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民办中学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但是,由于民办中学自身的某些因素和教育教学体制的不配套,制约着民办中学新课改的进程。本文以河南鹿邑县某民办中学为例,对民办中学在新课改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和复杂心态展开论述,通过描述其新课改进展缓慢的现状,揭示民办中学新课改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民办中新课改发展缓慢的有效途径,破解民办中学新课改发展缓慢的困局,从而推进新课改。
关键词: 新课改 民办中学 瓶颈
民办中学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中学作为教育机构,同样要和公办中学一样执行国家的教育战略,在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地开展开来的情况下,民办中学也投入到了新课改的大潮中,因为公办学校有国家教育部门更为严格的“监学”和“监管”,可能会更加紧密地跟随国家的步伐,并且公办学校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上拥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关注民办中学新课改发展缓慢的现状,探究他们发展缓慢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民办中学新课改存在复杂的影响因素和交错的利益关系,在经过一层层的落实和一系列的历程后,随着各个环节的损益和改变,民办中学的新课改面临被“替换”和“走样”的困境。国家教育部主管基础教育的官员说:“目前不少学校没有严肃认真地执行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有的学校甚至相当严重,任意增减课时,对所教授内容不恰当地拓宽、加深、拔高,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频繁地举行统考、统练等。”[1]这位教育官员的话里折射出了当今民办中学新课改的瓶颈,它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教育管理部门对民办中学新课改习惯性地忽视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逐步赋予地方和学校适当的教育自主权,但在课程管理层面仍习惯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学校、老师、学生过于依赖和迷信统一的教科书,这种制度和思想与新课改的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反差,将对新课改的发展带来观念和制度的强大阻力。[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当地放权,增加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才能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空间和机遇。当今,应试教育依然在很多地区盛行,不少教育部门对“分数”和“升学率”十分追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一个学校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和“分数”,这使很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尚未深入的情况下,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长期以来,政府和地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旨在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有明显的“监教”和“监学”职能,并在教学制度建设中不断强化学校“教育结果”和“教育规章”的控制力,过于崇尚对教育结果的量化,过于以“升学率”和“分数”对学校进行排行论辈,把应试教育的教育政策和评价机制沿用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使民办中学产生生存压力,导致民办中学更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对新课改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每学年某县教委都会对所辖民办学校进行抽查和检测,但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巡查,并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更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对民办中学该如何实行、如何改进、怎么进行教职队伍建设、如何进行培训和参与给予指导。
二、民办中学领导层和教师对新课改认知模糊和措施失当
1.民办中学领导层对新课改的概念认识模糊
一些民办中学的新课改急功近利,大搞模式化,照搬照抄成功地区、成功学校的现成经验,而忽视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脱离实际。如果发现出名的先例和典型,则马上不远千里参观和学习,学习昌乐中学、衡水中学等著名学校,回来之后,立即效仿,采用小组建设、导学案、上课讨论等形式,完全照搬别人的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却没有充分考虑新课改的实施条件是否具备,没有做好新课改开展之前的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工作和动员,也没有做好适合新课改的教学常规、评价标准、考核机制的配套设施建设,希望在一夜之间便能向这些著名学校看齐,却造成教学工作的混乱和无序,使学生和老师无所适从。
某些民办中学的领导层片面认为,新课改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先破后立,包括:传统教育积累下来的优秀财富,比如讲授法、板书、作业的批改等,只以新课改为界限,认为新课改之前的东西都是迂腐的,都应该摒弃。现在部分民办中学都存在一个误区:既然是新课改,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不少民办学校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评比等,更是把老师讲的多少作为评判课堂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作为评判老师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之一,于是不少老师千方百计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刺激。结果放羊式的虚假问答、逗笑取乐的庸俗对话、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等,成为某些老师迎合新课改的拙劣表演。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哗宠取宠的浮躁与浅薄,老师该挖掘的没有挖掘,该教学的没有教学,缺少深度和厚重。[3]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可能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绝对不会出现预期的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民办中学用旧的评价机制考评课程和教师
由于社会对教育筛选功能的强化,社会对学校期待的偏差,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推到了一个“应试”的狭小空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只盯在“升学”这一点上,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4]因此,一些地方仍然沿用舊有的评价体系评价老师和学校,家长评价一个民办学校主要是孩子的分数,而民办中学教务方面评价老师的标准也是学生的分数,只根据这位老师所教班级在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直至高考中的分数,决定是否继续聘用这位老师和对这位老师进行的奖励和惩罚。这决定了老师的工资、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认可度,因此,民办中学的教师对分数和升学率的重视是无以复加的。虽然长期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所提高,成绩未必不能提高,但在短期内,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升华还不够充分,分数未必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民办中学的老师对新课改的积极性并不高。造成民办中学的新课改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上,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推进。 三、民办中学教师的教学负担、自身素质对新课改效果的弱化
1.民办中学教师的工作负担沉重和时间有限导致教师的逆反心理
