自身,但是作为教师,是引导者,是启蒙者,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主体与积极参与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得到快乐从而乐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