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风中飘荡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朵花当街绽放!巴士车、有轨电车……钢铁的车河,它们从远处经过。
   一朵花,尽管还有些黯淡,在躲避警察,它正在穿透沥青。”
   “我认为最有罪的是那些看到不对的东西,心里也知道那不对但就是不愿正视的人。”鲍勃·迪伦提出的疑问难以回答。其实答案并不简单,而且是难以捉摸的。但是我们能放弃这样的努力吗?困境、专制、战争在历史上每个时期都存在,我们要做的是正视问题,找到答案,解决症结。
   人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积累过程,正如一辆开往未知终点的列车。因为终点未知,所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才是更为重要的,而困境也是风景的一部分。在《逍遥游》中,小至蜩与学鸠,大至宋荣子、列子,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路加福音》中有言: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那些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也就可以淡然处之,而“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不足挂齿。
   福兮祸兮,谁人知晓?我们有什么好得意的,又有什么好忧虑的?重要的不是在意零星的得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专注于一件事,在熙来攘往的时代里,寻找到一个地方,托付自己的灵魂,并得到存在价值与意义,这才是人生在世最美的愿景。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困境,而全人类的困境在于专制和战争。
  “不自由,毋宁死”,人总是不自由,但每个人都在孜孜追求着自由。英國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领导革命军推翻专制王权,书写下《权利法案》这一宏伟篇章;美国独立战争,华盛顿抵抗封建专制与殖民主义的压迫,发表《独立宣言》,实现民族解放;中国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了孙中山等人护国运动的声讨。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法治优于人治,民主取代专制。人类历史上的专制政权总是被人民被历史一次次洗礼,然后孕育出自由。
   但是当今社会,专制就不存在了吗?不禁忆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描写的“女子犯人”,只因不堪家暴而弑夫入狱,令人扼腕的是不顺从中缺少了思想,失去了灵魂,终酿苦果。纵观现代社会,有多少软弱女子对暴戾丈夫一味顺从而失去灵魂?又有多少民工讨不到血汗钱,忍声吞气,无能为力?弱势群体要站起来,直面狂风,必须用法律保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这是诗人们直击人们心扉的痛苦责问。“国家用兵,是为了正义。如果国家一旦侵犯了正义,那与我们挥斧相向的暴君的巢窟何异”,数万条生命与国际地位孰轻孰重?不知道人们是否还有正义与良知,是否还有善良与博爱?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是否有反思出一点和平的愿望?只有和平,才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历朝历代变迁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其实和平正义的声音虽然微弱而被很多人忽视以致遗忘,但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寻找在风中飘荡的答案。就像柴静说的:“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让我们尽可能诚实地追寻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唯有不断地看见,才能恢复人类的天真。
  它的颜色毫不起眼。
  它的花瓣还未张开。
  它的名字书中没有记载。
  它很丑,但它千真万确是一朵花。
  它冲破了沥青生长,冲破了世俗、谎言与仇恨。
   希望的花在街上绽放。
   答案在风中飘荡!
  【评点】
   文章颇具深度,作者通过反思人生、反思社会、反思历史,引领读者寻找关于困境、专制、战争的答案,这三点看似毫无关联,其实是思想的渐进与升华。文章拟题新颖,行文层次清楚,观点鲜明,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思考的空间;例证引用丰富而恰当,与文章的说理很好地融为一体;名人名言的引用使语言充满了哲理性和思辨性。文章归根结底剖析的是人心,答案也在人心,那是一颗淡然、冷静、博爱的心。
其他文献
女冠子·元夕  蒋 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館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  【赏析】   蒋捷的这首《女冠子·元夕》作于宋亡之后,既是对元夕的真实记录,也寄寓了他对故
期刊
“国家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地质人才。”1952年,殷鸿福报考了刚刚筹建的北京地质学院,选择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冷门”——地质矿产与勘探系。而当时他的成绩已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   “在考虑升学志愿时,要从国家的需要出发。”1953年,殷鸿福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正确选定志愿,使我学习得好》,如此解释他选择地质专业的原因。   如今,84岁的殷鸿福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
期刊
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它们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來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洗儿诗》)诗中有悖于常情的期待,抒发了诗人对朋党相争之祸、摧残
期刊
在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冠上了一个“寒”字。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为什么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典故:范雎,字叔,他很有才华,但也很贫穷,就投奔到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受毒打几乎致死,被弃入厕所。他苏醒后逃到秦国,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故意穿上破旧的衣服來见他。须贾不知道范雎已经做了秦国的宰
期刊
商山麻涧  杜 牧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赏析】   唐开成四年(839年)杜牧授左补阙、史馆修撰,将赴京供职,先于春初自宣州任所送弟杜顗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二月溯长江、汉水,经南阳、武关、商山而至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
期刊
【考场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作文题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期刊
遍听他调,复识本声。材料中人们对“音乐”的追寻,也是文化品位的演变历程。这启发我们,学习外来文化,是欣赏、提升本土文化的一把钥匙。   首先,通过和外来文化的比較,才能发现本土文化的特质。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有共通之处,如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彼此交流的基础。但双方更有许多内容、形式上的差异,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道,文明的性质面貌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所以交响乐多恢弘高雅,民乐常婉
期刊
【编者按】   从景区泡脚、乱刻乱画到违反宗教禁忌在清真寺矮墙上跳热舞,从因延误航班而大闹机场到向飞机发动机扔硬币,从公然“霸座”到任性拉下高铁紧急制动阀,从重庆公交坠江悲剧到高空抛物致人死亡……近年来,关于国人素质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过。   如何正确看待国人素质,如何构建与时代适应的现代文明,是一个迫切需要厘清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人民网推出了《三评“国民素质”》,就此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文明传
期刊
近期,“天降三把刀”“伸腿绊高铁”“抢夺方向盘”“遛狗不拴绳”等不文明现象屡见报端,舆论予以强烈关注。不文明行为再小,也暴露了我们一些社会成员的公民素质“欠费”;不文明现象再微,个案的频繁发生也会影响国家形象。国人素质怎么了?这样的追问映射了人们关于不文明行为的焦虑与深思。   从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不文明行为轻则招来一片骂声,重则会将他人生命置于高度危险的境地。贵阳市南明区袁女士被10岁男童高空
期刊
那是个征雁悲鸣,战马哀嘶的时代;也是个风起云涌,百家爭鸣的时代。合纵连横,任侠养士,战国四公子的赫赫大名就这样闪耀在历史的长空中。   “浊世佳公子”平原君,“好客自喜”孟尝君,“以身殉君”春申君,“不耻下交”信陵君,这四个人,无疑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面对强秦,他们搜罗人才,广招宾客。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穿越回战国时代,我会成为谁的门客呢?   第一位排除的就是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
期刊