民办中学一般囿于教学成本的限制,学校会把沉重的教学任务分配给有限的教师,教师的课程安排一般被排得满满的,在课堂之余要花比传统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创设课堂情境、编写导学案、提出问题、课堂检测等备课任务。除此之外,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教学常规会议、课改研讨会、课改比赛、学情分析、听课任务等活动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导致很多民办中学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惫,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课改存在抵触心理。在某民办中学,除语数外科目外,其他科目一个教师至少担任三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除了教学常规的备课、听课、批改作业、监考(每半月全校组织一次,模拟高考形式)、批阅试卷、考试分析、错题重组考试的监考和批阅试卷外,还要参加年级段的考前动员会、考后分析会、学校的例会(每两周一次)、全校的考試分析会、课改竞赛、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课改讨论会。这些各种活动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导致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更没有时间探索新课程改革中的深层次的东西。不可否认有些会议对教师深入了解新课程是有益的,但是职能重叠和频率过高反而会让教师对新课改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2.民办中学教师教学技能有限和观念陈旧导致新课改的效果不佳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有活力的课堂应当具有六个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长度。”所谓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在一般的课堂中,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50%;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动脑的程度,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同伴的共同活动,观察、模仿、体验、互动中学习。[5]但是,基于民办中学领导层对“升学率”和分数的狂热追求,教师在民办中学的“立足之本”就是分数,在这思维促使下,很多教师只能尽可能地把全部的考点和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以求获得较好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这种思维和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狭隘的经验而采用近乎封闭的方式编写教案,并且大部分课程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探讨会占用教师的讲课时间,使很多学生接受知识的机会被挪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因此部分老师排斥合作,沉溺于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之中,缺乏教师间的合作互动,更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民办中学学生的素质对新课改有一定的制约
民办中学学生总体基础较差对新课改会造成不利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办中学对民办中学有很大的不对等优势,老百姓更愿意让孩子进入公办重点中学,认为这更有保障和更光荣,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可能仍然存在这些观念。成绩好的学生大多选择公办重点中学,那些无法进入公办重点高中的才进入民办中学,因此民办中学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公办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上都相对较差。实行新课改,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与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知识架构无法对接,对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抵触心理。以某中学的高一历史为例,一些学生对中国朝代的正确顺序还不能掌握,更别提其他更深层次的拓展的知识和能力。民办中学的学生的基础总体相对较差,对新课改的进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民办中学的蓬勃兴起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国民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民办中学新课改能否成功,对于中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影响巨大。以上笔者略抒浅陋之见,对民办中学的新课改有所启示,推进民办中学的新课改,把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周小山,肖成全,严先元.教师教学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朱世雄.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3][4]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新课改 民办中学 瓶颈
民办中学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中学作为教育机构,同样要和公办中学一样执行国家的教育战略,在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铺天盖地地开展开来的情况下,民办中学也投入到了新课改的大潮中,因为公办学校有国家教育部门更为严格的“监学”和“监管”,可能会更加紧密地跟随国家的步伐,并且公办学校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投入上拥有更大的优势,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关注民办中学新课改发展缓慢的现状,探究他们发展缓慢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民办中学新课改存在复杂的影响因素和交错的利益关系,在经过一层层的落实和一系列的历程后,随着各个环节的损益和改变,民办中学的新课改面临被“替换”和“走样”的困境。国家教育部主管基础教育的官员说:“目前不少学校没有严肃认真地执行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有的学校甚至相当严重,任意增减课时,对所教授内容不恰当地拓宽、加深、拔高,利用节假日给学生补课,频繁地举行统考、统练等。”[1]这位教育官员的话里折射出了当今民办中学新课改的瓶颈,它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教育管理部门对民办中学新课改习惯性地忽视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逐步赋予地方和学校适当的教育自主权,但在课程管理层面仍习惯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学校、老师、学生过于依赖和迷信统一的教科书,这种制度和思想与新课改的需求之间存在极大的反差,将对新课改的发展带来观念和制度的强大阻力。[2]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当地放权,增加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才能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提供空间和机遇。当今,应试教育依然在很多地区盛行,不少教育部门对“分数”和“升学率”十分追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一个学校的主要标准是“升学率”和“分数”,这使很多学校在新课程改革尚未深入的情况下,就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长期以来,政府和地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旨在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有明显的“监教”和“监学”职能,并在教学制度建设中不断强化学校“教育结果”和“教育规章”的控制力,过于崇尚对教育结果的量化,过于以“升学率”和“分数”对学校进行排行论辈,把应试教育的教育政策和评价机制沿用于新课程改革之中,使民办中学产生生存压力,导致民办中学更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对新课改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如每学年某县教委都会对所辖民办学校进行抽查和检测,但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巡查,并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更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对民办中学该如何实行、如何改进、怎么进行教职队伍建设、如何进行培训和参与给予指导。
二、民办中学领导层和教师对新课改认知模糊和措施失当
1.民办中学领导层对新课改的概念认识模糊
