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生活为本的小学数学“主题学习活动”是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有机地加以整合,以数学主题活动为主线,以数学问题为切入口,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开展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开放性的数学主题学习活动,动态生成数学知识,凸显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主题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数学学习活动“主题化”,核心是数学知识问题化和解决问题知识化,目的是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学习活动 学习主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以生活为本的“主题学习活动”,就是将结构性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有机地组成一个又一个现实的数学主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引领学生以数学主题活动为主线,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开放性的学习,从而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此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从实质上说,“主题学习活动”是致力于构建“主题化设计”与“开放性学习”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数学学习活动主题化,其核心是数学知识的问题化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化,以此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题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有机整合,师生同构“学习主题”
整合“数学学习主题”时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使探讨的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二是对具有密切逻辑联系的概念与原理加以整合;三是使“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学习目标相互整合。“主题”的类型既可是知识和专题类的,如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知识链的;又可是结合生活实际,针对学生某些知识、技能、方法或情感培养类的,如实践活动等。构建“学习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挖掘并拓展教材中的“学习主题”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情境,帮助其理解数学概念,由此构建相关的数学知识;二是注意选择并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三是注意安排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素材;四是注意设计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在构建“数学学习主题”时要充分考虑教材中可利用的“主题化”因素,进一步整合教材中设计的情境和插图,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隐性因素,进行必要的充实和重组,通过构建“数学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充满童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以此激发其学习的动机,主动地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在数学知识“生活化”中构建“学习主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学习主题”时,对教材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生活情境为主线全面重组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内容中引入生活情境。在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时,要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数学学习主题可以统领一个单元或几节课的教学。统领一个单元的“主题活动”可采用“套箱式”结构,即在一个大主题下套有若干个小主题,每一个小主题都能生成一个知识点。这样,一个单元的所有数学知识都围绕“主题”产生,并为“主题”服务,由此形成一种整合型的知识结构。
二、以主题为依托提出数学问题
在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能否个性化地提出问题,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以“学习主题”为依托,根据自己的建构流畅地、灵活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分以下四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一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路过于狭窄,教师应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给予必要的提示,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原先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是否还有另外的角度吗?
[第二步]当学生自由地提问之后,就要继续引导他们思考:你能否把其中的数学问题找出来?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有价值。可以启发他们思考:你认为我们提出的哪些数学问题比较有价值?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交流,逐步达成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共识。
[第四步]对学生提出的尚未解决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应进一步引导他们分类,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又有哪些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三、实施开放性的“主题学习活动”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加工,由此形成问题串;然后基于问题的解决,开展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激活思维。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积极探索,将探讨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步]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恰当的方法,尝试归纳总结出有关知识和结论,进而认识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步]反思修正。当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成果时,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继续完善并修正自己的认识。
[第四步]交流完善。对个人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采取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进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解释应用。把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解决今后的实际问题中去。
提出并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完成“学习主题”的几个步骤是不断重复的,无论是已经完成还是正在进行的“主题”,都在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由错误走向正确、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此实现从外部特征的描述到内部规律的认识。
四、采取有效的评价策略,促使“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主题学习活动”评价方面,“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结果;注重把学生的思维成果适当的类化,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欣赏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具体的操作中,除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探究的评价外,还应将评价整合进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从“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到合作交流建构知识,以及知识的应用,无不渗透着他们辛勤的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着学习的经验,促进着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评价应围绕学生是否将“主题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于新一轮的学习之中。这才是评价本身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主题学习活动 学习主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以生活为本的“主题学习活动”,就是将结构性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加以整合,有机地组成一个又一个现实的数学主题,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引领学生以数学主题活动为主线,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开放性的学习,从而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以此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现“做数学”的过程,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从实质上说,“主题学习活动”是致力于构建“主题化设计”与“开放性学习”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形式是数学学习活动主题化,其核心是数学知识的问题化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化,以此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进而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题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有机整合,师生同构“学习主题”
整合“数学学习主题”时应包含以下三个层次:一是使探讨的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二是对具有密切逻辑联系的概念与原理加以整合;三是使“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学习目标相互整合。“主题”的类型既可是知识和专题类的,如针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知识链的;又可是结合生活实际,针对学生某些知识、技能、方法或情感培养类的,如实践活动等。构建“学习主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挖掘并拓展教材中的“学习主题”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是注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情境,帮助其理解数学概念,由此构建相关的数学知识;二是注意选择并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三是注意安排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素材;四是注意设计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在构建“数学学习主题”时要充分考虑教材中可利用的“主题化”因素,进一步整合教材中设计的情境和插图,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隐性因素,进行必要的充实和重组,通过构建“数学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充满童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以此激发其学习的动机,主动地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在数学知识“生活化”中构建“学习主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学习主题”时,对教材处理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生活情境为主线全面重组学习内容;二是在学习内容中引入生活情境。在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时,要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数学学习主题可以统领一个单元或几节课的教学。统领一个单元的“主题活动”可采用“套箱式”结构,即在一个大主题下套有若干个小主题,每一个小主题都能生成一个知识点。这样,一个单元的所有数学知识都围绕“主题”产生,并为“主题”服务,由此形成一种整合型的知识结构。
二、以主题为依托提出数学问题
在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能否个性化地提出问题,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以“学习主题”为依托,根据自己的建构流畅地、灵活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分以下四步对学生进行训练。
[第一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确定了“学习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路过于狭窄,教师应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给予必要的提示,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原先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是否还有另外的角度吗?
[第二步]当学生自由地提问之后,就要继续引导他们思考:你能否把其中的数学问题找出来?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有价值。可以启发他们思考:你认为我们提出的哪些数学问题比较有价值?促使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判断和交流,逐步达成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共识。
[第四步]对学生提出的尚未解决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应进一步引导他们分类,还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又有哪些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
三、实施开放性的“主题学习活动”
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实际出发,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加工,由此形成问题串;然后基于问题的解决,开展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的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以下5个步骤。
[第一步]激活思维。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积极探索,将探讨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入。
[第二步]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恰当的方法,尝试归纳总结出有关知识和结论,进而认识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步]反思修正。当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成果时,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继续完善并修正自己的认识。
[第四步]交流完善。对个人形成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采取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进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促使他们纠正错误的认识,完善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解释应用。把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解决今后的实际问题中去。
提出并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完成“学习主题”的几个步骤是不断重复的,无论是已经完成还是正在进行的“主题”,都在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修正和完善。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由错误走向正确、由简单走向复杂、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此实现从外部特征的描述到内部规律的认识。
四、采取有效的评价策略,促使“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在“主题学习活动”评价方面,“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结果;注重把学生的思维成果适当的类化,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欣赏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具体的操作中,除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探究的评价外,还应将评价整合进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从“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到合作交流建构知识,以及知识的应用,无不渗透着他们辛勤的劳动和积极的思考,由此丰富着学习的经验,促进着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评价应围绕学生是否将“主题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运用于新一轮的学习之中。这才是评价本身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