一些民办中学的新课改急功近利,大搞模式化,照搬照抄成功地区、成功学校的现成经验,而忽视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脱离实际。如果发现出名的先例和典型,则马上不远千里参观和学习,学习昌乐中学、衡水中学等著名学校,回来之后,立即效仿,采用小组建设、导学案、上课讨论等形式,完全照搬别人的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却没有充分考虑新课改的实施条件是否具备,没有做好新课改开展之前的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工作和动员,也没有做好适合新课改的教学常规、评价标准、考核机制的配套设施建设,希望在一夜之间便能向这些著名学校看齐,却造成教学工作的混乱和无序,使学生和老师无所适从。
某些民办中学的领导层片面认为,新课改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先破后立,包括:传统教育积累下来的优秀财富,比如讲授法、板书、作业的批改等,只以新课改为界限,认为新课改之前的东西都是迂腐的,都应该摒弃。现在部分民办中学都存在一个误区:既然是新课改,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不少民办学校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评比等,更是把老师讲的多少作为评判课堂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作为评判老师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之一,于是不少老师千方百计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刺激。结果放羊式的虚假问答、逗笑取乐的庸俗对话、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等,成为某些老师迎合新课改的拙劣表演。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哗宠取宠的浮躁与浅薄,老师该挖掘的没有挖掘,该教学的没有教学,缺少深度和厚重。[3]这样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可能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绝对不会出现预期的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民办中学用旧的评价机制考评课程和教师
由于社会对教育筛选功能的强化,社会对学校期待的偏差,教师的教学活动被推到了一个“应试”的狭小空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只盯在“升学”这一点上,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4]因此,一些地方仍然沿用舊有的评价体系评价老师和学校,家长评价一个民办学校主要是孩子的分数,而民办中学教务方面评价老师的标准也是学生的分数,只根据这位老师所教班级在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直至高考中的分数,决定是否继续聘用这位老师和对这位老师进行的奖励和惩罚。这决定了老师的工资、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认可度,因此,民办中学的教师对分数和升学率的重视是无以复加的。虽然长期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有所提高,成绩未必不能提高,但在短期内,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升华还不够充分,分数未必能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民办中学的老师对新课改的积极性并不高。造成民办中学的新课改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层次上,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向更深层次、更高阶段推进。 三、民办中学教师的教学负担、自身素质对新课改效果的弱化
1.民办中学教师的工作负担沉重和时间有限导致教师的逆反心理
民办中学一般囿于教学成本的限制,学校会把沉重的教学任务分配给有限的教师,教师的课程安排一般被排得满满的,在课堂之余要花比传统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创设课堂情境、编写导学案、提出问题、课堂检测等备课任务。除此之外,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教学常规会议、课改研讨会、课改比赛、学情分析、听课任务等活动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导致很多民办中学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疲惫,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课改存在抵触心理。在某民办中学,除语数外科目外,其他科目一个教师至少担任三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师除了教学常规的备课、听课、批改作业、监考(每半月全校组织一次,模拟高考形式)、批阅试卷、考试分析、错题重组考试的监考和批阅试卷外,还要参加年级段的考前动员会、考后分析会、学校的例会(每两周一次)、全校的考試分析会、课改竞赛、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课改讨论会。这些各种活动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导致教师对此颇有微词,更没有时间探索新课程改革中的深层次的东西。不可否认有些会议对教师深入了解新课程是有益的,但是职能重叠和频率过高反而会让教师对新课改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2.民办中学教师教学技能有限和观念陈旧导致新课改的效果不佳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有活力的课堂应当具有六个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长度。”所谓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在一般的课堂中,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50%;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动脑的程度,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同伴的共同活动,观察、模仿、体验、互动中学习。[5]但是,基于民办中学领导层对“升学率”和分数的狂热追求,教师在民办中学的“立足之本”就是分数,在这思维促使下,很多教师只能尽可能地把全部的考点和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以求获得较好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在这种思维和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狭隘的经验而采用近乎封闭的方式编写教案,并且大部分课程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探讨会占用教师的讲课时间,使很多学生接受知识的机会被挪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因此部分老师排斥合作,沉溺于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之中,缺乏教师间的合作互动,更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民办中学学生的素质对新课改有一定的制约
民办中学学生总体基础较差对新课改会造成不利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办中学对民办中学有很大的不对等优势,老百姓更愿意让孩子进入公办重点中学,认为这更有保障和更光荣,一直到现在,很多人可能仍然存在这些观念。成绩好的学生大多选择公办重点中学,那些无法进入公办重点高中的才进入民办中学,因此民办中学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公办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差,在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上都相对较差。实行新课改,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与他们的学习方式和知识架构无法对接,对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抵触心理。以某中学的高一历史为例,一些学生对中国朝代的正确顺序还不能掌握,更别提其他更深层次的拓展的知识和能力。民办中学的学生的基础总体相对较差,对新课改的进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
民办中学的蓬勃兴起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国民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民办中学新课改能否成功,对于中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影响巨大。以上笔者略抒浅陋之见,对民办中学的新课改有所启示,推进民办中学的新课改,把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辉煌。
参考文献:
[1]周小山,肖成全,严先元.教师教学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朱世雄.课程开发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2).
[3][4]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